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云數字CEO、前京東高級副總裁、京東終身榮譽技術顧問李大學在2019第二屆中國B2B供應鏈金融峰會作“產業互聯網2.0”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其演講實錄:
李大學:產業互聯網這個詞,我在業界算比較早提出的,我離開京東的主要原因就是看到消費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互聯網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當然我們BAT大佬們在去年下半年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看到阿里、騰訊都在轉向這個領域,所以跟在座各位來講,剩下給大家的時間其實不多了,巨頭進入這個市場競爭也蠻激烈的。所以產業互聯網其實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我把它稱為2.0。
產業互聯網和互聯網有兩個差別:第一個差別是一定要采用,我稱為產業互聯網雙螺旋的架構。這個雙螺旋的本質是什么?就是我們要靠產業+互聯網,要產業基因+互聯網基因,產業放前面。所以產業互聯網要干成,一定要有在產業里面扎根很久,有產業理解、產業資源背景的合伙人加入。當然我們互聯網人也要進行基因的突變,不能用簡單的2C邏輯加到產業上,就指望他干出產業互聯網,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覺得產業互聯網研究的第一個課題就是怎么樣和產業深度融合,把互聯網技術、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產業結合。
我的第二個理解,其實我們現在談到太多的鏈,產業鏈、供應鏈、區塊鏈,鏈的思維一定要干掉。大家知道如果你簽合同的話,老板出差了合同簽不了,賬報不了。所以鏈的問題就是任何一個節點延遲或者發生問題,鏈就沒有辦法進行下去,效率就低。所以我提的產業互聯網一定要“去鏈結網”,要把鏈打碎,還要去掉里面沒有價值的環節,再把有價值的環節進行重構,形成一張網,這個就是產業互聯網。
我們傳統B2B的提法其實也有問題,因為B2B一個典型的認識就是把我們電商的交易模型用到產業鏈里面去交易,但是真正的產業互聯網的邏輯不是做交易,它是做協同。它跟你假設已經有訂單了,只是為了完成這個訂單我們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協同。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在建筑里面會用到鋁模板,這個一般由小的供應商提供的,項目方在這個地方蓋完房子要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蓋房子的,他不方便,而且相對就是一個項目,他很難采購這個模板,所以是一個租賃的模式,這個時候融資租賃就來了。但是融資租賃公司懂金融但是不懂模板產業,就有一個平臺就出來了。他就在上游整合鋁型材和鋁模板的加工企業,在外面加工,其實都是產能過剩,我把那些產能包了,你幫我生產,然后我再聯合融資租賃公司幫你賣掉,建立一個平臺,為這些基建項目提供鋁模板的租賃。
我看到一個在天津做鋁模板的項目,三年管理150億資產,銷售收入40億,剛剛過了三周歲的生日,這樣把產業鏈通過前端的訂單拉動了整個產業鏈,從鋁型材到鋁模板的加工、倉儲、管理一直到租賃,項目的鋁模板回來進行清洗,服務一體化進行完成。所以我們研究產業互聯網的時候,確實不能簡單的去做交易。所以我提出一個SEI模型,我們應該從三個維度研究我們的產業升級和產業互聯網。
第一個維度就是產業怎么加上互聯網,核心邏輯是“去鏈結網”,增加產業里面的協同。這個里面有一個最大的假設,就是中國很多的產業還是小散弱。這個和西方不太一樣,西方的工業革命進行了兩三百年,行業整合早完成了,而中國的沒有完成。剛才我舉的鋁模板的案例,項目方分散,每年有幾萬個樓盤要蓋,供應方也很小,租賃方小,鋁模板的制造小,所以兩端分散,我們就可以用一個網絡組織起來。
我投資的一個項目——凍品匯,把凍品加工企業和小餐館建立一個網,這個項目現在每年有幾十億的收入了,所以我們在一個行業里面看到兩端分散,那個行業又是萬億行業,其實機會是巨大的。怎么用互聯網邏輯增加產業協同,就是我們的機會。
第二個研究邏輯,產業和金融的結合。現在出了一個比較大的機會,就是我們中小企業融資難,國家想解決這個問題,能解決嗎?非常難。所以我們這些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本質是什么?完成產業的數字化。這個數字化完,有了數據才能用新的金融邏輯做產業金融,這是我研究的第二個方面。
第三個方面,我們要研究金融的創新。我等會兒會講到傳統的金融解決不了產業互聯網里面的資金需求問題,所以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基本上無效的。
我研究就是說,如果要按照產業金融,我認為它是三個生態:第一個生態就是產業,有兩個力量:一個就是做很多B2B平臺,其實我們建立產業的共享供應鏈,我們成為產業平臺,這是一種新生的力量。另一個力量就是我們產業里面的龍頭企業,他也可以改變。他從原來做生意到變成做平臺、做生態,可不可以?我們可以認為海爾就在做這樣的改變。海爾內部的組織變得小微化,人單合一,本質是什么?其實就是平臺化。整個企業把它做小,變成小微企業,用平臺組織起來。在這個基礎上海爾金控給這些小微賦能。所以兩個力量都存在。
在金融這塊,我們針對金融的這個機構和類金融的機構,其實他們又是一個生態。他們主要是通過資金來解決產業里面的資金需求問題,但是這兩個生態打不打得通?打不通,很可能需要我們盛景網聯提出的金融路由器,把資產和資金、產業和金融這兩個生態打通,所以需要第三個生態就是技術、科技。其實我們這些產業互聯網平臺本身有科技屬性,但是他要在產業和金融這兩個生態里面,怎么去賦能?我覺得一方面為產業提供金融的系統,讓產業的資產能夠流動,為金融這個生態提供資金流動的平臺,為他們嫁接資產,同時通過大數據提供金融的科技服務,所以這三個生態我們可以比喻成三個圓,可以往中間走。如果他們相交我覺得產業金融就開始突破了,最后會變成什么?同心圓,這三個圓會靠到一起。所以我們可以看見產業互聯網干到最后是什么?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它是產業銀行。
今天的主題主要是供應鏈金融,我們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有很多問題,今年爆雷的特別多,我也分析了一下為什么他們要爆雷,他們一般具有一些特征。比如說賬期特別長,額度特別大,客戶特別集中,而且沒有數據比對。蘿卜章都可以過關,虛假貿易,所以這個里面存在大量的道德風險。未來新的金融,我們認為一定是短周期的、碎片化、流水化、滴灌式的,一定是基于四流合一的,這個也是在座各位努力的方向,在平臺里面怎么四流合一,有這個數據支撐,再做金融就比較容易了。
同時把原來的金融都是基于主體的授信,我們能不能回到以資產為核心的金融。之前參與了一個養豬的產業鏈金融平臺。這個項目里面我們無法給養殖戶授信,我們給豬授信。給這個豬怎么授信?我們每一種豬用豬臉識別就有一個身份證,當豬有了身份證,保險公司才愿意給豬保險,因為以前養殖戶養500頭豬就保50頭,豬死了就找保險公司保,只有豬有保險我們才能給豬和飼料貸款,否則豬死了沒人賠。當然用現在的物聯網技術,那個豬的叫聲、行為都可以探測,所以它生病可以預警提前感應,同時豬養肥了出欄,讓他上交易所交易,讓資金可以回來,這樣做飼料貸款安不安全,非常安全。豬死了有錢賠,豬出欄到交易所錢回來。不到交易所怎么辦?不給你檢驗檢疫證,那個豬不能屠宰,就卡住了。所以我們在產業鏈里面要回到資產里面去,要么控貨,要么控資金,讓資金形成閉環,我們整個金融模式就改變了。當然我們要利用物聯網技術,比如說在鄭州正在做一個糧倉的項目,這個糧倉怎么看住了,電子圍欄,360的攝像頭,溫度、濕度的傳感器,這些科技手段加上非現場監管就變得可能。面粉廠、酒的加工廠都需要糧食作為原料,淡季的時候收不到糧,必須儲糧,以前就解決不了資金的問題。現在如果能把糧倉看住,我們金融機構就愿意貸款了,所以我們通過物聯網改造倉儲,讓這個倉庫的貨物能夠做質押進行融資,把這個項目做好,我覺得有巨大的市場。
我們現在在產業互聯網怎么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來做金融的創新。我們談產業互聯網的1.0和2.0,到底有什么差別?
我們談1.0的時候往往從互聯網的角度去看,但是我們談2.0的時候,我們要從產業的角度去看,而且從產業角度看發現有幾個大的變化,其中覺得就是區塊鏈技術。大家可能對區塊鏈有一些了解。我有一個判斷,我認為沒有區塊鏈產業互聯網是干不成的。為什么?
產業里面大家的信用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包括賬期問題,三角債問題。你欠我的錢,合同規定三個月付款,三個月找你還不付,還要給你紅包,你可能給我一個6個月到期的商票,把三個月延長到九個月,所以很多企業被三角債拖死了,信用問題、誠信問題是產業鏈里面最大的問題,我們區塊鏈能不能重構這個信用體系非常重要。另外一個方向就是監管,我覺得我們的食品安全、健康這個里面最大的問題就是監管問題,我們能不能用區塊鏈解決這些問題。
我去研究阿里的成功,他解決了買家和賣家的信任問題,通過支付寶。這是他給電商帶來最大的價值,他解決了信用支付的基礎設施問題。當然我們京東解決了什么?電商里面的物流問題,所以他們兩家企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產業互聯網的突破里,我認為要解決它的基礎設施問題就是里面的信用問題,這個里面一定會用到區塊鏈。所以通過區塊鏈,我們才能重構很多商業的邏輯。如果我們去看過去的互聯網,我認為它只是把傳統的物理世界,在數字世界里面做了一個映射,在網上有的其實線下都有。仔細想,我們現在無非把線下的搬到網上,效率更高而已,這個遇到瓶頸了,互聯網的巨頭都在往線下走。通過區塊鏈可能在數字世界里面構建新的商業模式,或者商業范式。這種商業范式一旦在數字世界里面干成,要回到現實世界有沒有可能,我認為有一些范式是回不來的,會構造一個新的世界,這個就是區塊鏈給我們帶來的一個最大的機會。這是我覺得值得我們研究區塊鏈和我們產業互聯網結合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大家關注一下我提出來ADI,大家在百度里面就可以查出一個大概50頁的ADI白皮書。產業互聯網我們應該研究它的規律,產業互聯網中國有機會把它干成,到干成的那一天,在座各位一定會總結很多東西。我是根據過去三年多投資了幾十家企業,有一些干失敗,有一些干成了,我總結出來的東西,我覺得值得大家一起來研究。
磁云在最近兩年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個就是區塊鏈。區塊鏈我關注的就是三個邏輯,第一個邏輯就是怎么建立可信的大數據。雖然有了數據,但是數據給銀行的時候銀行不信。在一個多方合作的環境里面怎么建立這個信任。IBM有一個研究,他認為區塊鏈可以在三個“I”方面給我們商業帶來價值,他稱為降低商業的摩擦,本質是降低交易成本。第一個“I”就是信息,錯誤的信息會讓你帶來損失。所以信息怎么保證是正確的,同時信息的流動,在流動過程中怎么不加入噪聲,讓信息流動變得更加有效,這是研究的第一個“I”。第二個“I”就是互動,大家知道區塊鏈有一個智能合約,很可能取代我們傳統的合同。通過智能合約我們的商業交易,通過智能合約的形式把它固化下來,不會因為一方違約整個的合同無法支撐,同時可以杜絕像P2P爆雷這種現象。P2P融資的時候給了你一個計劃書,你把錢給他,他拿錢干別的了,我們通過智能合約的方式可以規定那個錢的使用,錢在使用的時候你可以穿透式的監管,并且可以簽字,通過這種方式可能P2P的管理就會更好。怎么建立一個可信的大數據環境,是我們結合產業互聯網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二個就是信用體系,信用體系里面最核心的就是我們兩家有一個合同,承諾到期付款,能不能有一個確認。這個確認我們用一個“唐票”表達,而且到期一定要支付,如果不支付區塊鏈里面給你記上一筆。我拿到你的“唐票”就可以融資,或者支付給我的供應商,這個“唐票”可以進行無限的拆分,拆分之后在整個產業互聯網上可以傳遞。我看很多項目都在研究這個方向。在產業鏈的核心企業采購貨物以后,比如說300萬的貨物可以開出300萬一單到期付款的憑證開給一級供應商,一級供應商拿到這個之后可以拆成三分,其中100萬支付給二級供應商,因為他要買原材料,另外100萬拿來融資,這樣拿現金支付員工的工資,剩下100萬可以持有,到期這個核心企業就會支付錢,那個錢最后會自動切分到票據的持有。通過這樣的模式,我們發現產業鏈的三角債就可以消滅了,基于核心企業的信用可以在整個產業鏈傳遞。
我們發現一個機會,我們的央企、國企的信用比較好,比較容易拿到錢。但是為他做服務的這些周邊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就很難。我們能不能設計一種模式,讓我們的央企更好地利用他們的資源和信用來做產業的組織者,用他們的票據,他們的信用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融資,讓整個生態系統更好,這個也是磁云研究的內容,有機會我們跟大家詳細報告這方面的內容。就是通過區塊鏈的技術,我們可能在產業里面重構整個體系,包括B2B的支付體系。
第三個就是我們認為穿透式的監管,這也是我們行業協會,我們很多部門所需要的。包括我們生態的組織者,他需要有這個技術穿透整個行業,穿透整個產業鏈,這樣有利于這個產業的健康。
第二個方向,我們主要在供應鏈方向。大家知道八大部委在去年提出中國供應鏈的四年計劃,未來要培育100家有世界競爭力的供應鏈企業,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供應鏈分四個層次:第一個就是企業自己的供應鏈;第二個是行業的共享供應鏈,我相信在座很多都在做行業的共享供應鏈;第三個是城市的供應鏈,因為中國的這些產業有集聚的特征,成為產業集群,圍繞產業集群做共享供應鏈的服務我認為現在也是一個機會,包括圍繞著產業集群的供應鏈金融;第四個就是國家級的供應鏈,比如說“一帶一路”,國家級的供應鏈,我們在供應鏈這個方向上我認為有巨大的機會。現在的供應鏈已經從原來的推式變成了拉式。就是由訂單驅動的,由需求側來拉動這樣一個新的模式。這個里面有一個教授叫趙先德,他提出PDA,這個P就是pull,D就是數字化,A是敏捷。他認為這三個字,組成的PAD是未來供應鏈的核心。
大家看到供應鏈這個方向其實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是需求拉動的供應鏈。
第三個就是我們稱為區塊鏈和供應鏈融合,雙鏈融合的金融。沒有數字化的供應鏈,沒有基于區塊鏈的可信大數據,我們在金融方向的創新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磁云在這三個方向上,我們稱為三輪驅動,我也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來源:B2B內參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