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是一個系統化概念,是指建立在技術基礎之上、旨在降低處于買賣交易鏈條雙方資金成本及改善業務效率的一種系統性服務及融資安排。供應鏈金融自始至終以自動交易、跟蹤票據審定和資金結算為運作模式展開服務。
具體可表述為,將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交易中構成的鏈條關系和行業特性設計融資模式,為各成員企業提供與場景完全契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在國內,一般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針對中小企業的新型融資模式,將資金流有效整合到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既為供應鏈各環節企業提供貿易資金服務,又為供應鏈弱勢企業提供新型貸款融資服務。
這種服務通常以核心客戶為依托,以真實貿易背景為前提,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方式提供。根據調查,目前國內供應鏈金融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信、家電、快銷品、電力設備、汽車、化工、煤炭、鋼鐵、醫藥、有色金屬、建筑等行業。
盡管供應鏈金融在中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不得不承認仍存在以下問題:現行的供應鏈金融仍主要為處于供應鏈主導地位的大企業謀利,供應鏈主導企業不愿在合約中確認應負責任,中小企業仍然要承擔較高的資金成本與其發生資金往來,處于產品供給上游的中小企業風險圖譜難以描繪,傳統金融只能解決供應鏈金融需求的一部分,民間供應鏈金融產業覆蓋領域狹窄,供應鏈金融泛化……可以說,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舊存在。
供應鏈金融需求存在于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從產業鏈條上看,所有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中小企業在特定產業鏈條上的固有作用及貢獻。
然而,中小企業發展的脆弱性又是十分明顯的,普遍存在缺信息、缺信用、缺資金、缺風險控制能力等問題,在與金融機構打交道的過程中較易產生排斥性問題,基本處于弱勢。
從個體來看,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短、小、頻、急、散”的特點,大的金融機構靠一筆一筆依據正面清單的審批則很難達到效率性專業要求,所以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始終成為全球性難題。
如何優化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
不言而喻,欲切實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除了在大型金融機構內部如銀行,建立專門的板塊及系統提供專門服務外,更重要的是要推動現有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多維升級,系統改善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生態環境和場景環境,使中小企業能在一種更高級的業務閉環化、交易數據化、收入自償化、風險鏈控化的供應鏈金融體系里較容易地得到資金的滿足。
中國需多維升級及優化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以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抵御各種風浪沖擊的能力。
建立可全息勾勒行業及中小微企業風險圖譜的風險控制體系金融機構服務任何企業,最關鍵之處在于能否準確勾勒出有關企業的資金需求圖譜和風險圖譜,對中小企業尤其如此。以往金融機構對融資的風險控制只注重對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的審查,傳統模式下,銀行主要查看核心企業以及上下游企業的財務報表,都是靜態、滯后的數據;而局限于某些行業的“供應鏈金融”也依然是以金融的視角進行產業鏈融資,屬于金融服務的有限延伸,并沒有觸碰到產業底層邏輯。應當看到,供應鏈金融已經從早期的解決企業的融資問題升級到后來的加速資金流動周期方面,并致力通過促進產業生態、金融生態加上金融科技高度融合來達到強化要素組合的協同和資金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的目的。而在這持續改善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建立以風險控制為焦點的支持產融結合的信息數據體系無疑是重中之重。要求供應鏈金融服務供給方要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致力建立縱向產業全息,橫向貫通工商、稅收、征信、海關、票據流傳、電力等系統,可多維度交叉印證、勾勒行業風險圖譜的信息數據平臺,對中小微企業進行立體式全息風險畫像,同時收集各類信息,建立負面清單,以為有針對性、高效率地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奠定可靠的風險控制基礎。為了進一步促進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需要從資金供給端進一步創新和豐富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方式和渠道,提升供應鏈金融配融資體系的協同效率,需從政府引導資金介入、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相配合,多渠道對較成熟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和平臺予以資金上的支持,包括設立專項基金、籌募集合投資基金、發債等,對資產達一定規模、負債比率合理,且對中小企業融資達相當數量、風控技術系統可靠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央行可考慮直接予以資金上的配套支持。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直接購買小微企業貸款: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與廣州3家地方法人銀行簽訂首批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合同,向各家銀行提供為期1年、利率為零、總額合計5億元的資金,支持地方法人銀行發放信用貸款12.5億元,惠及小微企業、個體戶等市場主體627戶。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計劃是人民銀行創設的一項新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央行再貸款專用額度,向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在今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新發放且貸款合同期限不少于6個月的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提供貸款本金40%的資金支持。這樣的政策工具完全可考慮在供應鏈金融平臺上有的放矢地運用。建立涵蓋財政、金融、稅收支持供應鏈金融升級發展的政策體系
供應鏈金融生態包括幾個方面:制度環境、資金環境和技術環境。政府應積極從資金引導、資金優惠、全方位信息平臺打造、政策指引等方面介入供應鏈金融優化升級過程。供應鏈金融同時涉及物權、擔保等多項法律,且在法律界限中仍存在交叉和真空,政府有關部門需抓緊考慮如何完善供應鏈金融運營中涉及的浮動抵押制度、動產抵押登記制度等制度建設。財政則應加大對有關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平臺和信息數據平臺建設的資金投放;稅務應比照其他金融機構的稅務優惠對供應鏈金融平臺小微企業貸款予以免征增值稅,而對提供進出口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企業平臺則要提高有關退稅時效。從長遠看,中國則有必要在一些重要經濟中心城市建立專門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銀行。供應鏈金融服務在不同行業的應用,必然衍生出不同的行業服務特性,這將促使供應鏈金融平臺向更細分、更精準、更專業的方向發展;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的空前應用,更給金融業帶來了業務模式和流程的裂變效應,革新了金融風險管理的定義與操作模式。使包括供應鏈金融在內的金融業分門別類地建立于不同空間、區域、斷面、節點嵌入相關產業金融服務場景成為可能,從而也為根本上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頑癥提供了可能。跨界融合是激發創新和創造的最豐富源泉。無論在任何經濟體,每個行業的發展都必然要和其他行業形成或多或少的聯系,因而在全面建立各產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場景的同時,更需積極構建跨區域、跨產業、跨平臺、跨場景的產融生態圈,促進供應鏈金融多樣化發展生態和場景的形成。要看到,供應鏈金融發展到今天需要有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推動及提升,企業融資正在經歷“點、線、域”的維度升級,由銀行傳統“抵押、質押貸款”的“點”融資,發展到供應鏈金融的“線”融資,直至今天的產融互聯網模式的“域”融資。“產融互聯網”是以產業鏈條上的各種交易場景為應用形式,通過重塑產業鏈中的交易鏈、物流鏈、服務鏈、資金鏈以及價值鏈,打破各個產業鏈條邊界,基于產業邏輯設計金融產品,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生產運營成本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最終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操作、產品提供、文件配轉、權益確定、流程管理標準化控制體系中國的供應鏈金融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市場起了根本性的作用。但也帶來了技術應用基礎參差不齊、相關服務欠缺標準、風險控制標準不一、行業發展缺乏韌性等問題。然而,標準化既是保證供應鏈金融服務水準和效率的內在要求,也是控制供應鏈金融風險的一個根本方面,因此,需要從交易啟動、文件審定、款項支付、資金配合、應付清償等環節全流程設定操作標準、對參與方服務標準、風險控制標準及效率控制標準,以保證供應鏈金融服務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隨著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的肆虐蔓延,全球供應鏈的調整和重建已成為必然。在這樣一種重新確立全球產業分工的大變局之中,中國不僅要未雨綢繆,更應以變應變,通過技術創新和更深廣的技術應用而提高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地位。毫無疑問,實現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應成為中國未來一個時期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而中國的供應鏈布局及供應鏈金融服務都應圍繞這一戰略選擇有所發力,力爭使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地位能夠得到鞏固和提升,進一步提高各產業抵御世界經濟風浪沖擊的能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