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來源 | 經濟學家圈
在消費互聯網蓬勃發展大約20年之后,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前景最近兩年才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這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到了新的階段,也反映了結構變化的趨勢。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為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機會和動能。
細讀一下十四五規劃的文本,不難發現其中對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性和發展戰略有明確表述,其中寫到:“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規劃中還說到:“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
簡單說,產業互聯網就是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技術幫助和推動傳統產業結構的變革和價值鏈的優化,當然會降低成本,但更重要的是提高生產與運營的效率,創造新的價值和價值空間。
既然中國的消費互聯網發展的那么快、那么好,很多人必然以為產業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應該也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樣的看法是基于一個簡單的認知,即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遵循同樣的邏輯。表面上理解,確實如此。消費互聯網就是借助于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把線下的消費場景搬到線上,形成一個完美鏡像。依照這樣一個邏輯,產業互聯網無非也是線下產業向線上的這樣一個轉換,也是一個鏡像。
但是,這個類比存在一個嚴重誤解。由消費者和商品構成的消費市場的結構相對簡單,鏈條非常短,只要能解決線上支付的問題,消費或購買過程可以完美地轉移到線上進行。盡管場景更換了,但不改變購買和消費行為的內涵。可是對于產業互聯網而言,就不純粹是場景轉換的問題那么簡單了。
首先,產業系統是一個高度分工和專業化的系統,內含的行業種類繁多,不能輕易整合。即便要做產業互聯網平臺或生態園,也不可能像消費互聯網那樣幾家大的平臺就可以通吃,理論上說,對于消費互聯網,一家電商平臺就可以做到實現線下消費場景的線上化。但對產業的互聯網化,雖然將會突破和超越傳統產業的邊界,通過實現不同要素的重組,能形成新的業態和模式,但不可能通過極少數互聯網平臺來實現所有產業的整合,因為每個行業的生產那個結構、規模和發展階段都不一樣,數據模塊、技術、流程和系統結構也都是不同的,因此,產業互聯網的形成一定是更加多樣化和差異化的。這意味著,產業互聯網整個出的價值鏈的鏈條可能更長,也更復雜,更分散,不可能像消費互聯網那樣有那么高的集中度。這也預示,跟消費互聯網相比,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可能創設出更大的價值創造空間。
第二,產業互聯網不是把線下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簡單地搬到線上,而是借助于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重新塑造它們原有的關系,優化資源配置、再造流程。特別是,還要把數據作為要素,賦能每一個流程和環節,從而創造新的價值鏈關系,甚至會拓展價值鏈形成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產業互聯網跟消費互聯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前者將會重塑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創造新的產業價值。它不是下線供應鏈在線上的完美鏡像,相反,它是線上對線下的優化、重塑、改造和顛覆,是新的價值創造過程。
第三,如果說消費互聯網的興起大大降低了我們的市場交易成本,那么產業互聯網的興起就不僅能降低成本,而是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對產業鏈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再造流程,進一步優化價值鏈,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不斷創造新的價值。產業互聯網平臺不僅能夠向客戶企業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而且它能夠不斷延展新的機會組合,形成新的產業生態,擴大價值創造的空間。所以,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能真正推動實體產業的轉型升級。黃奇帆先生在復旦經濟學院的授課中也曾提到,中國的傳統產業規模巨大,數字化轉型創造的價值空間將非常巨大。未來的獨角獸企業應該主要由產業互聯網造就。
正因為這樣,發展產業互聯網將是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一次大考。與消費互聯網發展中的贏者通吃的邏輯不同,在產業互聯網的生態下,產業系統中的供應鏈企業的協同與合作將成為一個常態,因為系統中的每個企業無需再構建和擁有一個獨立完整的服務體系,而是要跟其它企業加強合作。
盡管如此,要使協同與合作成為產業互聯網的基礎戰略與文化,對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并非易事。畢竟在過去20年的消費互聯網時代,企業早已習慣打價格戰和提供免費服務的擴張策略。但是,對于推動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互聯網而言,我們需要的更是產業生態的打造,它需要企業的平等合作和協同創新,需要的是共贏文化。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顛覆已有的消費互聯網思維。
展望前景,中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會有兩路大軍共同推動。除了致力于產業互聯網的新興創業者之外,由消費互聯網的巨頭轉軌至產業互聯網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去年 11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首次系統闡釋了面向未來十年的新一代基礎設施,打造京東數智化供應鏈,用數智化技術連接和優化產業系統的生產、流通、服務的各個環節,不僅降低交易成本、更是創造產業價值。
京東集團首席戰略官廖建文在大會上說,過去十幾年,京東在賣貨的同時,圍繞 “商品供應鏈 + 物流供應鏈”,已經構建了供應鏈基礎設施,并持續優化整個行業的成本、效率與體驗。京東自營商品超 500 萬 SKU(商品數),庫存周轉天數降至 31.2 天,這是一個世界級水平的數字。以全球零售業以運營效率著稱的 Costco 為參照物,其庫存周轉天數也在 30 天左右。不同的是,Costco 只管理幾千個 SKU,而京東是 500 萬。
在這次大會上,京東集團將自己定位于“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這代表著京東從源于零售、到超越零售,轉軌到產業互聯網平臺,會緊緊圍繞供應鏈來構建商業基礎設施與核心競爭優勢,并應用于產業場景中。京東的價值著力點從“交易成本降低”轉換為“產業價值的創造”。
筆者期待京東不僅在開放數智化產業供應鏈能力,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方面為中國產業數字化轉型做出貢獻,而且能與互聯網經濟中的領袖者們一起在推動數據產權和隱私保護、公平競爭規則等方面扮演引領和推動者。
不可否認,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有自己獨特的模式。但是,我們也要承認,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模式也是有很大的社會代價的。除了競爭規則、治理體系缺失之外,數據要素的產權界定、定價和保護、數據的安全、消費者的隱私保護,這些重要的問題在消費互聯網的發展中既沒有成為被滿足的前提,也沒有在發展中解決好。從消費者和社會正義角度來說,這是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中的軟肋和痛點。這表明,中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道路還需要在法制和競爭規則方面下大功夫。
在這方面,未來產業互聯網經濟的市場規模和結構,一定是要在更公平和基于新規則的環境下形成。這不僅需要互聯網企業家有大智慧和創造力,更要有道德底線、正義和社會責任感,成為行業規則和規范的創建者與推動者。這樣的創業家和企業家才能贏得社會尊重,創造對社會進步意義更大的價值。這事關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能否真正從消費互聯網的發展道路中汲取教訓,能否真正推動數字化驅動的價值創造并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新動功能、新模式的關鍵。
為了中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國家在十四五期間不僅要加快新基建的投資和建設步伐,也要加快推動互聯網領域的立法,特別是數據產權和隱私的保護、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鼓勵互聯網領域的領袖企業積極參與和推動數據資源的立法和互聯網市場競爭新規則的制定。只有這樣,中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才會少走彎路,前途坦蕩。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