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騰訊原子智庫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商業向善,共創可持續未來——2021中國益公司責任力年度論壇”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首席顧問劉世錦,應邀在論壇上做了主題為《“雙碳”目標下中國經濟的轉型與挑戰》的視頻演講。
劉世錦指出,減碳不能單打一、不能運動式減碳、減碳指標不能錯位;而應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出發,堅持降碳、減霧、增綠、增長“四位一體”協同推進;如果用實物的數量指標——比如某個行業的產量、生產領域中包括能耗在內的投入品的數量,作為宏觀考核和監管的指標,很容易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出現“摁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
劉世錦還強調了減碳過程中的制度創新——比如,目前碳價格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差異較大,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既不能解決效率問題,也不能解決公平問題,需要形成正確的碳價格制定機制;此外,一項基礎性的制度創新工作是,要建立碳賬戶、生態賬戶以及其基礎之上的綠色責任賬戶。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嘉賓,大家好!我想就實現“雙碳”目標起步階段需要關注的一些問題,和大家做一些交流和討論。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提出后,國內外影響很大。應該說,這并不是別人讓我們轉、讓我們提出這個目標,而是我們自己從中國國內經濟全面綠色轉型的內在需求出發,決定必須轉,并分步驟實現這個目標。
這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廣泛、深刻和長遠的影響。簡單概括就是:“雙碳”計劃將會帶來一次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一個重大的技術創新和投資機遇,一場配套的制度變革和創新,一次生產生活方式、發展理念和方式的系統性重大變革。
但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起步階段,也出現了一些情況。比如最近大家關注比較多的煤荒、電荒、拉閘限電。我們既要關注“雙碳”計劃對短期經濟的影響,更要著眼長遠,把一些認識問題理順,把大的思路以及看問題的方法、方向理清楚。
從這個角度出發,簡單的說一下節能、減碳和能源安全這三個概念,它們各自的特點和相互關系。
每年減碳多少,都是要算賬的
節能是個老話題了。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節能實際上是一個降低成本的概念——就是節約能源,正像節約原材料、節約機器設備開支、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各種財務成本一樣。因為,在相同的收益情況下,如果成本低,那么利潤相對就比較高。
當然,節能其實還有一個相對成本的概念:比如說成本降低、收益不變,那利潤是增加的;另一種情況是,能耗不變、甚至有所增加,但收益更高,那最后對企業來講,利潤還可以增加。像這種決策,每個企業都不一樣,甚至一個企業里面不同時間、不同產品情況,都是千變萬化。這就需要微觀層面才能做出一個正確的決策;如果要搞出一個宏觀的——比如說能耗方面非常精確的數字、實物量的數字,難度是相當大的。所以,在正常情況下,節能其實主要還是要通過市場、通過價格來起一個調節的作用。當然,宏觀上也可以有一些引導性、預期性的指標。但要搞一個宏觀的非常精確的數量監控、控制指標,難度是比較大的。
而減碳其實也是一個宏觀數量指標——宏觀上必須要搞這么一個指標。比如,現在講碳達峰、碳中和,每年能減多少,都是要算賬的,那一定是要有一個數量指標。當然,這個數量指標宏觀上確定以后,也可以拍賣——這就是通過碳市場來分配碳資源。
那么,能源安全是個什么概念呢?能源安全實際上是一個連續性的指標。
這個我們和節能比較一下:節能,我們可以定個計劃,一個季度、一個年度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比如五年計劃,應該節能到什么程度。而減碳的尺度更大——現在講的是,到2050年,全球氣溫能不能控制在1.5或2度之內,是從這個尺度上來考慮指標問題的。但從能源來講,能源供應是在非常小的尺度上——可以是分和秒,一定要保持連續供應,不能中斷;中斷以后就要出很大問題。這就是能源安全的問題。
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是綠色技術替代
我剛才講的這幾個指標,各有特點,但它們之間又是有關系的。從這個角度,我想講三個問題:
一、減碳不能單打一,而應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出發,堅持降碳、減霧、增綠、增長“四位一體”協同推進。
因為中國總體上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仍然有很大的區別——發達國家工業化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了,進入了服務業為主的階段,常規污染問題基本解決了,生態環境總體上比較好,經濟增長速度也上不去了,他們面臨的主要就是減碳的問題;但我們中國情況不一樣——環境污染問題真正的拐點還沒到來,生態破壞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更重要的是,我們仍然有必要也有可能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更具體的講,就是中速增長,還可以保持十年左右。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再減碳。所以,這幾個方面其實都很重要,都要抓,而且都要硬,不可偏廢。這樣的話,才能形成一個降碳、減霧、增綠、增長的協同機制。
二、減碳不能是運動式的。應該明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是要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的技術,是要減少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生產能力,不是降低增長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備綠色技術和供給的情況下人為打亂正常的供求秩序。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綠色轉型的規律和市場規律,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
通常我們講,破舊立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但在綠色轉型過程中,應該是新的不來舊的不能去——這個也就是中央強調的“先立后破”。所以,著眼點還是重點放在形成新的綠色供給能力上,在確保產業供給安全、能源供給安全的前提之下,平穩的實現綠色轉型。
三、減碳指標不能錯位。其實我剛才講四個關系問題,其實已經講到了這個問題,講的就是其中內在的邏輯。再具體一點講就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用實物的數量指標——比如某個行業的產量、生產領域中包括能耗在內的投入品的數量,作為(或者實際上成為)宏觀考核和監管的指標,很容易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出現“摁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所以,我們應該少用、慎用行政性辦法,多用經濟性、市場性的辦法減碳。比如,放開煤電價格的辦法,就更有利于企業具有內在的節能減排動力。
現在碳價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差異較大
剛才我講了“什么事情不能做”,那什么事情應該作為現在的重點去抓?
我想,特別是在實現“雙碳”目標起步期,可能還是要做一些對我們綠色轉型屬于打基礎、立長遠,現在必須要做、做完了以后可能非常被動的這么一些事情。這里面重點是兩個創新:一個是技術創新,再一個是制度創新。
關于技術創新,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說了,這里講一下制度創新。
關于制度創新,首先還是要提個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要起決定性作用”,那么從我們綠色發展來講,市場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它能不能起作用?起比較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說前些年綠色轉型實際上很大程度上還是配角的時候,這個問題可能還不是那么突出;現在“雙碳”目標確定以后、中國事實上已經進入一個全面的綠色轉型的時候,我們應該而且也必須創造條件讓市場起作用,而且要起決定性作用。當然,這個目標定下來以后,客觀的講,目前還不具備條件、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但是,市場不起作用,我們現在有些工作做起來其實是有難度的。
這里邊我就講一個情況:現在“碳”的價格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實際上差異是比較大的。現在碳資源其實在持續減少,怎么能夠高效的利用碳資源?這里邊要提一個碳的生產率概念——碳越來越少,那同樣多的碳,誰能生產出更多的產品(當然是社會需要的產品)、有更多的產出,誰就應該有比較多的碳資源。
但我們現在實際上還是按行業和地區來確定減碳目標、分配碳資源。這是不是按照碳生產率的標準來進行分配?碳生產率高的地方,是不是它得到的碳資源就比較多;碳生產率比較低的地方,是不是相對就分配的碳資源比較少?現在看來,很多地方不一定是這個情況。
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我們既不能解決效率問題,也不能解決公平問題。所以,還是要市場起作用,有一個正確的碳價格制定機制。那么,這就涉及到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需要講的事情很多,我以為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就是要建立碳賬戶。除此之外,還有生態賬戶,以及在碳賬戶、生態賬戶基礎之上的綠色責任賬戶。
但是要建這些賬戶,首先要做好綠色的核算——包括碳的核算和生態核算。這件事情很重要很緊迫,但到目前為止,大家還沒有充分的意識到,還是我們一個大的短板。所以,我們對這件事還是要引起足夠的關注。
在碳核算、生態核算的基礎之上,要建立起碳賬戶和生態賬戶,然后再形成綠色責任賬戶——包括我剛才講過的“四位一體”,也就是碳減排、常規污染物的治理、生態修復和經濟增長這些要素在內的各級政府(包括國家、省、市、區不同層面的政府)、各類企業和每個人在內,確定各個主體的減排責任。產權和責任落實了,各人自掃門前雪,這個世界就會很清潔。
這里邊我還想特別強調地方的創新,給他更大的自主創新的空間,一方面做一些“規定動作”,另一方面再做一些“自選動作”,調動各地創新的積極性,把我國“雙碳”目標通過碳賬戶、通過積極的探索,能夠真正的落實到地、落實到位,推動綠色轉型扎實有效的推進。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