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0日,鞍鋼集團重組本鋼集團大會召開,宣告鞍本重組正式啟動。遼寧省國資委將所持本鋼集團51%股權無償劃轉給鞍鋼集團,本鋼集團成為鞍鋼集團控股子公司。重組后,鞍鋼粗鋼產能將達到6300萬噸,營業收入達到3000億元,位居國內第二、世界第三。在8月,還有多起鋼企重組動向:8月3日,中國最大的民營鋼企沙鋼,成功收購安陽華誠博盛、匯鑫特鋼;8月5日,河北普陽鋼鐵宣布,已經完成對邢鋼的股權重組;8月6日,山東鋼鐵發布公告,稱山鋼集團擬將濟鋼持有股份無償劃轉至山鋼集團;8月21日,寶鋼股份發布公告,擬與包鋼股份在鋼管方面開展合作,共同努力優化資源配置。作為中國鋼鐵行業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中國寶武更是通過系列聯合重組,跨過粗鋼1億噸產能的關口,創了世界鋼鐵產量的紀錄,并繼續朝著2億噸產能的目標快速邁進。提升行業集中度,是鋼鐵行業發展必然趨勢,也是從業者的夙愿。2020年,我國粗鋼產量已超過10億噸大關,占全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但產業集中度尚不足40%,無論是與水泥、汽車等行業相比,還是與發達國家水平相比,還是與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的60%目標相比,均有明顯差距。諸多業內人士指出,聯合重組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快捷通道。而當前,正是鋼鐵行業聯合重組的重要機遇期。
鞍鋼,是中國鋼鐵行業名副其實的長子。武鋼、寶鋼、包鋼等,新中國成立后的大批鋼企,都離不開鞍鋼輸送的人才。作為遼寧最大的省屬國企,本鋼的歷史更為悠久,始建于1905年,號稱“中國鋼鐵工業搖籃”。在中國鋼鐵行業的版圖上,這兩家企業比鄰而居,直線距離不足百公里。2003年,遼寧省開始提議,推動鞍鋼與本鋼聯合重組。2005年8月,鞍本鋼鐵集團掛牌,并成立了董事會推進委員會。按照設想,鞍本重組,既符合國家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也能充分發揮雙方在資源開發、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和市場開發方面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鞍本鋼鐵集團虛懸,重組工作沒有實質進展。即便是時任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出任重組推進工作小組組長也沒能實現初衷。不少人認為,關鍵障礙在于,鞍鋼是央企,本鋼是省屬企業,重組涉及央地之間的利益協調。“一方面是企業稅收和利潤上繳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問題;另一方面,也存在企業管理、人員安排、產業鏈條協同、企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問題。”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舉例說。似乎是為這個解釋做注腳,2010年,鞍鋼在短時間內成功重組了雖然遠在千里之外,卻同為央企的攀鋼;本鋼也二次兼并了本溪市屬企業北營鋼鐵——1999年,兩家企業曾經歷了一次短暫的“婚姻”,終因稅收等省市利益分配問題而失敗。本鋼集團在其2016年的短融債說明書中,對于重組無法獲得實質性進展的原因歸結為“涉及地方政府利益、人員安置等敏感問題”。2016年之后,以中國寶武成立為標志,鋼鐵行業掀起了新一輪兼并重組浪潮。鞍本重組,再次成為國資委等部委著力推動的事項之一。不過,受行業周期影響,此時鞍鋼、本鋼效益狀況欠佳,且沉重的歷史包袱讓兩家企業無暇他顧——根據路透社的報道,直到2020年年初,本鋼有關負責人仍然表示,不會與區域競爭對手鞍鋼合并。“十三五”末期,鋼鐵行業形勢好轉,鞍鋼和本鋼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在持續改革中得到解決。2020年,鞍鋼利潤創歷史最好水平。2021年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突破200億元,利潤總額、噸鋼利潤行業排名第二,銷售利潤率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2倍,資產負債率低于央企和行業平均水平,國際評級為投資級。本鋼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大幅增長,經營狀況持續向好。遼寧省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遼寧省將推進本鋼等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8月20日,鞍鋼集團重組本鋼集團大會召開,宣告鞍本重組正式啟動。重組后,新鞍鋼的粗鋼產量超過5500萬噸,位列中國第二、世界第三。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杰明說,重組大會的召開標志著鞍鋼股權多元化和鞍鋼重組本鋼工作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要加強組織領導、統一思想認識、扎實穩妥推進,按照有利于核心戰略發展、有利于發揮整體競爭優勢、有利于提升運營效率的原則,全力以赴推動重組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表示,鞍鋼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成功重組本鋼,主要得益于三方面。一是中國鋼鐵行業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勢所趨;二是有國務院國資委的頂層設計和遼寧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出的六項組合措施調動了國有銀行、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等共同參與,減輕了企業負擔,創造了新的機制;三是近幾年鞍鋼通過深化改革實現了輕裝上陣,干部職工干勁十足,使這次重組更有底氣,是本次重組最重要的前提。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玠曾在鞍鋼擔任主要領導多年,為鞍鋼的改革發展傾注過無數心血和智慧。他在重組大會上表示,鞍鋼重組本鋼可以實現從國家層面對此前處于零散、分割狀態的遼寧各地的礦產資源進行有序管理,避免資源浪費流失。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高、缺少話語權,作為擁有鐵礦資源的中央企業,鞍鋼有責任構建國內鐵礦資源保障體系,維護鋼鐵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鞍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成旭表示,新鞍鋼將以“7531”(7000萬噸粗鋼、5000萬噸鐵精礦、3000億元級營業收入、百億元級利潤)發展戰略為目標,全面推進鞍本價值鏈核心業務協同整合,加速釋放聚合效能,實現從體量規模的縱身飛躍到效率效益的全面提升。把鞍鋼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把本鋼建設成為極具國際競爭力的汽車用鋼及優特鋼棒線材生產基地。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鋼鐵行業是發展變化最快的行業之一。從人均不足一把菜刀,到幾乎人均一噸鋼,中國鋼鐵行業創造了世界鋼鐵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為中國工業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做出了卓越貢獻。不過,由于增長過于迅猛,鋼鐵行業成長的煩惱始終如影隨形。比如,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今天,壓減產能和提高產業集中度,這兩個關鍵詞始終貫穿著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全過程。兼并重組,被行業視為實現這兩個目標的重要手段,大批企業選擇通過兼并重組擴張規模。然而,壓減聲中,粗鋼產量一路從1億噸攀升到10億噸;產業集中度先升后降,距離前10家鋼廠60%的產業集中度目標仍然不小差距。真正在兼并重組方面達到預期目標的案例并不多見,一批對兼并重組寄予厚望的企業,遇到了極大挑戰。位于吉林通化的通鋼,曾經為一次失敗的兼并重組付出過極為慘痛的代價。通鋼始建于1958年,2005年之前一直是吉林最大的省屬企業。2005年起,民營鋼企建龍集團參與通鋼改制,成為通鋼第二大股東。次年,通鋼總部搬遷至長春,并更名為通化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通鋼)。作為第二大股東,建龍集團派出的高管陳國君負責主持通鋼核心企業通化鋼鐵的日常工作。自此,通鋼集團開始推廣臺灣中鋼的管理模式,實行了三級管理制度,管理層收入大幅提高。企業內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同時,原有的工會、黨群等部門職能大大削弱,職工與管理層的溝通難以盡如人意。2009年3月,通鋼集團與建龍集團實施股權分立。股權分立后,通鋼4月份大幅減虧,5月份微虧,6月出現贏利6000萬元。2009年 7月22日,建龍再次參與通鋼重組,并成為第一大股東。2009年 7月24日,建龍即將控股通鋼的消息在通鋼工人中引起軒然大波,此前對此毫不知情的工人開始聚集。局面失控后,陳國君被工人當場打死。一時間,“通鋼事件”震驚全國。當天,吉林省國資委宣布建龍永不參與通鋼重組。消息傳出后,通鋼停工的七個高爐全部復工。兩天后,通鋼生鐵產量達14916噸,型鋼材2100噸,均創歷史新高。2010年,天津市國資委將四家大型企業——天津鋼管集團、天津鋼鐵集團、天津天鐵冶金集團以及天津冶金集團進行整合,渤海鋼鐵集團(下稱渤鋼集團)順勢而生。公開資料顯示,渤鋼集團總產能一度達到2000萬噸。但好景不長。2015年4月,天津鋼管從渤海鋼鐵中剝離;2018年8月,渤海鋼鐵正式宣布破產。經評估,渤鋼集團總資產1300億元,總負債將近3000億元,涉及天津市的107家金融機構。“這四家集團以前都是正局級的單位,行政級別相同,但渤海鋼鐵集團等同于一個空殼,并沒有發揮出集團大股東的價值。”德龍集團董事長丁立國表示。2019年,德龍集團經過激烈競爭,以司法重整方式參與渤鋼集團重組,接收了原渤鋼旗下208家企業當中的17家鋼鐵實體企業,組建為新天鋼集團。在推動債轉股和注入現金的同時,丁立國強勢推動新天鋼組建了董事會,德龍占6個席位,債權人4個席位,獨立董事一席。說起鋼鐵行業重組,粗鋼產量穩居全國第一的河北省,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早在1997年,當時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擬將省內的唐鋼、邯鋼、宣鋼、承鋼、邢鋼、石鋼六家省屬鋼企重組為一家大集團。由于推進困難,2000年,河北省再次提出,成立邯鋼、唐鋼南北兩個大集團。直到6年后,由唐鋼、宣鋼、承鋼聯合組建的新唐鋼才正式掛牌。新唐鋼粗鋼產量為1600萬噸,僅次于寶鋼位居國內第二。2008年6月,由唐鋼和邯鋼再次合并而成的河北鋼鐵成立,產能為3000萬噸,躍居國內第一。盡管有河北省的強勢推動,以及新唐鋼的實踐探索,河北鋼鐵從重組到真正融合,仍然經歷了較長的過程。比如,重組初期,邯鋼賬面資金充裕,而宣鋼、承鋼則歷史包袱重,資金緊缺。河北鋼鐵提出,如將邯鋼閑置的資金轉給宣鋼使用,宣鋼付給邯鋼高于銀行存款利息的資金成本,可以實現雙方共贏。但卻遭到了雙方的一致反對,因為怕影響銀企關系:邯鋼擔心不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會有意見;而宣鋼和承鋼則寧可承受高利息,也不愿影響關系。2007年到2016年,中國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經歷了先升后降的變化。我的鋼鐵網總監徐向春對此分析說,由于重組效果不夠理想,2010年之后,行業重組陷入停滯,一批重組企業相繼分手。同時,4萬億元財政刺激政策的推出,使得中國擺脫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也導致大批熱錢持續流入鋼鐵行業,鋼鐵產能迅速擴張。“分子”增長緩慢,“分母”極速擴張,產業集中度回落至30%附近。
2016年12月1日,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大會在上海舉行。該企業由原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聯合重組而成。在中國鋼鐵行業的重組歷史上,這無疑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一是中國寶武超過河北鋼鐵,成為國內最大、全球第二鋼鐵企業;二是這是首個集團重組與上市公司合并同步推進的央企聯合重組;三是這拉開了新一輪鋼鐵行業重組的大幕。一直以來,寶鋼在推動國內鋼鐵行業重組方面態度積極,動作不斷。1998年11月,寶鋼與同在上海的地方國企上鋼、梅鋼合并,不僅有效避免了低水平重復建設,有效改善了所屬企業經營狀況,還使得寶鋼成為最早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中國制造企業。此后,寶鋼先后在國內重組了多家地方鋼企,包括新疆八一鋼鐵、廣東韶鋼等。中國寶武組建之后,企業的重組進入了全新時代,無論是重組速度,還是重組效果。2019年9月,聯合重組安徽國企馬鋼集團;2020年8月,聯合重組山西國企太鋼集團;10月托管中鋼集團;11月以5.65億元增資西藏礦業(000762.SZ),成其第一大股東;11月收購新興鑄管新疆公司和民企伊犁鋼鐵;12月實控重慶鋼鐵(01053.HK)。2019年6月,安徽省國資委宣布向中國寶武無償劃轉馬鋼集團51%股份。安徽國資委企業改革處負責人向財新記者解釋,馬鋼融入中國寶武,是著眼于企業更長遠發展的大局。2020年12月,太鋼集團控股股東變更為中國寶武。一個月后,中國寶武宣布整合旗下700萬噸不銹鋼業務至太鋼集團,力爭用5年時間將太鋼集團建設成為中國寶武不銹鋼產業的專業化平臺公司、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不銹鋼全產業鏈企業。2020年,中國寶武粗鋼產量達到1.15億噸,實現了“億噸寶武”的歷史性跨越,經營規模位居全球鋼企第一。2021年7月14日,山鋼股份發布關于涉及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戰略重組的提示性公告。公告顯示,山東國資委正在與中國寶武籌劃對山鋼集團戰略重組事項。將填補中國寶武在長江以北區域的空白。山鋼集團地域性強,產品主要市場在山東省,2019年其鋼材產品在山東省內銷售占比達75%。并購完成后,中國寶武粗鋼產量將近1.5億噸,進一步促進中國鋼鐵業集中度的提升。規模快步擴張,中國寶武如何加快推進整合融合?中國寶武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德榮說:“聯合重組要發揮協同效應,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專業化整合是應有之義、必由之路。”為此,中國寶武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整合融合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具體是指:中國寶武在完成被重組方的股權交易、實現管理權的整體轉移之后,以“戰略引領、快速有序、優勢主導、方法創新”為工作思路,對集團范圍內同類業務單元實行業務、資產、人員等全方位的專業化整合,最終實現一體化高效運作的一整套管理實踐過程。所謂戰略引領,就是整合要服務戰略目標需求。中國寶武以超“億萬千百十”為戰略目標,即超億噸級鋼鐵產業規模(2025年);超萬億元級營業收入(2035年);千億元級營收、百億元級利潤的支柱產業;百億元級營收、十億元級利潤的優秀企業。在此目標的引領下,納入中國寶武整合范圍的業務單元必須是未來將重點發展的業務。所謂快速有序,是指中國寶武的整合策略,“鋼鐵主業先行,多元產業分批次推進”。中國寶武不斷做強“一基五元”產業體系,打造以綠色精品智慧的鋼鐵制造業為基礎,新材料產業、智慧服務業、資源環境業、產業園區業、產業金融業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所謂優勢主導,即是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綜合考慮整合單位在區位、成本、資源、環境、原有產業基礎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按照誰有比較優勢誰主導的原則開展整合工作。例如,在鋼鐵主業,大力推進寶鋼股份、太鋼集團、中南鋼鐵等5個專業化、區域化鋼鐵業平臺公司建設,提高資源要素集聚和配置能力,發揮優勢引領作用;在非鋼的“五元”產業,按照“專業化整合、平臺化運營、生態化協同、市場化發展”的管理原則,不斷深化鋼鐵資源、冶金裝備制造、水氣污染治理、清潔能源開發、智能運維服務等專業化平臺公司建設。所謂方法創新,是指中國寶武一方面借鑒國際上通用的企業并購后整合方法論、學習國內外其他優秀企業的整合經驗,另一方面結合專業化整合實際加以創新,形成以4大階段11個環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寶武專業化整合路徑,構建了一套具有寶武特色的行動學習、整合百日計劃等管理核心工具包等。實踐證明,中國寶武的整合方法見效很快。2020年,進入寶武大家庭剛滿一年的馬鋼鋼產量首次突破2000萬噸;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19.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2%。今年上半年,馬鋼依舊保持高速增長勢頭。根據中鋼協的統計,2019年和2020年,中國寶武利潤分別為345億元、456億元,在行業中的占比分別為18%、21%。中國寶武掀起的新一輪鋼企重組熱潮,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中國寶武調研時表示,中國寶武的重組真正實現了“1+1>2”的效果,而且是全方位地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了預期的重組效果,協同的效應是非常好的。“像寶武重組馬鋼、太鋼等地方國企的成功,鋼鐵行業央地聯合重組的市場氛圍和行業氛圍形成,對于鞍本重組也起到了助推作用。”王國清表示。有人擔心,這一輪以央企為主推動的行業重組,會給地方國企和民營鋼企發展帶來壓力。對此,徐向春分析說,鋼鐵行業是充分競爭領域,民企粗鋼產量占比超過60%,并不存在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的情況。“這幾年的鋼鐵行業重組,民營企業發揮了積極作用。”徐向春說。徐向春舉例說,建龍鋼鐵重組了山西海鑫,還重組了黑龍江的幾家鋼企,比如北滿特鋼等,以及內蒙古的企業。沙鋼重組了東北特鋼的主體企業,大連特鋼和撫順特鋼,還重組了一些河南的民營鋼企。方大鋼鐵重組了南昌鋼鐵,德龍重組了渤海鋼鐵等,效果都不錯。王國清表示,這幾年的鋼鐵企業重組,既包括國企之間的聯合,也包括民營重組國有、國有聯合民企等多種形式。面向未來,諸多業內人士認為,通過兼并重組繼續提高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是必然趨勢。王國清說,當前兼并重組成為企業在新時代規模發展、競爭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鋼鐵產業集中度和我國資源保障能力的重要著力點。“是作為頭部企業在行業占據領先地位,還是依靠龍頭企業的技術、資金、管理等各方優勢來提升企業運營能力,是目前國有和民營鋼企共同要面對的問題。”王國清說。李新創表示,目前鋼鐵行業發展處于數量時期的減量階段、高質量時期的重組階段和中間過渡的強化環保階段的三期疊加,正是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減量、環保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重組將決定能否實現由數量時期向高質量時期的平穩過渡。李新創說:“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史就是鋼鐵產能向優勢區域、優強企業集中的競爭史,大范圍的兼并重組仍將持續,兼并重組的模式也將呈現多元化。”徐向春認為,雖然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始終沒停,但之前多年的效果并不理想。“不是因為政策方向不對,也不是企業不努力,是產業階段發展不到位,市場時機不成熟。”他說,“十四五”中國鋼鐵產業將逐步走向成熟,經歷過全面虧損的鋼鐵企業也達成了市場接近飽和、產業發展規模接近峰值的共識,在產能置換過程中愿意退出或者置換產能,產業集中度會進入快速上升期。李新創表示,如果沒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沒有國有資本國有企業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實施,就不會有對鋼鐵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支持和執行力度,也決不可能出現中國寶武集團這樣的破局性重組,沙鋼、德龍、建龍等民營企業也不會有機會以破產重整方式推進相關企業的重組。在未來的兼并重組中,中國鋼企如何才能把握機遇,提升效益?丁立國表示,去產能一定是市場化的。“中央提去產能,地方屁股決定腦袋,從西邊搬東邊,越去越多,因為不是市場化因素”。他表示,只有行業整合才能調結構,才能提高集中度,讓鋼鐵行業有合理的利潤,也讓很多人放下不切合實際的鋼鐵夢,讓真正有鋼鐵夢的人可以做下去。徐向春說,過去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存在“拉郎配”、“攤大餅”的情況。“由一家龍頭企業整合省內其他企業的模式,現在看來是走不通的,客觀保護了地方落后產能,對外來企業造成壁壘,無法真正實現強強聯合。”他建議,成功的整合案例,往往離不開一家優質企業的強勢推動,這樣才能派駐關鍵崗位人員,輸出文化、管理經驗和技術,帶動被重組的企業發展。中國寶武2016年之后的重組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李新創表示,此前國內多數國企重視重組前期但忽略后期,重組整合效應發揮不到位,新企業不僅不能實現協同,還各自為政;由于重組各方的整合摩擦而使管理成本加大,甚至反噬原先的優勢企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