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物流與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一個系統化概念,是面向供應鏈所有成員企業的一種系統性融資安排,具體描述為:將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交易中構成的鏈條關系和行業特性設計融資模式,為各成員企業提供靈活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創新解決方案。
一方面,供應鏈金融平臺解決了金融機構及企業雙方系統升級更新速度不匹配問題,一般來說金融機構升級慢、企業升級快,匹配程度差。通過供應鏈金融平臺可以實現雙向連接,雙向匹配;另一方面,供應鏈金融機構打破了銀行生硬組合產品的模式,可按需將金融服務滲透到商務活動各環節,在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縮短了服務響應時間。傳統模式下,銀行主要查看核心企業以及上下游企業的財務報表,都是過去、靜態的數據;而供應鏈金融機構通過大數據的作用,動態數據得到了有效收集,使得機構實時掌握企業的經營情況,提高了決策的靈敏性。首先,將向更加細分行業發展,更加專業化、服務精準化。供應鏈金融在不同行業的應用,必然衍生出不同的行業特性,這將促使供應鏈金融向更細分、更精準、更專業的方向發展,產業金融的綜合服務將逐漸走向成熟。近幾年,各大金融機構已在細分產業、細分領域展開了線下的供應鏈金融,如民生銀行打造乳業產業鏈金融,與國內某知名乳制品企業合作,專門為其及上下游提供適合的金融服務。在線供應鏈金融會繼續沿用這一思想和模式,根據金融機構自身優勢和特點,在細分領域為客戶提供更加專業的金融服務。信息獲取的成本將大大降低,信用體系將進一步完善,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數據將會實現共享。供應鏈金融通過互聯網深度應用,交易、物流等數據將更加容易獲取,并經過大數據技術處理,形成特定信用報告,方便金融機構更好地去判斷和決策。金融機構對貸款企業或貸款對象的監控,將從財務報表等靜態數據,轉變為動態數據的實時監控,將風險降到最低。目前已有大數據機構與金融機構合作,為企業客戶量身定制企業版的“體檢報告”,依托豐富的真實數據來源和大數據處理技術,計算出各標準數據的區間范圍,通過上下游企業數據的匹配,對其資信進行合理判斷,此報告最大的亮點是數據實時變化,并提供了部分數據變化預測,對業務周期全程化進行監控,能夠做到及時通知和給出建議,從而將金融機構風險降到最低。展望未來,傳統企業仍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電子商務本身并不能改變物流管理、資源調配和支付結算的本質,但卻可以極大地提高效率。傳統產業鏈的電子商務化是未來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和提升全供應鏈競爭力的必然趨勢,在這一過程中,產業電商和在線供應鏈金融的結合將日趨緊密,勢必衍生出更多新的增值服務,產生新的行業生態,推動產業金融服務的模式逐步走向成熟。首先,從金融機構來看,原有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多以信貸業務為主,而信貸業務由于本身條件限制,無法為企業提供有效服務,所以,金融機構應積極相應國家號召,打破原有信貸業務的制度限制,積極建立供應鏈金融模式。針對供應鏈金融的創新型業務,實現現有管理方式的變革與創新。其次,從理財格局來看,股市、虛擬貨幣等理財產品均有一定風險;而銀行、余額寶等渠道獲取收益又較低,為滿足用戶多方面的投資需求,金融機構應依托供應鏈金融開發相應的如應收賬款、供應鏈金融ABS等理財產品,豐富理財市場。最后,供應鏈金融機構必須響應國家號召,深耕供應鏈金融領域以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結合,為廣大投資者帶來更符合收益預期及安全保障的理財產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