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數字化轉型的現狀,普遍存在兩個情況:一是做的沒有想的好,二是別人家做的似乎都比自己家做得好。到底該怎么做?形成共識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新希望集團數字科技部部長程振林在2021CIOC全國CIO大會上發表《對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若干思考》的主題演講時如是說。
新希望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創立于1982年,連續18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前茅,是中國最大的肉蛋奶綜合供應商,2020年年收入超過2100億元。目前,新希望集團已逐步成為以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為主導,并持續關注、投資、運營具有創新能力和成長性的新興行業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當今時代,各行各業都在被數字化浪潮席卷和顛覆,農牧行業也不例外。程振林介紹,新希望的整個產業布局就是信息化、數字化技術不斷延展和深挖出來的結果,在農業生產數字化基地、農業裝備、智慧畜牧、智慧牧場、智慧水廠、廠域物聯、智慧冷鏈、數字治理、普惠金融等領域逐漸形成自己的智慧方案,新希望在數字科技領域不斷投入,方才形成今天的產業布局。
在程振林看來,數字科技與新希望近40年形成的產業底座更像是DNA的兩個螺旋,是不斷迭代上升的過程,也是互相幫扶的命運共同體。從新希望在過去五年來數字化發展留下的基本經驗來看,不論是工廠、冷鏈、三農,還是供應鏈金融和金融科技,只要數字科技能夠真正與產業密切結合,做到“真信、真學、真用”,就能在這些細分領域比一般的IT公司更具獨特的競爭優勢。
面對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中的痛點,例如中小企業缺訂單、餐飲企業低價或優價采購的需求、三農經營主體的產銷對接難題等,新希望針對這些行業痛點所衍生出來的數字科技的延伸,往往比較成功,也更有生命力。
正所謂產業成長的煩惱,伴隨的就是數字科技生長的機會,產業培育的底座,饋贈的就是數字科技發育的土壤。
經過多年的實踐,程振林總結了新希望集團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五大感悟。
01 價值 vs 值價
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毋庸置疑,但當涉及到戰略、投入和決心時,每一次立項都會問它是否值這個價。誠然,我們聽過很多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故事,但在轉型過程中失敗者遠比成功者要多得多。我們究竟該如何認識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和它真正產生的效益也就是值價呢?
程振林在此提出兩個觀點:
第一,商業和科技要從相對分立到“翻一本字典”。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IT部門與業務部門的描述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從經營、運營以及企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家必須翻一本字典,這就要求雙方要有業務、商業和經營的思維,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在內部達成共識。程振林強調:“內部達成共識遠比做成一個項目要難、要根本、要基礎、要關鍵!”
第二,從注重單維度產出到重視能力體系建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大家往往注重系統建設以及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的建設,除此之外還應關注數字化轉型在其他維度中所發揮的價值,包括與數據資產、團隊能力、數字化信念、數字化領導力、商業創新和利益安排等多個維度的關系,這些價值也同樣不容忽視。
這是業務和IT達成共識的兩條基本經驗。
02 焦慮 vs 焦點
傳統企業面臨數字化浪潮難免焦慮,但一定要有焦點,必須聚焦和挖掘卓越運營的關鍵場景,從場景出發,小切口、深刀口的去做好數字化轉型。其實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建設某個系統,更多的是聚焦在運營場景里,進行商業邏輯的不斷優化、業務價值的持續提升,以及商業與IT并行治理體系的落地。
程振林將信息化建設中的系統和項目比作是“藥”,將業務、商業邏輯和商業價值比作是“飯”,他認為傳統企業應該在焦慮中找到卓越運營的焦點來做數字化轉型,而不是一感到焦慮就吃藥,因為藥畢竟不能當飯吃。
03 有心 vs 有數
做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都在建各種應用系統,選各類解決方案,看似做的都差不多,然而是否有心去做,差異很大。商業邏輯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需要IT跟業務部門一起用心去琢磨,首先要有心,才能有數,有數就是用數字科技的手段將業務流程梳理,經營洞察,用信息化和數據化的手段加以固化和優化。
與此同時,程振林強調:“流程再造和創新的難度和重要性,高于信息系統本身的互聯互通性。盡管信息架構、數據架構、基礎架構、互聯互通看起來很難,但其實業務更難。我們要打強BIT專班,B是業務,IT是信息科技。”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