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25日在北京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時稱,中國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是應對各種“脫鉤斷鏈”挑戰的重要基礎。
最近一段時期,一些產業看上去有“孔雀東南飛”的跡象,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區。對此黃奇帆認為: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未必是壞事。
以下為黃奇帆發言實錄節選:
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確在深刻調整,但我認為這是常態。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上升,總會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產生一定影響。在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觀點。
一、中國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是應對各種“脫鉤斷鏈”挑戰的重要基礎
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在勞動力紅利之后迎來一個新的紅利——這就是我們的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產生的紅利,即市場紅利。就規模而言,中國人口有14.11億,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接近20%。就市場結構而言,中國是個單一的大市場。單一市場是指法律體系統一、稅務體系統一、商業規則統一、語言文化統一的市場。就工業基礎而言,中國是全要素全門類全產業鏈集成的經濟體。這三者疊加在一起將產生三方面的紅利:
——“規模經濟”的成本攤薄效應。進入中國市場的制造業,一旦規模上去了,就能夠大幅攤薄六項成本:研發成本、固定資產投資成本、采購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市場開拓成本。一旦達到了充分的規模,就可以把價格壓低30%—40%左右,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引力場”效應。這種“引力場”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從需求的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超大規模的本國消費市場和超大規模的進口貿易量。從生產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市場分工可以更加深化,有利于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甚至各工序之間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形成相互嵌套、相互共生的產業鏈集群。從時間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供給和需求互促共生現象將會十分顯著。不僅需求端在不斷的更新升級,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去“供給”;而且由于作為供給端的生產本身具有“學習效應”,將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也就是說“供給”也在創造“需求”。二者互相促進,相互吸引。
——“大海效應”。與小國經濟不同,在面臨外部沖擊時,超大規模市場可以讓本國經濟具有更大的內循環余地,具有更強的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一般的“狂風驟雨”無法掀翻這個“大海”。對企業來講,對基本面的預期十分重要。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造就了其如“大海”般穩定。
以上這三種效應是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帶來的,是中國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自然產生的新紅利,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所蘊含的自然邏輯。在這個大市場的帶動下,跨國公司合理的產業鏈布局邏輯突出體現在產地銷、銷地產兩個方面。
所謂產地銷,就是利用當地的綜合要素成本的優勢組織生產,面向本地市場和全球市場進行銷售。中國大市場的六個成本攤薄效應仍將是影響跨國公司“在中國、為全球”的重要因素。
所謂銷地產,就是面向本地市場組織生產,更好地組織供應鏈響應消費者需求變化,即“在中國、為中國”。中國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這將是一個龐大的“引力場”。
從產地銷、銷地產這兩個角度看,一些人鼓吹“脫鉤斷鏈”是不會成功的。
二、當前出現的產業轉移現象是多重因素的結果,從長遠看未必是壞事
最近一段時期,一些產業看上去有“孔雀東南飛”的跡象,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區。這里面有多重因素:
一是美國對華搞貿易戰,到現在為止,加征的關稅絕大多數仍未取消。很多原來“在中國、為美國”的產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轉移,轉移到東南亞去了,目的是為了取得原產地認證,規避關稅壁壘。
二是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綜合要素成本短期內的確有一定比較優勢。這些年來中國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的確有所上升,這是事實。
三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如越南,加入了不少自由貿易協定,自己也采取了很多力度比中國還大的稅收優惠措施。
四是RCEP生效后,利用原產地累加規則,一些企業即使搬到東南亞了,也可以免關稅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即實現“在東南亞、為中國”。
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未必是壞事。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是轉移出去的不少產業是中國自己的民營企業,出于規避關稅壁壘的考慮,適當調整布局,無可厚非。
二是目前轉移出去的企業多以服裝鞋帽等對關稅壁壘比較敏感的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雖有一些電子元器件,多以裝配組裝為主。這也是適應東南亞國家所處發展階段所需要的。而對中國主力出口的機電產品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產品,關稅壁壘不會形成大的影響。這幾年對美出口不降反升就是例證。
三是隨著東南亞這些國家經濟增長,本地的需求也會驅動“銷地產”的基本邏輯,即“在東南亞、為東南亞”,所以一些跨國公司在東南亞開展布局,也是合理的,自然也會帶動原來在中國的配套企業跟著走出去。
四是RCEP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基本上是RCEP成員國。隨著RCEP的實施,中國與RCEP國家將形成日益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聯系,將來會出現“在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RCEP”“在RCEP,為中國”“在RCEP,為全球”等多種產銷模式。那個時候,中國大市場疊加RCEP大市場、中國的雙循環疊加RCEP大循環將深刻改變世界產業鏈供應鏈版圖。
五是應對當前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產業鏈布局的主動權,重點在于三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補鏈擴鏈強鏈。二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技能組織上中下游產業鏈水平分工,又能實現垂直整合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同時要培育中國自己的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三是謀劃和布局一批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這是新一輪產業變革制高點。
事實上,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帶來了四到五個代表性的耐用消費品進入千家萬戶,成為風靡一時的消費主流,這些產品中國往往是跟進者。今后二三十年,中國應該抓住類似像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家政服務的人型機器人、提供數字秘書服務功能的智能終端等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整機產品,使之成為世界性的、具有萬億美元級別的耐用消費品。在這些領域,中國有的跟跑、有的并跑,還有的領跑全球。要積極進行前瞻性布局主動出擊,圍繞這些重點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群。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