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狼牙套加粗震动入珠套h,被狼交的女人(h)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歡迎您!

English服務熱線:010-59231580

搜索

黃奇帆最新演講:「中國式現代化」到底是什么樣子?

黃奇帆 重慶市前市長、經濟學家


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崛起的現代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一個現代化。那么中國式現代化,這5個特點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要形成6個方面的發展模式,或者我們說6個方面發展的體系。

1、中國式現代化的市場體系。


我們國家走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市場體系要形成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包含著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高標準的商品市場體系。它包含著商品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全過程。


第二個層次:要素市場體系。包含著要素的配置、定價,流轉和要素的各方面的使用價值的發揮。


很確定地說,我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高標準的商品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趨于完善。


在1980年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商品幾乎百分之九十幾的商品的定價,都是由政府來定價、政府來配置。


比如說一個火柴盒,兩分錢一盒。當時我在上海經委,當規劃處處長的時候,我印象每星期經委主任辦公會就是討論各種商品定價,兩分錢的火柴盒要調成三分錢。


當時要經委主任辦公會通過。然后再報到市政府常務會通過,市委常委會通過。還要經過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也就是說,每一個定價的變動都具有立法的效應。那么千千萬萬的商品如果都要這樣來調價來確定的話,可見這個經濟會多僵化。


現在我可以這么說,整個中國千千萬萬種商品,幾十萬種商品,從日用消費品到耐用消費品到各種工業品、工業裝備,各種商品97%以上都是有市場來定價,市場來配置,市場的供求形成各種各樣的消費流轉的全過程。


所以市場是決定商品流轉配置定價的決定性的因素,政府只是做好服務。


可能有那么2%-3%的商品,比如像糧食藥品。這些商品也基本有市場在定價,但政府更多地只是進行干預或者配置。在這方面,還有一定的政府行為主導意見在起作用,所以總體上說,商品層次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我們現在要補課的,就是要素市場的配置問題。


要素市場跟商品市場不同,商品市場千萬種,全世界全中國能被稱之為要素的商品,實際上,就是十七八種。


比如說糧食是個要素的一個門類。里邊可能有大麥、小麥、玉米、稻子等。那么所有的各種糧食,最終糧食產品作為一個要素,全球的要素市場都在進行交易。


能源是一種要素,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各種能源也作為一種要素資源配置。原材料也是一種要素。地下的礦產,比如銅礦、鐵礦、鋁礦等各種礦石資源也是種要素。土地也是一種要素,資金也是一種要素,技術也是一種要素。現在數字化時代,各種各樣的數字數據也構成一種要素。


總之全球的要素,歸類起來就十七八種,但它的交易總量比全世界百萬種商品的交易總量規模還要大。


任何商品的買賣,我付了錢,東西歸我,我把它用了。可能就是一次交易,或者兩次交易。但是在要素市場的各種要素的買和賣,每一個方面都可能把它延伸成為交易的交易的交易。我把它買來以后,囤在那兒,我兩次三次交易可能囤在那三個月,交易了換手了30次、50次。


全世界的要素市場的交易,每一種交易,很可能是幾十萬幾百萬億,最終十七八種要素構成了全世界的要素市場遠期貿易,期貨貿易,各種交易量是天文數。


那么要素是在交易當中發現價格,也在交易當中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要素市場能夠對一個社會、對人類、對各國產生5種方面的功能。


第一,可以使得這個要素市場的秩序規范;

第二,要素的定價比較符合規律;

第三,由于要素的巨額交易,當然會產生幾萬億、幾十萬億,甚至幾百萬億資金的集中和分流;

第四,要素市場也會形成國家和國家各方面人才集聚的中心地;

第五,就是要素會使這個社會各方面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經濟健康發展。


們國家的要素市場,實際上90年代就開始醞釀發展。包括鄭州的糧食交易所、大連的商品交易所等。也包括上海2008、2009年開始的石油天然氣交易所,也包括新華社在2010年前后在上海建立的交易所。應該是仿制美國彭博社搞了一個交易所。

那么上海這兩個交易所也發展了十三四年了。但是這兩個交易所目前還沒有真正地對中國天然氣、石油的交易形成決定性的影響力。


因為中石油,中石化每年進口幾億噸原油、天然氣都是在上海兩個交易所場外,跟世界的交易所和市場購買直接形成的。沒有經過上海的兩個市場,所以不構成中國石油天然氣要素市場的主戰場。


當下世界石油天然氣的要素市場。主要的交易場所。第一、第二場所是紐約、芝加哥的交易所,第三、第四的兩個場所是在英國倫敦的交易所和德國法蘭克福的交易所。


那么全球第5大石油天然氣交易所在新加坡,新加坡也是2008、2009年開始創建的。十幾年下來,他已經成了亞洲最大全球第5的能源天然氣交易所,新加坡才400多萬人。它的石油天然氣自身消耗并不大,但是它卻構成了整個亞洲石油天然氣交易的定價場所。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國家在要素市場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欠賬。還沒有真正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還沒有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標志性樞紐市場。


也因此黨中央國務院在2020年3月專門發了一個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那么這個決定我認為是今后十幾年中國要素市場發展里程碑意義的文件。他專門講了。要推動中國的人口的交易市場就是我們勞動力的交易市場。


土地的市場、石油、天然氣,各種能源資源的要素市場。還有各種市場資金,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市場、銀行信貸,各種保險、各種市場,還有技術的市場。再包括前面講的數據的市場等等。中央明確要讓市場成為要素市場配置,讓要素流轉市場起決定性的作用。


政府更好地服務這樣一個目標,所以中國式現代化要建成一個完善的、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包含商品市場,也包含高標準的要素市場。


2、中國式現代化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以實體經濟為主體,制造業為中心。


當下美國經濟GDP總量當中,它的制造業只占11.5%。那么歐洲的制造業只占歐洲GDP的15%-16%左右。它們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的體系中,它的產業體系中,工業制造業只占10%或15%這么一種狀態。


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的經濟體系是脫實就虛的。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美歐的這種產業結構體系的道路、我們應該保持一定的實體經濟,特別是要保持制造業,制造業對于一個社會、對于一個經濟體系來說,它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


制造業也是老百姓共同富裕的一個保障,也是老百姓就業充分的一個基礎。那么制造業的產業鏈也構成了一個國家安全的一個支撐,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是一切科學技術轉變為生產力的一個關鍵環節。


各種原始創新的發明如果不通過制造業轉化為生產力,完全只是說發明創造的東西,在自然科學里邊不斷地論證,如果沒有轉變為生產力,也無法推動人類發展。所以制造業也是科研創新的一個關鍵的所在。


同時,我們也都知道制造業的發展也是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境。制造業對國民經濟有這么幾個方面的直接作用,我們認為中國式的現代化,中國的經濟、GDP的結構,制造業的比重不能太低。我們去年制造業的比重是26%。


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大體上在2035年以前,中國的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不能低于25%。到2050年,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時候,我們的制造業不能低于20%。只有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這里有個邏輯,如果我們的制造業在25%左右。跟制造業密切相關的采掘業和第二產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筑業,這兩個方面大體在GDP里邊占10%,這樣形成整個的第二產業工業就有35%。25%的制造業加上10%的采掘業,建筑業構成的第二產業工業有35%。


另一方面,現代化的經濟出現了3個特定的服務概念。


第一,當今世界的貿易零部件、原材料、各種中間品的貿易,占整個貿易的比重從40年前的20%多,現在已經變成了70%;


第二,全世界的貿易,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構成。40年前,我們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的5%。現在我們的服務貿易已經占全球貿易的35%。


第三,我們現在工業制造品隨著智能社會,智能技術的發展,每一個制造品商品,一個硬件,一個終端,看起來是一個機器結構的東西,但實際上它里邊的軟件服務服務品的價值占這個的終端構造的40%-50%,比如一個手機,看起來是個終端,但它里邊的各種智商含量,服務業的價值和軟件的價值占這個手機價格的50%左右。


筆記本電腦也如此,電視機這些顯示器也是如此,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跟制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零部件設計,原材料涉及物流運輸、各種銷售、安全、維修所鑲嵌的技術。


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互相疊加。各種硬件產品,里面又鑲嵌了各種服務。那么最終形成制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會占GDP的15%左右。


如果一個國家的GDP里25%是制造業、35%是工業、50%是和制造業強相關的那個15%的生產性服務業疊加在里面,這樣就形成了50%的和實體經濟強相關的內容。


然后再剩下50%的GDP,包括農業可能五六個百分點、房地產可能五六個百分點、金融業也可能五六個百分點、貿易零售也六七個百分點;各種交通運輸,旅游服務包括教育、衛生、醫療,包括各行各業構成了50%,這樣形成的一個國民經濟結構,就可以體現黨中央說的以實體經濟為主體、以制造業為中心的一個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它有別于美國人的制造業。盡管美國現在想重振美國的工業,讓美國工業重新回到美國,但實際上已經回不了頭了。從特朗普到拜登,七八年以來,這方面有目標、有要求,但其實沒有任何成果。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走美國經濟那種脫實就虛的道路。我們要走的是實業興國、合理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3、中國式現代化要有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


任何一個社會科技創新包含著3個方面:


第一,0-1的原始創新、基礎創新;

第二,1-100,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為生產力;

第三,100-100萬,轉化為生產力的科技成果。經過大規模的生產工業化的發展形成巨大的獨角獸、新興的產業體系。


這三部分缺一不成。我們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整個國家高度重視科研創新,研發費從GDP的0.2%(1990年)經過這幾十年,到現在已經是整個國家的GDP總量的2.4%。我們這個三四十年比重上升了10倍。


同時,我們的GDP總量已經從1990年GDP的3萬億,現在變成了110萬億,漲了30多倍。研發比重再加10倍。


所以我們研發費這個30來年增加了300多倍。現在中國的研發總量居于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我們的研發費比我們排在我們后邊的第3名日本、第4名德國,一直到歐洲其他國家。從第3名到第10名全部研發費總量還沒有我們一個國家的研發費多。


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科學技術進步,研發費大幅上升應該說是一個重大的成就,也取得了許多的科研成果。


我們如果研究一下中國式現代化所需要的科創體系和現狀比的話,應該說我們的現狀還有3個缺點,我們的研發費盡管世界第二,但沒有合理地集中用于基礎開發,尤其0-1的原始創新開發。


在這一方面,我們的研發費只占全部研發費的5%-6%, 2000年的時候5%,去年達到了6%左右。那么世界發達國家,G20國家用于基礎開發,0-1的原始創新開發占20%。我們只占5%-6%。所以我們研發費對于重大科技攻關的項目不夠集中。


在這個意義上,投資比較分散,也因此在人類前沿陣地的研發投入上,在國民經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面研發費投入相對不足。盡管世界第二的量,但在重點環節、高科技環節、基礎研發環節,我們的投入量比世界各國先進發達國家要少得多,這是一個短板。


今后中國式現代化,就要讓這一塊短板補上去,我認為,到2025年核心環節和高級環節的研發費占整個中國研發總量可能達到10%,到2030年可能會上升到15%、2035年達到20%,也就是達到現在G20國家發達國家研發費投入的比重。


第二個環節就是1-100轉化創新的環節。


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是我們一直推崇的目標,也一直是這么要求。但為什么實際上我們的生產力體系、科研創新體系的轉化率始終不那么高?


為什么我們每年都有國家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每個省也有省一級的科技進步獎,國家創新獎也有一二三等獎。每年有幾千個這樣的省級以上的、國家級的獎。但我們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成效不那么明顯呢?


我們規定科研成果、專利70%給了科學家,但為什么10幾年、20年來,科學家因為他的發明而成為有那么幾十億、幾百億收入的這種概念很少呢?


主要原因就是科研成果沒有轉化為生產力,沒有產生具體的效益。你的科研提成,哪怕有70%的專利權。如果你的專利權的實際效益是0。你的專利權,哪怕有70%、80%的股權也還是0,所以這方面呢,我們轉化不夠。


之所以轉化不夠,兩個原因。


一個就是我們在法律上沒有一個制度,說誰把這個專利權轉化了,誰也擁有專利權。


美國有一個法律,叫《拜杜法案》。上世紀50年代初形成的,該法案就規定,只要在美國、在硅谷,任何創新發明產生了成果,1/3的效益歸投資者,1/3的效益歸發明者,還有1/3的效益歸轉化者,如果轉化者就是發明者自己干的,那么這2/3歸這個發明人。


但往往發明人智商高,他能突破,能夠在點上發明突破。但是轉化需要更多地是情商,了解社會實情、了解社會需要、了解這個高科技怎么能夠轉化為生產力,需要有各種跨學科交叉的知識背景。


在這個意義上呢,很多轉化實際上不是發明人轉化的。發明人繼續發揮他的長處,一個發明以后再搞第二個發明,轉化人不斷地把發明人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在歐美發達國家,一般來說,各種發明創造并不是100%都會轉化為生產力,平均的轉化率40%-50%。那么有的科學發明創造可能100年、200年以后也沒有轉化為生產力。我們不能急功近利,但我們又需要只爭朝夕地去把發明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那么如果說歐美的轉化率在40-50%,我們國內這些年科研成果基礎發明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轉化率呢?只有百分之十幾。轉化率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少了一個《拜杜法案》。


我們可能搞了很多很多的孵化器、科創中心、科技園區,都希望把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然后找了很多很多發明創造的科學家到孵化器來研究轉化的問題。但其實呢,殺雞用了牛刀。缺少真正地能轉化的體系,所以要補上《拜杜法案》這樣的一個概念。


不是把科學成果70%產權都歸之于發明人。實際上你把30%給發明了,還有30%給轉化的。那么最終使得這個社會,轉化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蔚然成風,形成趨勢,最終整個社會投資者,發明人和轉化人共同收益。


第三個環節,已經轉化為生產力的科學技術,怎么樣大規模投資,形成大規模的企業、大規模的生產力,形成獨角獸。


這個需要科創板之類的資本市場。需要上市公司收購兼并,需要我們各類私募基金、風投基金、ABC輪不同階段的投資這個過程。


最近幾年我們國家科創板已經出臺,各種私募基金和風投基金已經形成接力棒。已經在開始往這個方向運轉,相信今后十幾年,中國在0-1的投入比重上,會趕上歐美G20國家的20%的比例,相信在今后十幾年中國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上,也能趕上世界平均水平。每年30%的成果,甚至40-50%的成果能轉化為生產力。


也相信我們的科創板和私募基金、產業基金能在資本市場上挖掘出更多的獨角獸,使得我們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環的科技創新體系。


4、中國式現代化還要形成一個沿海和內陸健康發展、和諧發展、良性發展的城市群。


我們可以說現在中國的城市群主要在沿海,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三大城市群以及沿海的幾十個沿海開放城市。


那么這些城市工業文明300多年來海洋經濟、海權貿易形成的海港城市,以海港城市為中心構成了沿海的城市群都市圈。我們內地距離沿海上千公里,沿海的開放度在過去幾十年、幾百年難以輻射到內陸,這個梯度效益就很差。


但是最近10年,中國推出了“一路一帶”,這個最重要的不僅僅是修了一條中歐鐵路等,最重要的是改變了工業文明以來,海洋經濟帶獨打天下的局面。“一帶一路”就是海權經濟和陸權經濟、海港城市和陸港城市,雙管齊下、比翼齊飛的一個新格局,將會在世界出現。


200多年前,有一本書叫《世界島》,里面講到一個概念,因為這兩三百年前,整個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只有歐洲和亞洲是互相連成一片大陸的。這片大陸在地球儀上就叫做世界島。在那個時代,其他地方,不管是美洲還是非洲還是其它地方都是蠻荒之地。


真正的世界中心就是歐亞大陸橋構成的世界島,這個世界占世界貿易的60%、人口的60%、 GDP的60%,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在。那么海洋經濟、海權文化300年,這個世界本身各個國家互相之間不做貿易了,就是因為陸權大規模的交通工具還沒有發展起來。


那么我們現在講到了“一帶一路”,實際上就把這個世界島的陸權用鐵路、高速公路又把它連通起來了。在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最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是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海洋經濟、海洋貿易的單極文化,形成了海港陸港雙管齊下的一個貿易體系。


在這樣的一個貿易體系下,那么我們可以這么說,沿海的三大城市群繼續會受益于海洋經濟、海港經濟、海權文化、海權貿易的影響,繼續發展。


但是內陸的西安、成都、重慶、鄭州、武漢、長沙,以及西南方位的云南昆明、大理,還有南寧、貴陽,他們將得益于陸港經濟、陸權貿易的發展,隨著一帶一路當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陸港貿易的發展而帶動起來。


那么這個陸港經濟最終會影響世界貿易多大的量?或者說影響中國貿易多大的量?當下中國進出口貿易是6萬多億美元, 20%也就1萬多億美元,是航空運輸帶來的。


其他的近5萬億美元,都是海洋的,因為陸權貿易還很少,但是自從有了中歐鐵路,西向北向的3個出口,截止到去年已經有15000個班列,一個班列100個集裝箱、100個車皮,加在一起就是150萬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就是10萬美元。


中歐鐵路去年運輸貿易量是1500億美元,占整個中歐貿易6000多億的1/4。再過10年,這些鐵路如果再翻一番,那可能中歐貿易就是3000億美元。


10年以后,也許八九千億美元,陸權貿易3000多億,海權也是3000多億,還有大概2000多億是航空貿易。這個幾千億美元當然會帶動鄭州、哈爾濱、沈陽、以及內陸的西安、烏魯木齊,等等。


另一方面我國現在還在發展南下通道。南下通道有兩個范圍,一個是從重慶到廣西,鐵海聯運到新加坡的。還有一個就是南亞鐵路,有3條,一條是通過越南,一條是通過老撾,還有一個到緬甸。這3條鐵路,到越南鐵路2014年已經修好,到老撾的鐵路現在修了一半。


去年最高領導人出席了中老鐵路的通車儀式。老撾過去就通過泰國、馬來西亞也到新加坡。這3條鐵路,理論上每條鐵路最后達到運輸狀態的時候,可能一年至少有1萬箱,3條鐵路就是3萬箱。大體上3000億美元的貿易量。


當今中國和歐盟10國——南亞地區的10個國家,有8000億美元的貿易,除了1000多億美元是空運,還有6000多億美元經過海洋運輸,繞個大圈子到沿海地區。反過來,中國的貨物也同樣從沿海運到東南亞。


東南亞跟我們西南地區有5000公里的交界線,完全可以有高速公路,有鐵路直接過去。那地方很短的距離,幾百公里、幾千公里就已經輻射整個中國的西南和中部地區了。為什么去繞1萬公里的大圈?路途要長一倍,效率十分低下。


在這個意義上講,南亞鐵路路權經濟也將改變云南昆明、大理、廣西南寧,包括成都、重慶在內陸的城市群的發展、內陸的陸港城市的發展。“一帶一路”改變了中國的貿易格局,使得海港經濟和陸港經濟雙管齊下。


“一帶一路”也改變整個世界貿易格局。從300多年前的海洋文明轉化為海洋文明和陸地文明的雙向發展的探試,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群將出現沿海的海港城市群繼續發展、內陸的陸港城市群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乘風破浪地發展。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群構架。


陸港城市區和海港城市群,既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的內在結構。一些書專門講這方面的內容。


5、中國式現代化要解決好鄉村振興、農村富裕,縮小城鄉差別。保持青山綠水是金山銀山的自然風貌。


中國的農村發展要解決好兩件事。


一是城鄉差距,二是東西部差距。


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自然稟賦,從哈爾濱到昆明,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東南面每年下雨量在1000-1800毫米,在西北邊下雨量在200-800毫米,西北邊由于水量小,一年到頭缺雨少水。


這種情況下,你要西北像東南沿海一樣精耕細作搞農業是搞不起來的,西北要像東南沿海那樣的城市經濟管理各行各業也很難,這個要與自然界斗,還真不是體制機制的問題,不是說沿海的領導干部、沿海的企業運行方法,移植到西部就可以解決的。


在西部,要通過科學技術生產力,中國這20年西部大開發,本質上用的是5個“大”工程。


一,西部大開發項目,一定是大資本投資,少則幾十億,多則幾百億,幾千億;

二,既然是大資本,那就是有大企業集團,不管是國有民營,都是國家級的大集團在運轉;

三,這種大資本、大企業運作,是高科技現代技術;

四,覆蓋大市場;

五,一定是大系統工程配套。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西部如果搞農業,可能更多地是比照以色列的大棚。一個大棚每畝地投入30萬人民幣,每畝地產出每年達5萬,比較穩定。我們沿海投入小,每年產出也就是1000來塊,經濟作物兩三千塊,它可以有20倍的產出,所以最終這個大棚菜,如果你種它1萬畝,可能是要投入30億的,五六年收回的一個投資,然后再持續地運轉,而且節水、節約勞動力,幾乎都是自動化。


所以這種項目就符合人少地多的特點,又是戈壁灘,又是干旱。沒有水長不出莊稼,但可以利用這個空間搞大棚、滴灌。


還有現在講太陽能了。現在青海搞了一個700平方公里的太陽能。有4000萬千瓦的裝機,一年有個1500小時,幾毛錢一度就一千幾百億,就可以為青海提高GDP。


我們可以想象中國西北5省有16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只要利用里邊的4萬平方公里覆蓋太陽能,就可以一年產生8萬億度電。中國現在14億千瓦裝機的火電站,兩毛錢一度,8萬億度電就有16100億,西北5省加起來不到一億人口,人均GDP差不多2萬元。


還有其他各行各業,所以完全有可能按照5大工程的概念去干,人均GDP有可能會超過東部的人均,就像阿拉伯地區,全是沙漠但有石油,阿拉伯人均GDP的富裕程度是超過歐美、西方的。


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看到西北、中國西部地區,由于自然稟賦,按東南地區的概念去推算,可能搞個10-20年,跟東部地區比還是有兩倍三倍的差距,我們叫做區域差別;但是如果按現在這20年推動的5個大工程來搞,完全有可能再過十幾年,西部的人均收入超過東部都說不定。


大家已經看到,2000年的時候,西部大開發,剛開始的時候,東西部之間差距是1:3.6,東西部現在是1:2,我絕對相信再過十幾年,東西部差距變成1:1,甚至西部高于東部。這個意思是與天斗爭、與大自然斗爭,要靠現代生產力、要靠國家集中統一的體制、意志去推進。


我們現在西部大開發搞的“西氣東送”“西電東送”“超高壓直流輸變電系統”,或者還有比如說我們現在說的“東數西算”等等,各種工程項目都體現了這5個“大”——就是大科技、大資本、大企業、大市場、大系統工程匹配。


另外一方面的就是我們東南地區,現在農村也比西北要好得多,它城鄉差距也還是比較低,這里邊有個問題,就是我們似乎規定農村的農民在農村只能搞農業。


曾經八九十年代農民搞鄉鎮企業,覺得鄉鎮企業是污染嚴重、資源消耗多、差散小。后來鄉鎮企業到了新世紀以來幾乎都關了。各個省在八九十年代經委下邊都有一個鄉鎮企業局,現在我可以說31個省鄉鎮企業局都沒了。這個話的意思是不是我們農村里面的農民就不能搞農業以外的工業服務業呢?


浙江人給了我們一個共同富裕的啟示,你到浙江去,到縣以下各個村社、大隊、鄉鎮、基層去看,就會發現浙江幾乎每一個村里邊,如果有300戶居民,這300戶農戶里邊可能有270戶有自己一棟樓,一樓是個小的作坊式的加工廠,二樓是主人臥房,三樓是小孩住的,4樓5樓就是有外來的民工住的。


我們中西部地區至少有五六十萬的農民,他不是到寧波、杭州、溫州的城市里打工,而是在浙江的農村、農戶家里打工,同樣是在干工業的事,但是他住在農民家里。一戶雇個三四五個外地民工,一村一品、一鄉一品,搞自己第一產業的產品。


深加工的話,不是在搞礦石采掘或者深加工,也不是在搞電廠、機器廠、鋼鐵廠,都是和第一產業有關,第一產業深加工,比如做絲綢深加工的產品。總之,做的都是和當地的第一產業有關的深加工,售價高,然后一村一品、一鄉一品這么來干!


怎么解決采購問題的?你現在到浙江的農村里邊。可以看到幾十戶幾百或幾千或幾萬戶農戶家里的大哥坐在一個房間里,就在做直播帶貨,他只帶他家里自己做的產品,在視頻上面對著全國各地推銷。一有訂單,下達到作坊生產。


怎么運出去的?浙江現在每個村都是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村村通。一個電話,城里邊的物流公司和快遞就來把他的貨帶走,兩天就運到全國各地。


原材料采購,如果需要從外邊過來,也是快遞,所以互聯網跟農村的農業一結合,變成了農村的1+2+3,也就是說,農產品深加工是工業,是第二產業,出來的產品銷售銷售是第三產業1+2+3,6次產業。這個農村變成了6次產業,123產密集的地方。


如果說中國農業一年銷售了1萬多億斤糧,如果說賣了2萬億,這個深加工的產品被他深加工一下就變4萬億,在賣出去的時候,價格差,可能就變6萬億。中國的農民搞飯吃,生產的GDP只占中國100萬億GDP的6%。


如果1+2+3來一下的話,就不是6%了,就變成18%,20%了。這個時候,同樣這些農民,他的勞動收入就增加很多,所以我去看了至少30多個浙江的農村鄉鎮以下的這種村辦的各種各樣的企業,他們的大隊長、村長不搞工業,它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包工頭了,就是兩百幾十戶農民家庭,本來具有的承包耕地,都租賃托付給這個大隊長,這大隊長就專管農業。他又去找了內地過來的幾十個、幾百個農民工,把這個幾百畝、上千畝的地給做好。大隊長、農民工、農戶也收到一定的租金。


這就是農村的共同富裕很重要的一個板塊,也就是讓農民從農業整個發展的轉化為既有農業、工業,又有服務業,但這個采加銷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讓農民在農村里面去搞城市的工業,也不是去搞城市的百業千行的服務業,就搞采加銷一體化。


在日本把它叫做6次產業,甚至可以說,凡是把當地農產品深加工,并且服務賣出去的,這些企業都應該免稅。而事實上,整個中國從2005年以后,中國農村沒有稅務所,我們的稅務都是存在于2000多個縣、3萬多個鄉鎮,每個鎮有一個稅務所。


現在的農業不收稅以后,幾千個幾萬個鎮里邊的稅務所都撤銷了。城里的稅務機構,不可能跑到農村,以后農民到二樓在搞工業、一樓在搞直播代銷,你的服務,稅收怎么收?就是個免稅系統,所以浙江人致富,農村富裕城市。農民并不想到城里去打工。


共同富裕的樣板在浙江,一點沒有夸張。我認為全國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村,就該是這個1+2+3的,這種因地制宜的一個分類發展的這種模式。


區域性里邊1+2+3能夠因地制宜地發展。這樣使得它們的業態附加值更高,從這個意義上形成中國式現代化,而且不會破壞農村的山山水水,不會污染環境,也不會變成資源消耗地。


6、中國式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內循環、外循環雙循環格局。


以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新格局。意味著中國的開放不會收窄,而是今后的開放是更寬領域的開放、更高層次的開放。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的開放在今后會出現5個新的特征。


第一,從過去幾十年,我們重點鼓勵出口,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出口貿易轉變為“既鼓勵出口,也鼓勵進口,努力降低關稅,增加進口”。最后使得我們進口和出口雙向平衡,我們不追求過多的順差。我們要求進出口平衡,這是一個轉變。


第二個轉變,我們的地區開放將從過去幾十年總是沿海開放為主、沿海開放先行,過上個3年5年,再從沿海梯度轉移到中部、西部。這個開放模式呢,在今后將轉變為東西南北中同步開發。


有任何開發措施,要么不推,一推出來,同步進行。現在全國21個省有自貿試驗區,中部有8個,東部有7個,西部有6個,把海南島算在東部就有8個,比較均衡的分布;同樣我們說到新區,90年代只有兩個上海、天津,之后推廣到了17個,東中西各有5個,增加了15個。


我們把開放措施理解為是一種制度安排,制度安排跟地理位置無關,所以最初的開放以沿海開放為主,現在是整個中國開放就是同步的。這個也符合世界的規則。


比如在歐洲,德國是歐洲的內陸,不靠海,誰能說德國的開放不如西班牙?那么中國現在也進入到了這個境界。

 

第三個,中國的開放從過去工業、商業、房地產業、建筑業等中外合資開放的比較多,現在的是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開發,服務業和服務貿易一起開放。工業、商業和金融業,服務貿易還有教育、衛生、文化、數字經濟全方位同步地都在開放,然后開放的負面清單大大減少。負面清單減得越少,開發度就越高。


第四,中國的開放從過去資金量、貿易量、流量的開放轉變為制度、規則、規制的開放。這個開放使得我們現在的開放得越來越接近WTO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那些開放的環境要求,使得我們國家的開放環境越來越國際化、法制化、市場化。


第五,中國的開放從過去被動式融入世界貿易體系、融入世界的各種制度規則的體系,然后用國際的制度規則倒逼我們國內的改革,過去幾十年開放是這種狀態。


現在我們除了繼續融入世界各種規則體系之外,我們還積極地推動世界規則制度的改革改制。


比如在“一帶一路”上,我們實際上倡導了一個重要的改制,就是把300年來世界海港經濟、海權文明所形成的制度規則,轉變為海權文明和陸權文明、海港經濟和陸港經濟雙管其下的一個世界貿易制度體系,這個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帶一路”不簡單地是說跟100多個國家建立了貿易、投資等各種各樣緊密的資源互補的、合作的關系。


它本質上,是改變300年歐美主導的海權文明世界,把它變成又回到了世界島的陸權文明,加上四大洋五大洲,必然少不了的海權文明。雙管齊下,這是最重要的。我們在“一帶一路”上提出的各種規制會影響整個世界的貿易方式。


同時我們也積極地融入雙邊的、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我們跟亞洲今年實現了RCEP,不要覺得就是前年簽約、今年生效。


要知道中國跟13個國家簽約是做了10年的功夫,在這10年里邊,我們相繼跟所有的13個國家,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簽約。


這么想的話,我們是煞費苦心。搞一個RCEP是跟十幾個成員國的每個國都簽。各管各地談判,各管各地簽。


我們現在又在進一步推動cpttp,當然我們也在跟歐洲搞中歐投資協議,總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開放是進取的,而不是被動的,是我們不斷地在世界商貿經濟舞臺中心發揮作用的一個過程。


所以中國式現代化和平崛起和世界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發展,說到了也做到了,也將進一步這樣發展。


以上就是我要說的中國式現代化的6個體系,它體現了我們黨的二十大所講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