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金融的產業鏈上,供銷企業很少被銀行關注,傳統金融服務從單個行業、企業出發提供服務,不關注流程和交易。供應鏈金融就是集物流、商業、信用、金融為一體,將貿易中買方、賣方、第三方物流、金融機構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用供應鏈盤活資金,同時用資金、乃至信用拉動供應鏈的作用,這是普惠金融的最佳實現路徑。
核心企業和供應鏈、經銷商三方是密切關聯的,如果供應鏈的融資成本在10以上,甚至在15以上,最終他的成本一定會轉嫁到核心企業身上。既然融資這么難,那么一定會把融資成本加上去?,F在很多銀行看到了這樣一種商機,成立了交易銀行部,央企為了獲利也成立了保理公司。作為核心企業來講,越來越多的財務領導認識到供應鏈成本最終會轉嫁到他身上。
供應鏈金融的特點,第一是必須以核心企業為中心,以供應鏈為基礎,金融是供應鏈潤滑劑;第二是一定要閉環,因為不閉環的話,就難以控制現金流。閉合式資金運作,是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剛性要求,還款來源自償性和操作封閉性。
全鏈條的供應鏈金融其實涵蓋的非常多,訂單、生產、交付、結算。現在銀行、社會保理公司做的供應鏈金融90%以上都是做的綠色區域,而中小企業真正需要的是訂單和存貨。往往大的制造業要求他們的供應鏈定向采購,比如寶鋼要求預付款。中小企業很多是通過地下錢莊或者P2P解決,他們相互之間信息不對稱。
很多人認為產業互聯網很難做,或者像消費互聯網一樣能夠燒錢解決。像百度、騰訊、阿里這樣的消費互聯網領域企業是靠草根發展起來的,他們的創始人都是草根,但是在產業互聯網這個領域內草根很難,沒有大企業的資源往往很難,而且大企業往往有一個習慣都喜歡自己干,這時要怎么把它整合起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供應鏈金融專家宋華說,中國應該做的既不是大型壟斷企業自己搞的供應鏈金融,也不是金融機構純粹自己搞供應鏈金融,它一定是平臺化的供應鏈金融。
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兩三年前都是線下的。任何大企業不可能把供應鏈金融放到一家銀行身上,因為每家銀行在3、6、9、12月的時候有額度管控,所以供應鏈金融最終一定會走向平臺架構,N個銀行、N個核心企業、N個供應鏈。
在整個互聯網邏輯里,中間這個模式非常像垂直電商,垂直電商最大的一個劣勢是天花板,對于垂直電商來講,一萬家是它的天花板,但是對于綜合電商來講可能是一百萬、一千萬,這個時候的邊際成本就會無窮低,這個時候怎么去跟平臺解決。這就是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共享平臺的發展路徑。
整個互聯網邏輯里,核心是免費的。其實這在產業互聯網也存在,需要的是免費“共享”平臺服務。我們商業模式中還有極簡思維,現在去超市都是用微信、支付寶支付,很少有人身上會帶錢、信用卡,產業互聯網也會往這個路徑發展。
保理其實是供應鏈金融一個最核心的地方,以前在供應鏈金融中很多應收賬款是假的,后來改做反向保理。這里回到供應鏈金融兩個邏輯,第一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第二是閉環,反向保理也是這樣。
曾經在江南的一家企業做反向保理,蓋的章是真的,卻還是出了問題,當時跟股份制銀行做的三千萬,核心企業蓋章確認,但是最后出問題發現賬面只有三百萬,不知道是誰蓋的真章。很多地方是假章,但是如果真章,假單子,如果沒有一些IT手段,單靠人是最靠不住的。
能不能把它做到全線上,能夠追蹤控制?比如京東白條是基于交易信用而產生的,你過去經常在京東上買東西,積累了很好的交易記錄,它認為你有信用,所以給你一個白條。就像你經常到家邊的小店買東西,有一天你沒帶錢,店主肯定會賒銷給你。信用的來源分為兩種,一種是基于你的財產產生的信用,另外一種是基于你過去的交易而產生的信用。
既然個人能打白條,為什么企業不能打白條?應用互聯網技術以后,可以讓它可以流轉、融資,甚至可以拆分,它的底層邏輯就是反向保理的電子付款承諾函。有了這樣一個理念以后,就看商業模式怎么重新構建它,這里提出來三個生態圈的建設。
作為核心企業來講,他有很多合作銀行;對于資金來講,集團公司有五百億、一千億的授信,他可以分給自己的子公司,建立集團企業生態圈。對于有些集團所屬核心企業來講,即使不盈利、虧損,但是作為戰略必須保有的時候,你也可以給予他信用。假定核心企業欠供應商款項,供應商說你能不能給我開一個銀票,但銀票要保證金和手續費,過程也很麻煩,核心企業講或者我給你開一個商票行不行,但供應商不愿意,因為商票變現很難。現在,在新的商業模式項下,核心企業給供應商開六個月的賬期,供應商可以任意拆分,有了自由拆分以后,原來大量在交易中錯配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原來在做商票的時候,定價都是由銀行定,信息是割裂的,核心企業把商票開出去后是離散的,供應商不斷流轉,而且很多供應商不知道去哪里能變現。現在云信這個平臺是由銀行和核心企業聯合定價,信息是透明的,只要上傳發票合同就行了,由平臺幫你直接對接到核心企業指定的最優的銀行,這里的信息是對稱的。
對于核心供應商的定價,假定核心企業跟銀行拿到的是5%的成本,核心企業的戰略供應商可以定到5%,如果不是戰略供應商可以定到6%,核心企業還可以掙錢,這就是商票的互聯網玩法。淘寶是買賣的互聯網,滴滴是私家車的互聯網,美團是餐飲的互聯網,而這個模式就是商票的互聯網。
企業是否可能也用云信的支付?完全有可能。它的優點在于,第一是易拆分,可以快速解決企業間的三角債;第二是易操作;第三是易融資。另外,從市場接受度來講,由于有銀行授信支持,他的風險和融資成本低。它像銀票一樣可靠,像商票一樣免費,像現金一樣被隨意地拆分,關鍵易追蹤。
這個商業模式很容易模仿,從開始做這個商業模式三年來,很多央企和民企都在做。就像當年的百團大戰一樣,大家都在進這個領域,但必須形成規模、體量極大才能盈利。2000億以上規模央企平均應付票據200億元,使用云信替代50%,即開立云信100億元。10家2000億以上規模央企才能產生1000億元云信開立規模。這時按照現在免費的模式很難盈利,必須用別的方式。大家可以看到過去做的業務量,累計融資2.7萬筆,超過兩百億元,100萬以下占86%,用共享的理念在做這個事情。
我比較認可互聯網的一個邏輯“得用戶者得天下”,如果能夠把所有的企業用戶拉進來,我相信它會盈利的。
滴滴全國每天兩千萬單,每單的提成是20%,一單平均5塊錢,一天一個億。如果滴滴不補貼乘客、司機,它一年的收入應該在四百億,它沒有什么成本,車、油、乘客不是它的,它就是一個連接的平臺,它的盈利應該在兩百億以上,乘以20倍的估值就是四千億。微信也是免費的,但是現在已經有廣告了。
當你的用戶群足夠大的時候,盈利模式非常多。當用戶達不到規模的時候,必死無疑,這個行業只有老大老二,沒有老三老四。不如一塊干,把所有供應商都拉進來,然后再去創造它的盈利商業模式。
來源:融合供應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