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張新紅先生于11月28日下午在"2018智慧中國年會"分論壇--"數字經濟發展與智慧城市建設研討會"上的演講,內容通過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圍繞"數據經濟的內涵、發展與挑戰"這個話題與大家交流三個觀點:第一個是印象數據經濟;第二是理解數據經濟;第三是把握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已有二十年歷史,最早對數字經濟的論述,可追溯到1993年互聯網商業化后,很多學者預測未來數字經濟會大發展;1998年美國副總統科爾提出"數字地球",推動數字經濟在全球發展,各國開始制定相關發展戰略。
數字經濟真正的變化是一切都在變,包括新語境、新技術、新規則、新范式、新影響、新巨頭、新動能、新挑戰、新機遇、新機制等,可以說"重新定義一切",任何東西都或多或少都受數字經濟的影響。當把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思維時,可以泛化到各個行業。這段時間關于數字經濟的熱點很多,為什么成為熱點還有更深刻的原因。
借用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MaryMeeker)的一張圖,世界經濟格局已發生重大變革,美國GDP占全球的比重已從40%下降到25%,中國從4%上升到15%;互聯網興起后,中國占世界GDP比重開始大幅度增長,說明新的數字經濟動能在發生作用。
18世紀以前的農業經濟時代,耕種業、采掘業占主體;19世紀-20世紀,工業占主體;21世紀,計算能力、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動能占主體。在人類經歷的三次產業革命中,每次大的產業技術變革都會引發新一輪世界經濟格局大調整:第一次革命(農業革命),中國遙遙領先;第二次革命(工業革命),中國摸爬滾打、受盡了屈辱;第三次革命(信息革命),中國面臨的歷史性機遇不能錯過,因為它非常重要且值得關注。
2007年市值排名前十的企業主要是傳統產業,到2017年互聯網企業占了七位。數字經濟企業正在引領經濟發展,并帶來很多明顯的變化。
工業革命后,學經濟學時,要求考慮制度與就業問題。就業,在過去是很忐忑的事情,擔心數字經濟會不會引發"機器代替人類"的情況,有人說絕大多數人將往廢物和神人方向發展。事實上,目前是全球就業解決最好的時候,美國、中國都如此。自2013年開始,中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300萬以上,這是過去不可想象的。過去經濟新常態,經濟學研究的結論是"GDP增長1%可以解決100萬個就業",現在經濟增速下降,但就業卻在增長,因為數字經濟改變了整個就業形態,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進來,影響政策制定基礎。
數字經濟表現最活躍、最早的是電子商務領域。今年雙十一成交額是2135億,將來電子商務還會更普遍、引發更多模式的商業變革,無人銷售、無人餐館還不是最先進的,未來會有更先進的東西,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7年全球每天上網時長為5.9小時,中國為3.9小時,總時長中國位列第一。如果中國提高到5.9小時、網民達到14億,總時長會比美國高出很多。未來,衡量一個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也許不是GDP,而是上網總時長。20多年前,《數字化生存》書籍出版后,中美都做了數字化生存試驗,最終很多人堅持不下來;最近的試驗是半個月不上網,很多人還是堅持不下來。所以說,信息改變了美國、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全世界。
看待數字經濟,要站在發展大格局上來看。在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加速轉型期,中國信息社會指數約0.5,2020前可達到0.6。可以說,全球以及中國總體還處于信息社會第一階段。轉型期是各種力量和思潮交織的時候,信息化與工業化矛盾最為突出,要經歷陣痛,陣痛后就會好起來,大家要充滿信心。
目前,全球按市值排名前20的互聯網企業中,中國占了9家,其它全部為美國企業。也許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超過美國。
數字經濟是信息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也許再過幾年就不討論數字經濟了,因為所有的經濟都可以理解為數字經濟,都將受數字化影響。
數字是什么?數字就是0和1、計算機能識別的語言,將來所有的數字都可以轉化成0和1,通過計算機處理得到有意義的數字。一切將變得可以認知和計算,所有能變成0和1的、對人類起作用的技術就是信息技術,這個過程就是數字化或信息化;有人拿去賺錢就是數字經濟或數字產業。相關的幾個概念,如網絡經濟、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后工業經濟等大致都差不多,數字社會與信息社會概念也類似。
數字經濟應該從1946年說起:1946年第一臺有電子意義的計算機出現;1980年前后個人計算機出現;1993年互聯網開始商業化;2000年開始手機上網;2008年各類融合性新創業、新模式不斷出現;2013年物聯網引發工業互聯網、工業4.0興起;2020年是人工智能;2030年是什么還不知道,有可能是生命互聯網,所有生命聯系在一起,人可以與鳥、魚等一切有生命的物體對話。
2016年二十國集團提出了"數字經濟"定義。我認為數字經濟是數字化、數字驅動的經濟,是信息社會驅動的主要經濟形態,與工業經濟有很大區別,它是新的業態,也是新動能和新理念,數字經濟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但不是惡意泛化,要分清方式和方法。
實際上,在整個過程中只要用上數字化技術和工具,都可以成為數字經濟表現形式。從技術表現看,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從性質上來說,有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的新業態;從供給角度來說,可以做數字化產品、產品數字化、信息技術服務、流程數字化、服務數字化、營銷數字化等,這些都可以視為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強調一點,"互聯網+"不只是互聯網本身,而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包括云、物、移、大、智等。要將互聯網的所有功能運用到產業和流程要素中,使產業發生重大變化。"互聯網+"導致的結果是網絡重構一切、所有資源配置方式網絡化。
"萬物源于比特,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可以轉化為0和1",只有理解了這句話,關于大數據的其他一切都可以理解、一切都可以數字化,有了數據就可以決策行動、可以產生知識與智慧、形成新的發展理念。
真正的意義是,數字革命最終催生信息社會到來。從技術、產業往四周擴散,引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重大變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都變革的新社會即將到來。
推薦凱文凱利的《必然》,書中講到了影響社會發展的12種科技推動力,包括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服務化、個性化、平臺化、生態化與社會化等。特別感謝凱文凱利的一句話"今天才是第一天,真正變化才剛剛開始"。
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總量占GDP的比重超過30%,是在2016年。一旦數字經濟規模超過30%,就擋不住了,因為它已經渡過了起步期。
從結構來看,發展最快的是融合性數字經濟,即傳統行業數字化,其占比較大。現在各國的信息產業占全球GDP比重均在8%以下,中國是6.8%,當信息積極應用到各個領域時,產生的發酵作用就會不同,這時也是數字經濟真正發力的時候。
近幾年,數字企業、平臺企業快速成長,中國大的平臺擁有超過幾億用戶,發展迅速。
以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中國由共享經濟引發的交易額為4.9萬億元,共享經濟領域融資規模約為2160億元,直接就業700多萬,間接就業7000萬,用戶7個億,這些數字基本上是引領全球,獨角獸企業中國占50%以上。新模式、新業態非常多,不僅在共享經濟領域,制造業領域包括服務型制造、平臺運營、智能智能領域也不斷出現。
過去的新動能,到現在都遇到了瓶頸,可以用數據經濟加以改造,即數據能為經濟發展續航。
如果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過去所有的活都可以重新做一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共享經濟=重新定義一切"。比如互聯網醫院可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教育資源共享后,農村孩子可以享受同北京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學區房價值就不大了。大家還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將來有了大數據,未來高考還需要嗎?未來技術將為能源提供很多解決方案,我相信能源短缺問題將是一個偽命題,未來都是分布式能源,太陽能照到的地方都是發電廠。金融也一樣,將來銀行還需要嗎?通過一個平臺就可以融資,即使銀行還存在,可能存在方式也與現在不同。
不少人寫了很多文章,如安全問題、信息孤島、組織協調不夠等,所有問題可能都是對的,但總結成一個問題就是"本領恐慌"。如不缺乏本領,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毛澤東在陜北時,發現干部不適應,就提出"本領恐慌"。時代轉換時期都會有本領恐慌,很多人不適應信息社會,很多地方對新經濟的發展不懂、不敢、不愿,所有根源主要是本領恐慌,主要是因為不確定因素的存在。"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這才是最可怕的。如何解決本領恐慌?"(學習+實踐)*創新"是解決本領恐慌的重要道路。
未來四大著力點包括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四大創新構成新動能。這四點交替推動數字經濟大發展、在未來經濟中形成新優勢。
數字經濟是信息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是信息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中國數字經濟正從量變走向質變,政策創新將是發展數字經濟的突破口。不要老談打破新動能,要更多地釋放新動能,讓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更快、更健康,讓智慧城市更智慧。
來源:數邦客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