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貿易金融圈
供應鏈與商業模式
供應鏈是指“生產及流通過程中,為了將產品或服務交付給最終用戶,由上游與下游企業共同建立的需求鏈狀網”,又可進一步拆分為“商流”、“物流/服務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供應鏈管理則是指“對供應鏈涉及的全部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廣義角度,供應鏈制造/裝配/分銷/零售等環節與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疊加形成的商業模式,均可納入供應鏈服務范疇。狹義角度,供應鏈服務是一種介于貿易和物流的中間業務,資產負債驅動特征顯著。我們將中國生產供應鏈劃分為:1)計劃經濟流通體系; 2)物流和貿易專業分工;3)融資型供應鏈服務,4)輕資產供應鏈綜合服務。上述四個發 展階段,供應鏈核心驅動力依次是“計劃”、“市場”、“融資”和“科技”。(1)供應鏈1.0:計劃驅動,集中統一。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商品流通體系。國營商業、供銷社、物資和對外貿易四大系統分別負責工業日用品/城市消費品、農副產品/農村消費品、生產資料和進出口業務,通過層層分配和調撥完成商品流通,并執行三固定政策(固定購銷區劃、固定供應對象、固定作價倒扣率)。(2)供應鏈2.0:市場驅動,物貿分工。改革開放后,國內經濟和國際貿易高速發展,賣方市場和信息不對稱意味著豐厚的貿易利潤(自營價差+代理傭金)。隨著商流半徑的擴大,貿易商開始向第三方外包物流業務,并愿意支付較高的物流費用。第三方物流(個體司機/合同物流/快遞快運)蓬勃發展,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時促進商流繁榮。(3)供應鏈3.0:融資驅動,綜合服務。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及市場競爭加劇(信息透明),貿易商紛紛向墊資型的形式價差轉型,物流商也需要承擔賬期甚至墊資,由此衍生出資產負債型供應鏈服務。非完備信用環境下,“買斷”閉環風控較“代理”開放風控更為有效。重資產模式平衡了風險,但息差與杠桿率天花板抑制了ROE與估值。
商業模式:形式價差,綜合服務
激烈的市場競爭倒逼企業降本,供應鏈整體外包由此產生。供應鏈服務商整合各方需求,為客戶提供代理執行、倉儲物流、融資授信、資訊研究等綜合服務,提升供應鏈效率。狹義角度,A股供應鏈企業從事的是物流和貿易的中間業態(供應鏈企業大都從貿易商或物流商轉型),三者的核心差異在于貨權特征: 1)物流不完成貨權轉移; 2)貿易完成貨權轉移; 3)供應鏈服務為貨權形式轉移(墊資)。
在信用體系成熟的海外市場,供應鏈企業專注于增值服務(如加工、物流等);而中國供應鏈企業融資特征顯著。以鋼材業務為例:由于鋼廠需要預付全款,而中小鋼貿商難以直接從銀行融資,供應鏈企業則以“買斷+轉售”的方式提供間接融資。按照供應鏈企業約3%的毛利率以及1.5%月息估算(周轉天數30-45天),資金收益貢獻約50%的毛利。我們以鋼材業務為例,具體業務流程如下:
(1) 采購:供應鏈企業與大型鋼廠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簽訂全年采購協議并支付年度協議定金,加強對.上游的控貨能力,同時提高物流效率。
(2)銷售:供應鏈企業與客戶簽訂年度購銷協議,并收取年度保證金;按月根據客戶需求收取15%-20%保證金后向鋼廠訂貨,預付全款并鎖定價格和貨量;鋼材到貨后,客戶根據需求在規定時間內付款提貨,結算價格為出廠價+服務費。
融資結構:信用傳導,風控閉環
大宗供應鏈綜合服務是一種間接融資機制,通過銀行=>供應鏈企業=>鋼貿商完成信用傳導。在非完備信用環境下,供應鏈服務的融資效率優于直接融資和銀行貸款,表現為豐富的風控手段。除保證金外,供應鏈企業要求貨物儲存在指定倉庫,還可利用期貨市場進行套保。當下游客戶信用違約時(通常是大宗品價格下跌),貨權控制和快速變現尤為關鍵;前者依賴于物流節點控貨能力,后者則依賴于規模化和產業一體化服務能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