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
第31期(總第363期)2020-06-10
數字革命不僅是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工具”,也是推動全球顛覆性變革的根本,是社會變革的關鍵驅動力。數字化可以促進能源和交通系統實現脫碳、循環經濟、能源最大利用、可持續城市轉型、生態系統保護監測等。當前數字革命存在的威脅、機遇必須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轉變協同發展,從而改變對可持續發展理念本身的詮釋。 25萬年前智人新物種出現,7萬年前人類經歷第一次認知革命,掌握語言,使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1萬年前冰河時代后進入全新世,新石器的應用促進作物種植和馴養動物,反過來又促使村落形成,第一個小規模社會和早期文明出現。兩百年前,工業革命使全球經濟互通、網絡全球化、生產效率大幅提高。這個新興的時代被稱為人類世。上世紀50年代,以指數速度發展的數字革命,標志著第三次文明來臨??沙掷m性轉型需要在這個新時代下發展、實施,這個時代被稱之為數字人類世。 數字技術能幫助能源、交通和工業等部門快速脫碳,并促進經濟共享循環、非物質化、資源和能源高效利用、生態系統監測和保護,保護全球公共資源,是一種可持續技術。鑒于可持續發展轉變需要很長時間完成,或許2050年甚至以后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間節點。以下6個策略可以將數字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聯系起來:(1)轉變創新模式:研發領域創造可持續的數字化視角;(2)通過環保指標的標價激發市場調節作用,例如,用碳定價、生態稅收來激勵數字創新以支持可持續發展;(3)利用數字化來實現可視化和建立轉型路線圖,幫助市場和規劃進程朝著可持續的方向轉變,包括明確界定能源、交通、土地利用系統、城市和工業部門的目標;(4)在國家層面投資數字現代化項目,大規模增加公共機構的數字化知識;(5)擴大數字化研究網絡,轉變可持續性研究;(6)與私營部門、民間社會、科學界和國家建立對話,就數字人類世的制度、社會和規范性意見達成一致。 如果數字化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違背,會放大社會中已經存在的許多問題,從而使人類面臨四大挑戰:(1)社會不平等(勞動力市場、教育體系和國際勞動分工)和社會內部的消耗力量進一步增加;(2)某些企業數字轉型造成經濟壟斷(亞馬遜、蘋果、Facebook、谷歌、微軟);(3)數據主權和公民權利受到進一步限制;(4)公共組織的治理能力削弱。數字化可以幫助解決這四個難題。如果沒有新的治理和政策,目前的數字化是否能夠接受“社會引導”,否則加速發展的數字科技將對公民、機構和政府產生威脅。 決策者、科學家、企業和民間社會行動者必須加緊努力,了解數字變化的多重影響,并預測其造成的結構性變化,以便為塑造數字化進程奠定基礎,使之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數字化的顛覆力量將人類社會鎖定在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中,VR、AI、深度學習、大數據越來越多地被用于規劃和情景構建過程,便于人類掌握復雜社會生態系統中決策認知能力,提供多個視角利于決策?;趯底只l展動態的全面評估,德國全球變化咨詢委員會提出與前述的四大挑戰密切相關的七個主要數字化臨界點:(1)以數字驅動資源和密集型排放的增長模式為基礎,而這些增長模式尚未轉變成可持續發展模式,超越地球承受能力,在地球生態系統中觸發引爆點;(2)剝奪個人權利,包括隱私權和公民權利,對個人數字化全面監控以及數字化威權主義或極權主義;(3)采用自動化決策系統破壞民主和社會包容性,越來越多的領域使用該系統,尤其是數字化私營部門;(4)私營企業在全球、區域、國家的主導地位,削弱了民主控制,并受到進一步基于數據的權力集中的驅動;(5)全面自動化對勞動力市場的破壞——引發了人們對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無關的擔憂;(6)跨國精英操控造成全球社會分化;(7)人類增強技術或機器進化,將導致社會的大規模變革。 除了數字人類世的不確定性和可能的社會轉折點之外,還有前所未有的數字機遇和變革,有利于向可持續發展的轉變。 (1)技術方面實現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的轉變。人類要將財富創造與資源消耗、排放污染和生態破壞脫鉤。全面監測地球,保護地球生態系統。 (2)數字化過程和相關技術結合,知識大爆炸將為人類提供新潛能。如新復合材料、納米技術和納米生物技術、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仿生學、量子計算、增材制造和人類增強。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和大數據也將改變科學研究的范式,虛擬技術獲取全球先進知識,為每個人創造公平、輝煌和安全的未來。 (3)數字化趨勢可以促進文化、制度和行為創新??鐕ㄐ啪W絡有助于建立一個網絡化的全球社會、跨國治理機制、全球共同視角、全球合作文化、跨國認同,并可能創造新的文化。 數字技術及其融合必將增強人類的生理和認知能力。主要的挑戰肯定是認知能力的提高。互聯網和移動應用已經為人類的認知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增強技術,它們構成了一種外部記憶和知識儲備方式。當然,危險在于濫用和擴散,未來可能由虛擬現實發展為從根本上增強的替代現實。失去個人隱私和對個人數據和個性的控制已經是一個挑戰,但如果新的仿生和人類增強系統落入壞人手中,或經歷人類無法控制的進化,它們可能會對民主國家和思想自由構成巨大危險。失去控制和無法進行社會引導可能是數字人類世的最大危險。 從歷史上看,大規模、根本性和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往往會導致社會和經濟動蕩,甚至造成危機、倒退或沖突。當今數字化時代的挑戰是解決數字人類世巨大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同時解決人工智能、自動決策過程和虛擬空間等新出現的挑戰。 只有在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社區融合的情況下,才能有利用數字化、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的機會,遏制它們的潛在風險,并將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轉變聯系起來。因此,創建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架構,將有助于協調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轉型: 教育:人們需要了解新出現的數字轉變。 科學:新知識網絡化必須創造變革性的知識,以整合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轉型,避免數字化臨界點,并為人類與智能機器的融合建立規范。 國家現代化:公共機構尚未準備接受并管理數字化趨勢,這方面需要大規模現代化教育。 實驗空間:早期的創新階段,邊做邊用是技術和制度擴散的主要原則。需要建立創意空間來培養快速學習能力,使“頭腦風暴和初創企業”取得成功。 全球治理:數字革命對全球聯盟造成影響。例如,數字時代將影響聯合國的現代化。 “新人文主義”:2030年議程可以被視為世界的新“社會契約”,改變了對2030年后未來的價值觀和愿景,并朝著人類的可持續性邁進。這意味著為對人類和地球的未來制定新的規范性目標。 未來10年,人類必須利用數字化機會建設可持續社會,學習如何管理和積極利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社會影響,將虛擬和物理空間與現實融合,避免進一步侵蝕社會凝聚力。世界正處于十字路口,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這兩個基本問題,即數字化的綠色經濟和穩定、公平、開放的數字化社會,世界將陷入嚴重的僵局,而不是進一步發展可持續性轉型。 社會及政府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管理數字化轉型具有挑戰性,用于指導數字化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指導原則如下: 近幾十年來,數字化作為經濟進程的加速器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但經濟進程仍然主要以化石能源和資源開采為基礎。如果不從政治角度對可持續性進程進行修正,無限制的數字化發展可能會將世界進一步推向一個超級消費社會,從而危及可持續發展轉型的成功,數字劇變也會使許多社會問題復雜化。然而,如果數字化進程修正成功,那么數字化的破壞性影響可以被用來加速和增強可持續性轉型。數字化可以促進能源和交通系統的脫碳、全面的循環經濟、資源和能源的效率、可持續的城市轉型以及生態系統的監測和保護。因此,有必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六個關鍵機制有助于在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之間建立“缺失的聯系”。 (1)通過系統地將可持續性要求納入其研究和創新過程,數字化研究的先驅可以幫助制定數字化可持續發展的任務。 (2)溫室氣體排放、綠色稅收應與自然資源的消費掛鉤,稅收改革是推動數字化創新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有力途徑。 (3)根據政府發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行業和地區轉型路徑來打造市場,調動數字技術潛力,促進可持續轉型。 (4)啟動國家現代化項目,在迅速提高公共機構的數字技能的同時與可持續轉型相連結。人工智能可以作為一個新參與者集成到治理系統中。 (5)加強可持續性和數字化研究人員合作,這樣才能系統獲得數字化、可持續社會轉型途徑的知識。 (6)建立企業、政府、民間社會和科學的對話網絡。 數字化變革的驅動力將產生更根本的變化: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自動決策或支持系統將滲透到法院、衛生系統、議會、私營企業、軍事組織、警察和大學。人類需要制度創新和防范措施,以開辟通向未來可持續數字化的道路。數字化不僅是一個加速技術變革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需要深層次規范、制度創新、防范措施的文明轉變。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唯有教授人類科技知識,才能更好迎接未來可持續數字時代。 (1)可持續性科學和數字化研究之間建立橋梁。開發新的研究領域,理解數字轉型及其社會影響,打造支持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自動化決策和可持續的系統。 (2)積極創建協同效應,改變“管理數字轉型”的說法,使創新研究脫離對技術發展的挑戰和威脅的分析,而是側重于新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3)研究所與私營部門、民間社會和各級政府互動,加大公共研發投資。 (4)基礎研究應加大對旨在建立快速可持續數字移動以及城市、能源和教育系統的現實世界實驗(未來實驗室)的研究投資。 (5)在發展中國家創建可持續發展數字研究中心,確保其成為可持續數字社會轉型的推動者;對下一代進行可持續性教育為轉型奠定基礎。 數字時代正催生一場新的、虛擬的、全球性的、即時的通信革命。數字人類世將重新定義對人類智力、人類與技術系統之間的界限、科學和地球的認知。數字時代還會帶來文化轉變,催生數字人類世的“新人文主義”,其要素和出發點包括:知識擴展將為經濟、社會和文化創新打開新的大門;數字技術將使跨國交流和學習成為可能;虛擬空間將支持創建跨國網絡和社區。所有這些都可以培養一種全球合作、全球世界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