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流量和資本的存量時代已經到來,而存量時代恰恰讓產業互聯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為什么這么說?我們下面做一下簡單分析。
首先,經濟進入存量時代。無論是消費、外貿、基建、GDP,中國經濟都很難再有過去的兩位數增長。但對比來看,目前中國GDP總量是美國的65%,美國現在的經濟增速維持在1%-3%間,而中國仍舊不低于6%。按照這一數字來計算,即使中國經濟增速只有4%,每年新增的經濟總量也要比美國2%平均值的新增經濟總量要大。從這個角度看,存量經濟增速放緩并不可怕,重點是想明白“此消彼長”四個字——投資和創業要避免消的部分、關注漲的部分。
但對產業互聯網來說,經濟存量時代一點都不可怕,反而是利好的時候。因為經濟存量時代,效率為王,企業乃至政府都會想盡辦法提高效率,而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就是效率提升,為各行各業有質量地提高效率正是產業互聯網的使命所在。
我們能看到,以騰訊和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以及一些大型傳統企業,都在逐步整合很多效率低下的落后企業,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而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越來越趨于成熟,成為產業轉型和變革的核心驅動力。當產業擁抱技術,效率必然得到極致提升,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紅利也就隨之而來。
其次,流量進入存量時代。互聯網的流量上漲帶動新經濟的發展,而現在互聯網流量,或者說To C的流量已經見頂。流量=用戶數×用戶時長,中國互聯網用戶數2017年就基本不再上漲;2018年短視頻的出現,讓用戶時長稍微增長了一點,但仍舊有限。此外,BBAT(百度、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四巨頭壟斷了70-80%的流量。消費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在流量紅利殆盡的情況下還被巨頭壟斷絕大多數流量,很難再殺出一條血路。但ToB的產業互聯網,并不依賴消費互聯網的流量,我們不能用傳統To C的打法去獲取流量,也不需要給BBAT打工,用極高的代價去分取它們的流量蛋糕。原因很簡單,C端消費者基本是同一個人,而B端企業一定是多人決策。這種情況下,用傳統ToC獲取流量的方法很難找到關B端關鍵人(Key Person),因為能夠決策是否購買你產品的關鍵人一定不只一個。如此一來,產業互聯網的流量來得慢,去得也慢。來得慢的原因是付費多人決策,去得慢是因為一旦B端好不容易選擇了你,黏性將非常高。第三,資本進入存量時代。在金融領域,過去一年整個融資規模比高峰時候下降了60%-70%。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影響,整個資本市場情況只會更差。有人認為募資下滑是銀行資產管理新政造成的,但中國VC/PE每年還給投資人的錢不到一千億,而管理人永遠伸手向LP要錢,地主家肯定沒有余糧了。不過產業互聯網企業對資本的需求沒那么高。在美國,投出一家過百億美元市值的消費互聯網公司,平均要花20億美元,資本效率大概在1:5;而百億美元市值以上的產業互聯網公司,平均融資額2億美元,高的也不過4億美元,遠高出消費物聯網產生的資本效益。為什么說存量時代,產業互聯網的機會反而來了?總結來說有以下三點原因:
如果把時間撥回到2019年,即使當時我們往最悲觀的方向預測2020,后來發生的事情也都會狠狠地打我們一耳光。誰都無法想到,一場新冠疫情會席卷全球,讓美股10天內四次熔斷,讓全球10幾億兒童無法上學,讓幾乎所有體育賽事徹底停擺,讓數十個國家的人民不敢、不能輕易出門……更令人心痛的是,它將奪去數以萬計乃至數十萬計的生命。
在疫情黑天鵝面前,全球經濟正在遭受難以預料的損害,我們似乎又一次站在了大蕭條的十字路口。太古集團的董事會主席施銘倫說:“2019年的業績感覺像發生在古代,那時候我們覺得很嚴重的問題,現在看都不是事兒。”
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活下去成為2020年的最高使命。但我們不能否認的一點是,面對危機和災難,有些企業不光能活下去,還能活得更好,就像17年前經歷“非典”的阿里,不僅安然度過了危機,還打出了新的模式,找到了新的業務發展機會。
除了萬全的事先準備,賽道和模式往往也決定了企業在危機中能否生存下來,甚至能否實現逆勢增長。我們能看到,全面在線化的教育和培訓企業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了井噴式的發展;電商常年無法突破的生鮮食材領域,更是借機取得了歷史性的普及。
在產業互聯網這條賽道上,這次疫情也會為行業帶來向好的影響。疫情之下,產業互聯網不僅僅是企業用視頻做一些開會的基礎工作,還要求企業要把采購的流程、客戶服務的流程、產品開發的流程、工程師研發的流程、內部管理的流程等諸多流程全部在線化,這意味著更多企業軟件的垂直應用將在這次疫情中給企業帶來更為頻繁的體驗,形成倒逼式的普及。
回想2003年非典疫情過后,電子商務基本成為了企業的標配備用方案,開啟了十幾年消費互聯網的春天。2020年不幸的疫情,卻也在很大程度上倒逼了企業在線化,加速了企業軟件和企業服務的發展和普及。很多企業在這次疫情中養成的良好習慣和經營模式都會在疫情過后很好地保留下來。如果說2003年的“非典”普及了電子商務,啟蒙了消費互聯網,那么2020年這次大疫情將會讓產業互聯網徹底崛起,開啟屬于它的春天。最后,即使產業互聯網正處于黃金時代,我們也依然要警惕它存在的風險。伴隨著巨頭調轉航向,流量紅利漸退,一時間,大量資本紛紛涌入To B賽道。押注產業互聯網,幾乎成為了每家投資機構的主課題。但是,資本熱錢的硬幣反面往往意味著泡沫和透支。與傳統的互聯網補貼相比,一旦不慎,產業互聯網的坑可能會更大。這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大部分涌入產業互聯網的資本還是沒有形成相對一致的估值體系。今天資本市場對消費品牌,哪怕是對芯片、對生物醫藥,都已經建立了非常成熟的估值體系。但產業互聯網還沒有,大部分估值方法要么照搬消費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多少GMV,產業互聯網多少GMV,中間算一個公式打一個折去套。事實上,大部分都套錯了;要么完全對標美國公司,美國公司市銷率20倍,我也可以給,但從來不問為什么美國公司市銷率是20倍。這里我們認為,當VC/PE(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投資者估值體系發生矛盾時,請一定相信二級市場是對的,千萬不要想把它改成和我們一樣的體系,應該遵照二級市場的估值體系反推出一級市場比較正確的估值體系。從二級市場反推出來的產業互聯網估值體系的基本標準,我們稱之為3個50%對價5倍的市銷率。這是比較好的產業互聯網估值模型。哪三個50%?超過50%的重復性現金收入,超過50%的營業收入增長,超過50%的毛利潤率,3個50%對價5倍市銷率。產業互聯網增長不需要100%,有50%就不錯了。50%的重復性現金收入,和C端復購不一樣,是持續不斷的現金收入要過50%,越高越好;第二,50%總營收的增長;第三,超過50%的毛利潤率。當有三個50%時,可以不看利潤,給你5倍的市銷率作為估值基礎。用這個標準來看,過去兩年確實有很多估值過高的產業互聯網公司,同時也有很多被低估的產業互聯網公司,這值得非常警惕。我們一定要盡早地統一估值體系。【2】《致投資人:長期眼光,逆向而行,寫在共抗疫情之際》【4】《衛哲:中國進入了存量時代,To B產業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就來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