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大灣區科學論壇灣區科創峰會」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做了題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與大型科技服務公司的重要作用》的主旨演講。文章略有刪改,未經本人審核。
1.后發優勢比「比較優勢」更重要
非常高興參加這次峰會,已經參加過幾次了,每次都有一些新的話題,有新的主題。
剛才聽馬凱碩的發言很有感觸,我稍微發表一點感想,也補充一下,他說得非常中肯。首先他說到,因為改革開放,亞洲人學到了西方發展起來的很多東西,不光是科學技術,還有市場經濟這樣的體制,這是我們能夠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他又說到,美國要遏制中國的發展,我們沒有辦法,只好更多的自主創新。
這就是我們經濟學研究,最近因為疫情,我有時間做這方面的進一步研究,關于后發優勢和自主創新的關系問題。我們在這個發展階段,還是一個后來者,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們要想發展,要想能夠以比較低的成本獲取競爭的優勢,我們就要發揮后發優勢。后發優勢的定義是,可以用較低的成本、較快的速度,學到發達國家創造的一些知識和技術。但是,現在他把我們卡斷了,為什么后發優勢比比較優勢更重要?現在美國做的所有東西,都是要卡斷我們學習交流的渠道,包括貿易、投資、學術交流、留學生學習等等,都是要卡斷交流學習的渠道,斷供科技產品。
那怎么辦?當然要自主創新。但是我們自主創新還有差距,我們在很多領域、很多產業中,離前沿還挺遠。有一些產品,我們已經離前沿很近了,包括數字經濟、數字技術以及其他的技術,確實接近前沿了,但是很多的產業,我們仍然比較落后。前兩年我們問題科學家們、技術人員,哪一個產業離世界前沿最先進的還差多遠?一般說法是,我們現在大概50%、60%的水平,發達國家國家100%。現在我們也許更前沿一點了,70-80%,但是仍然是落后的。現在如果我們要更好的發展,仍然要努力學習,誰比我們先進,我們就要學習,學習就要開放,只有通過開放才能學習這些東西,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加強跟其他國家的開放,包括東盟這些國家,進一步通過RCEP國際條約、多邊主義,還有各種渠道,我們仍然要向發達國家學習,向他們的企業學習。
與此同時,逼著我們不得不加大自主創新的能力,企業在這種壓迫下,在這種遏制下,我們的企業也越來越多的有緊迫感,這一點非常重要。過去不會的東西,我們去買,進口一些中間產品,很多問題就容易解決了。現在解決不了,逼著我們的企業非要自己努力了。所以,我們辦這樣的科技峰會,非常的重要。
剛才馬凱碩所說的,如何使我們的企業更快地成長,更快地把資源、精力投入自主創新的領域,更好的互相合作,更好互相結合,把資源用到真正該用的地方去,這是我們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這是我的一個補充,也是講發展經濟學時不得不講的東西。以前講發展經濟學,先講落后,先講貧窮的陷阱,再講收入增長,又到中等收入陷阱,現在才發現,還有一個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這是我們思考一切問題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2.數字經濟的供給側與需求側
說完這些宏觀的事情,我再講一些具體問題,也是現在政府和有關部門非常關心的問題,也是企業界非常關心的問題,就是數字技術的應用,數字經濟如何發展,如何不僅僅是科技公司創造出的數字技術,而是各行各業從服務業到制造業,能夠加快數字化進程,把新的技術真正運用到實踐中,運用到產業發展中。我稍微捋捋思路,把涉及到的兩個比較大的問題,在這兒討論討論。
第一,數字經濟怎么在產業中應用;第二,要想發展數字經濟,為什么大企業非常重要,為什么大企業發揮引領的作用,為什么政府要鼓勵大企業的發展。
數字經濟,這是最近幾十年科技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從互聯網開始、E-mail開始,一直到現在,前兩天馬斯克的一個視頻說到「中國人現在都活在微信上,我們是不是也抄微信」,這些發展使我看到了它所帶來的一些效益,改變了世界。從經濟學的邏輯上,它是怎么改變世界的?數字技術為什么對我們有益,為什么企業可以掙錢?因為它為我們大量節省信息成本,這是人類、企業活動的重要成本。節省了企業大量信息成本,各行各業可以發展,也使信息技術有了收入的來源。信息技術也可以創造很多新的產品,使過去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比如說公共防疫、AI、無人駕駛、遠程手術、智能家居等等一系列的產品,都出現了,因為有了這樣的技術。
數字經濟分供給側、需求側兩方面。供給側就是生產力,數字化的生產力創造,包括了算法、算力、數據傳輸、存儲、云等等方方面面,硬件和軟件不斷改造和提升,創造出越來越大的可能,這是供給側。誰在供給側?就是做數字技術的企業,包括硬件、軟件。需求側是誰?就是各行各業的企業以及每一個個人、政府、城市等等,就是應用數字技術的各個部門、企業、產業 千百萬的民眾本身,生活方方面面的應用就是人類的需求。
中國的數字經濟是供大于求,還是求大于供?哪一側發展得更快?有一個爭論:新基建是不是超前了?數字基礎、信息基礎的基礎設施,是不是做了很多,但是應用還不夠。這個爭論本身反映的問題是我們的應用還不夠,也就是需求小于供給。現在基礎設施鋪了很多,問題是怎么把它用起來。「用起來」的這個問題,有兩類產品:一是服務業,這一塊應用得比較快,成果也很明顯。電商、支付平臺,各種網上的工具,廣告、物流、流通等等,相對而言利用這些東西比較容易。帶貨、網紅、鄉村等等,各行各業都利用互聯網來擴大自己的宣傳,相對而言發展比較快,包括互聯網金融。
3.制造業數字化存在的問題
但是制造業迄今為止盡管有一些實現了數字化,但大部分企業還在觀望,數字化程度比較低。原因是它難一點。服務業往往不需要硬件的改造,服務業就是軟件的問題,以前搞P2P時,有人說金融的門檻多低,5萬塊買一個軟件就P2P了,公司就到處騙人了。而制造業涉及硬件改造,包括工業互聯網產業,設備上要有傳感器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整個操作系統,甚至包括組織系統,制造業要改造相對來說難一點。所以,制造業改造中,成功率相對比較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比例更低一點。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原來產業自動化基礎薄弱,老設備改造比較難。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涉及硬件投入成本比較高,大家會考慮成本。我投入后有沒有回報,回報有多高,能不能cover住成本。很大百分比的回答是,迄今為止還沒有正收益,還只是投入,利潤沒有很大的上漲。所以大家都知道要用新技術,至于怎么用,是否需要投入,大家都在研究觀望。
第二,數字化人才,制造業中數字化人才也缺乏。不可能養一批專門搞數字化、信息技術的人才,也是阻礙進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認知的問題。企業高層是不是投入,因為這件事情不是給大家提供一個信息/通訊工具的問題,涉及到組織結構的改變,運營方式的改變,沒有高層的投入、沒有最高決策者的投入,很多事情都做不下去。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還是一個組織問題。相對而言,就慢一點。
4.數字技術在促進分工水平
怎么辦?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要認識到科技技術產業,在供給側的企業,你如何介入需求側的應用,你更懂那些技術,你如何為不太了解這些技術的企業,為實體經濟、制造業等等提供服務。科技企業在這個方面,從這個角度來看,也應該是一個服務型企業,是提供服務的供應商。有時候跟科技企業談起來時,科技企業都是專家、工程師、技術人員,他們在創造各種技術,算法、算力、存儲等等,他們愿意把自己認為是一個科技創造企業。我完全同意,你就是科技創造企業,但是這些技術的應用需要你提供服務,同時要扮演服務商的角色。所以這里面要發揮科技企業的功能。
而現實中,也不需要制造業企業自己養一大堆數字化應用技術的人才。現代制造業,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很多服務是外包的,本身有水平分工的大趨勢,美國等發達國家制造業在縮小,如果把分出去的服務業加一起,并沒有小多少。有哪些服務業?比如說最初的運輸,以前都是工廠自己養很多車,現在分出去了;倉儲、工業設計、廣告、銷售、設計、信息,包括信息化改造,也不需要自己建信息化部門,就可以利用提供服務的科技企業進行外包式服務。
制造業企業在不斷外化,你的企業使他們更好的外化,使他們更加集中精力提主業生產效率。所以說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屬于數字技術發展、數字經濟發展,本身就在促進水平分工,包括企業的員工將來跟你不再是雇主和員工的關系,他在互聯網上進行外包,可以為你提供服務,這種趨勢正在形成。
因此,服務外包本身就是制造業的一種延伸,使得制造業本身更有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高度重視科技企業對外服務的職能。我相信現在科技企業都在做,也都在跟各方面的企業聯系。
5.國際競爭中產業的競爭力是由大企業決定的
最后一點,要發揮大企業的作用。
從外包服務的角度想,大企業能提供比較綜合的解決方案,一個小公司、小企業,它在某一個技術上有強項,但是只能提供一個方面的服務,而大的公司可以提供更綜合性的服務。這時候,關于大企業的問題,相對而言是跟剛才所說的是相關的問題,也是獨立的問題,我們要發展中國的各種高新科技產業,我們如何對待大企業。這里面的沖突,一方面反壟斷,另一方面要想發展產業,還非得發展大企業,小企業很重要,小企業能產生明日之星,小企業帶來大量就業,但是我們要保民生時要保中小企業,但是要發展一個產業,必須有引領、有先進的大企業。而且大企業的優勢在于,它有創新的能力,有創新的資源,能夠更多投入創新。
有一些企業退出,也有它一定的積極意義,很多企業無序競爭,競爭的辦法就是殺價,導致利潤很薄,這樣就導致小企業沒有能夠做創新,創新是需要投入的,是需要花錢的,我們就羨慕發達國家的產業多好,一個產業里面三四家寡頭競爭,利潤可以厚一點,不用天天殺價,它就有能力創新、投入。
這是怎么來的?是一輪一輪兼并重組,一輪一輪優勝劣汰,最后形成的大企業。有一些經濟學家論證,最好的產業結構不是完全競爭,可能就是壟斷競爭,一方面有競爭,價格就不會太高,同時消費者可以享受不斷創新的成果。
因此,我想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大企業的發展。大企業需要監管、需要反壟斷,但是我們千萬不能不去鼓勵大企業的發展,不能不去鼓勵企業做大做強。
我們現在的情況,不是大企業多了,而是太少了。特別在國際競爭中,一國的實力在產業中的競爭力是由大企業決定的.中國在許多高新科技領域,大企業在國內顯得很大,但是在國際比較中,顯得還是很小。比如說國際銷售比起GAFA那幾家大的,我們還很小。
發揮高新企業,首先積極發揮大企業的作用,大企業還可以帶動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形成創新鏈,大中小互補。在當前,更重要的是發展大企業,發展重要的科技領域,科技產業非常重要,在大國競爭的情況下,我們的政策一方面要反壟斷、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政策,我們的關注度、注意力要放在大企業的發展,放在競爭能力的發展,才能使我們的各行各業真正做大做強。
在此也期待各級大企業做大做強,助力實體經濟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做更大貢獻。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