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店商爬坡過坎,艱難轉型中已現春意;電商高歌猛進,但步履略顯沉重。在零售業深度變革的今天,消費市場中全力比拼的兩大“塊頭”電商與店商,將如何重構零售版圖?
零售業“寒冬”,電商攻陷店商?
近4年的零售業數字讓人感覺寒意陣陣。從2012年到2015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連續4年增速下降,從10.8%跌落到負0.1%。零售業發展一度被認為進入“寒冬”。
在“寒冬”中,實體店表現相比電商更加黯然失色。甚至在頻頻掀起的“閉店潮”中,電商被指為讓店商淪陷的“罪魁禍首”。
“規模擴張、跑馬圈地是連鎖企業近10年快速發展的主要策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指出,隨著商業網點飽和,店鋪經營效益下降,店商關店還會繼續。
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場景化購物,也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實體店的客戶。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30%的消費者在實體店瀏覽,最后16%的顧客選擇在網上購買。
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在近日召開的2016中國全零售大會上指出,零售業增速放緩有其自身原因,包括產品供給沒有跟上消費需求的改變,商業模式的創新跟不上技術和產品的變化,商業地產的野蠻生長導致市場無序競爭等。
電商VS店商,飛機對高鐵?
盡管不少人對實體零售業發展持悲觀態度,但實際卻好于預期。去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但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0.8%。預示線下購物依然是消費的主力。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曾表示,電子商務只是用互聯網的技術和思維創造的商業模式,它就像一個擺渡的船,把河岸的這一頭端到了那一頭。未來線上線下和物流融合的新零售將成為趨勢。
“未來將不分線上線下,就像我們乘坐的飛機和高鐵,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誰有優勢就利用誰。”袁亞非認為,在全渠道零售中,店面和商品只是吸引消費者的手段,真正有價值的是可追蹤、可服務、可聯系的人流。
蘇寧云商副董事長孫為民告訴記者,場景互聯網的應用極大解放了消費者的購買力,但線上并不能完全解決用戶的精神和體驗需求,線上與線下企業打造整個供應鏈的深度融合是發展方向。
“在新零售時代,要讓實體店成為消費的‘最后一公里’,讓互聯網成為搜索、比較、評價的地方。”大商集團總裁劉思軍說。
新零售時代,零售“密鑰”在哪?
業內人士認為,打造跨界融合的全渠道新業態,是未來零售業的發展方向。其爭奪的核心資源就是客戶,特別是顧客的黏性,這將是打開新零售的關鍵“密鑰”。
為了提高用戶體驗,在今年“雙11”中,阿里巴巴在商品通、服務通、會員通的基礎上,在全渠道融合上往前更進一步——線上線下打通的店鋪將超過100萬家,近10萬家門店實現全面數字化。
據宜家中國零售總裁朱昌來介紹,宜家在進入每個城市之前,會走進百姓家中,甚至與他們一起做飯來感受其生活,由此考慮如何布置店鋪和更新產品。
在黏住消費者上實體店有自身優勢。劉思軍認為,店商要明確新需求定位,對品質用戶提供便利、尊貴服務,對基本用戶提供折扣、尾貨服務,對潛在用戶創造廠商品牌的認知和參與互動機會。
郭戈平說,光靠技術留住消費者還不夠,零售商通過誠信經營和消費者之間建立的信任消費關系才是顧客忠誠度的基石。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