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標準倉單質押融資產品屬于“點”型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重點圍繞倉單這個孤立的點開展金融業務,包括價值分析、貨物監控、憑證控制、資金鏈路管理等,聚焦的是倉單本身,而對其他影響因素分析甚少。新形勢下的供應鏈金融是“線”型金融,金融業務開展的關鍵不再僅僅聚焦于“點”狀,而是把分析范疇擴大到產業鏈的上下游“線”狀結構,圍繞不同參與主體的真實貿易往來進行金融分析和實施,充分運用自償性解決資金還款,可以說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是基于標準倉單質押融資的點型到線型升級。由于標準倉單在一定情況下會涉及非經常貿易往來關系主體的期貨交易所分配交割,因此交割對象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可以是市場任何符合交割資質的對手方。一定程度上基于標準倉單的供應鏈金融具備了“面”狀的特點,即突破了供應鏈金融常規線型結構下所有交易主體均為長期交易對手的限制,這是一種更大跨度、更高維度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分析的對象和關系要遠復雜于線型金融。不過期貨交易所標準倉單有其特殊性,交割申報后基本會由交易所進行嚴格的交割安排和風險防范,所以其復雜度實際上比起線狀金融,由于不用太多分析交易對手方,實際上反而更容易了一些,這也是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較之其他產品供應鏈金融優勢所在。基于此我們定義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是指在交易所標準倉單管理體系下,以期貨市場標準倉單為核心串聯上下游交易主體及關聯服務提供商,充分運用科技手段整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商流,以期貨交割為主要資金還款來源的創新金融服務。區別于傳統的標準倉單質押融資產品,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產品的主要特點是:科技為核心驅動力。利用各類先進科技構建基于互聯網的供應鏈生態系統,實現銀行信貸、交易所倉單平臺、動產登記平臺、企業ERP、期貨交易系統、物流倉儲管理系統、其他服務系統等多系統的融合,提升業務辦理效率,降低人工和錯誤成本,強化安全管理,利用機器語言驅動體系的安全高效運轉。數據為關鍵支撐點。充分整合融資人及其關聯人(包括關聯企業和法人代表)過往期貨和倉單交易、實物交割、稅收、人行征信、水電氣等各類數據,同時加入相關交割品種的實時盯市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風控建模,動態進行參數調整和模型優化,建立標準化、智能化的評估、預警和貸后管理體系,充分降低金融業務風險。交割為還款重要保障。利用期貨市場獨特的交割制度安排,包括場內交割和場外協商交割機制,在傳統主要依賴的自有資金還款渠道之外,形成良好的還款來源保障,尤其是配合交易所推出的電子倉單交易平臺、期貨獨特的賣出合約交易機制,可以大大加強資金安全。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生態體系的建設和維護需要多方參與,按照角色分工大致可以分為核心參與方和非核心參與方,劃分多依據角色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并不代表非核心參與方就不關鍵,恰恰相反,正是眾多非核心參與方的合力才促成了區別于傳統倉單金融的供應鏈金融新生態。期貨交易所:主要負責制定、實施、監督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相關各類交易規則,是生態體系最主要、最核心的參與者和搭建者,另外交易所需要承擔起跨部門的組織、協調和溝通工作,尤其是涉及不同監管機構的聯動合作。期貨公司:期貨公司一方面是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的組織者,負有市場推介和市場教育職責,應積極擴大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的服務廣度,并提升其產業客戶的服務深度;另一方面基于風險管理子公司資質,其也是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的重要參與方,深入介入到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交易之中。商業銀行:商業銀行主要定位于供應鏈金融的資金提供方,但同時其也是供應鏈金融體系的實質推動人,基于資金安全考慮商業銀行會對標準倉單交易流程、資金鏈路、風險控制等各項內容進行約束和改造,而這一過程會不斷促進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體系的完整,事實上一直以來也正是商業銀行的創新嘗試和容錯能力才促進了供應鏈金融領域的不斷進步。倉單持有人:倉單持有人的融資需求是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原動力,其是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的全生命周期參與者,關乎整個生態體系的健康可持續運行。非核心參與方相對較多,包括圍繞技術服務的開發公司、大數據服務機構、云計算機構等,圍繞倉單服務的倉儲機構、質檢機構、物流機構等,以及圍繞金融服務的保險機構、擔保機構、支付機構等,各自在專業領域負責維護生態體系的部分環節,以下僅說明部分相對關鍵性的機構。科技開發機構:科技開發機構是負責整個生態系統開發和運維工作的機構,可以是第三方機構進行獨立開發,并通過SAAS服務方式提供給各方進行有權限限制的使用,也可以是交易所、銀行或期貨公司委托第三方或利用自主研發能力自主進行開發。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需要事前取得交易所的認可,唯有這樣才能推動系統和最為核心的交易所倉單系統、期貨交易系統等關鍵系統進行對接。大數據服務機構:大數據服務機構提供的數據主要是補充期貨交易和倉單交易之外的數據,包括但不限于各類征信數據、反欺詐數據、黑名單數據等,從而可以為該生態體系的風控建設提供多元化的數據來源,必要情況下可以直接提供評分結果供相關銀行機構進行風險分析判斷。支付機構: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和銀行體系支付,二者相對獨立,涉及B端的支付體系較C端更為復雜,其中支付方案永遠是最為核心和復雜的課題。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涉及多類型資金賬戶,如何在便捷高效和安全穩定之間實現平衡,會很考驗系統的搭建者。由于期貨交易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在綜合平衡各方利益和可行性的前提下可以考慮使用銀聯的支付解決方案。保險機構:保險公司在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領域可以發揮的空間比較多,倉庫財產保險、倉庫責任保險、貨物運輸保險等險種豐富多樣。另外,保險機構也可以考慮在供應鏈金融中推出相關信用險種,利用保險增信會促使銀行更愿意介入,對于促進標準倉單供應鏈金融的起步發展會有較大助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