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產業鏈、產業集群、供應鏈金融、數字化供應鏈這些名詞聽著很耳熟,很熱門,但是他們究竟是噱頭名詞,還是真正意義上的新經濟?且以本文拋磚引玉,供讀者探討研究。
供應鏈(Supply Chain)概念最早由霍利亨(Houlihan)于1985年提出,他總結供應鏈是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最終顧客等組成的系統,在這個系統內,物質由供應商向最終客戶流動,信息流動則是雙向的。我們更有必要了解的是——在供應鏈這個概念提出之前,戰略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價值鏈分析模型。
價值鏈分析法把企業內外價值增加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基本活動包括生產、銷售、物流(進/銷)、售后服務;支持性活動包括人事、財務、計劃、研究與開發、采購。一般企業并不是在每一個環節創造價值,而是在某些特定的價值環節才真正創造價值。真正產生價值的環節就是企業內部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這些戰略環節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來源,企業應在資源配置,管理體系設定方面更注重這些戰略環節以培養更強競爭力。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共享價值鏈的方式獲得(一些環節的)價值增加。這里,同一供應鏈上的企業就是共享價值鏈天然伙伴。因此,我們認為供應鏈是企業價值鏈對外的延伸。
狹義產業鏈的概念大抵等同于供應鏈。廣義產業鏈不僅包含與產品生產銷售相關的環節,更盡可能延伸到上下游,這樣很多基礎產業及基礎研究,人力資源,各種產業需要的服務包括金融服務,以及鏈接這些產業參與者的物理空間,協作平臺,乃至相關的政府部門等等都是產業鏈的組成部分。
企業要發展必須破除內卷化,通過供應鏈協同,產業鏈合作,不僅增強了核心企業產品在行業、區域乃至全球的競爭力,供應鏈伙伴之間的互相成就帶動更多產業鏈參與方的不斷進步,從而進一步鞏固增加競爭優勢。與此同時,產業生態圈的進化深刻影響并帶動一個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動能以及基礎領域包括教育、法律、人文的進步。
幾十年來關于供應鏈產業鏈的協作的理論和實踐在全球各個主要經濟體之間不斷誕生。其中,產業集群模式相對為眾人熟知和認可。日本愛知的汽車行業,深圳的電子行業都是經常為政府所學習的案例。產業集群通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物理空間上的聚集,降低了各種物流和采購成本,人力資源的聚集為產業提供發展潛力,穩定可見的供應鏈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產業集群模式往往由政府引導,在要素資源的提供、配套政策及服務上給予差異化對待以進行產業孵化、引導企業和資源的聚集。
交易成本——諾獎得主科斯在1937年就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包括搜索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違約成本等等。影響交易成本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商品或資產的專屬性、交易不確定性以及交易的頻率。交易成本可分為外生和內生兩種。地理條件阻隔和信息交流限制是外生交易成本的兩個主要要素;由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或不平等競爭構成的體制性交易成本。通過構建可靠的供應鏈協作體系可以很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
除了產業集群模式,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供應鏈體系的完善,降低交易成本的手段和方式也在豐富。這其中,通過供應鏈數字化建設實現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的高效協同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同時,數字化供應鏈平臺可以將穩固的供應鏈合作體系電子契約化資產化,通過供應鏈獲得信用,傳導信用,供應鏈資產的可視化可量化可交易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從而降低整個供應鏈成本。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AI等技術正在深刻地推動著供應鏈產業鏈的進步。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