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物流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是一個很大的體系,通過創新的科技,打破信息孤島,加強信息流動,讓核心企業看到完整、真實的信息,大大提升行業風控能力,促進實體企業的發展。
供應鏈金融并不是新興業務,因小微企業底層資產的真實性難以有效核實,導致其過去一直不是傳統金融機構主流的業務。
1、信用難以破除?
它的癥結主要在信用難以穿透上,因其是一個復雜的交易,意味著有很多方參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多方去贊同同一件事情,本身來說有一定的復雜性。
傳統企業的生產線很長,比如一輛汽車可能由上千個零件組成,涉及到很多的供應商,如果將其穿透到最后,勢必會影響到很多的商業利益。
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最重要的是交易真實性,但是交易真實性要充分挖掘出來是很難的。“比如貨物是否存在重復質押、應收賬款是否真實等情況,很難進行核實。現在在現有的市場上加上核心企業的平臺化,通過整個的平臺能力的構建可以把所有的數據信息連接起來,最后形成交叉驗證。
2、供應鏈金融“五大難”
范圍局限,僅是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等規模銀行為特大企業做供應鏈金融業務,且鏈條上的長尾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
信用不能穿透,供應鏈金融服務難以覆蓋長尾中小企業,核心企業信用難以傳遞到下游企業,銀行難以把控風險恐貸拒貸。
跨地區長尾中小企業融資難解決。過去供應鏈只是為特大企業服務,但仍眾多大企業上下游企業不在供應鏈上。
進出口企業融資靠信用證,成本高、融資難,隨著國家信用證額度下調,銀行對中小企進信用證融資也在收緊。
從企業層面來看,核心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依然面臨諸多問題。要做供應鏈金融,對核心企業來說也會面臨管理壓力,涉及應收賬款確認、余額確定、信息核對、審批流程等各方面,管理成本非常高,且操作過程中風險也很高。
3、破除“鏈”上難題
目前供應鏈金融可以主要分為四大模式: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應收賬款增信式、核心廠商的產業鏈增信式、電商平臺的交易信息流增信式、物流企業的物流信息增信式。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圍繞核心企業展開,基于貿易真實背景(比如評估來自核心企業應收賬款)為上下游企業放款,這種模式被業內稱為“1+N”模式。
“這種做法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對銀行來說,一般只有特大企業才能成為其核心企業,但不是所有銀行都有這類客戶資源;二是核心企業的信用傳導是有限的,參與主體只能局限于服務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或經銷商,難以觸達其二級乃至N級需求。”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從目前供應鏈金融發展情況看,一大新趨勢是通過降低核心企業門檻、解決信用多層穿透問題,甚至“去核心企業化”來破“鏈”上難題。
運用金融科技的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去降低獲客成本、運營成本以及風險成本,形成安全高效的供應鏈金融資產,例如區塊鏈化的債權憑證或者智能倉儲基礎上的倉單質押等。
企業之間的交易、運營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過去科技能力不足,數據無法得到充分運用。現在隨著大數據、云計算、AI、區塊鏈等技術發展,散亂、海量的數據可以被計算和觀察。將供應鏈服務、資產進行數字化、標準化處理,是供應鏈金融行業變革的根本,大數據和科技的應用將決定未來的競爭走向。
4、如何實現層級穿透?
利用區塊鏈技術,利用電子憑證,實現多級信用穿透,將核心企業信用一直穿透至最底層,以支持長尾客群融資。
重新定義核心企業。對于很多地方的重點大企業來說,由于地方銀行金融服務過程中沒有形成該企業供應鏈平臺,導致這些地方重點大企業上下游企業得不到供應鏈資本。中小銀行可以通過供應鏈平臺,將這些企業作為供應鏈核心企業,為其上下游解決融資問題。
通過技術解決下游企業融資難問題。核心企業上游供應商有應收賬款,只要解決信用傳導和多層級穿透問題就可以了,但下游沒有鏈接核心企業,情況更加復雜。未來可以通過建立五大數據庫,通過與交通、運輸、物流、倉儲等行業合作建立聯盟,實現控機構、控交易、控資金、控貨物、控單據,解決風控難題。
建立跨境的互信的解決方案。希望未來在跨境上會和香港、新加坡等更多供應鏈平臺相連。
跨地區聯盟。核心企業搭建一個免費開跨區域聯盟平臺。通過智能跨地區聯盟供應鏈金融平臺,中小銀行可獲得更多的中小企業客戶,還可以進行跨區域經營。
未來供應鏈金融發展關鍵在于商業模式和金融科技兩個方面。商業模式方面,核心在于如何通過商業場景整合商戶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商業資源,形成供應鏈金融的底層商業生態,實現對主體信用和貨物的雙重控制。
供應鏈與供應鏈金融作為未來十年的重要風口,市場規模與市場需求都擁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未來,誰在供應鏈上掌握優勢、扎根越深,誰就擁有行業話語權。但與此同時,供應鏈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風險把控的難點一直是企業進軍供應鏈金融一大難題。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