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京東金融風險管理部供應鏈金融創新產品研發 王虎
來源| 《貿易金融》雜志8月刊
要說當下最熱門的技術,莫過于連接世界的區塊鏈了。不到10年的時間內,從比特幣到以太坊、從數字加密貨幣到智能合約、從公有鏈到聯盟鏈,區塊鏈技術成為街頭巷尾討論的話題。事實上,區塊鏈已然超出了技術的范疇,被認為是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為傳統國際經濟秩序和產業互聯互信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2018年3月和 4 月,京東和京東金融研究院分別發布《京東區塊鏈實踐技術白皮書(2018)》和《區塊鏈金融應用白皮書》,將區塊鏈提升到集團戰略的高度,逐步部署到供應鏈、金融等核心業務。本文將結合京東的應用探索對區塊鏈技術及其在金融行業的潛在商業價值進行深入解析。
2008年,比特幣協議及其相關軟件Bitcoin-Qt的創造者中本聰發表了《比特幣白皮書》,詳細描述了如何創建一套“去中心化”的電子交易體系。這種體系不需要創建在交易雙方相互信任或者第三方權力機構認證的基礎之上,首次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交易主體間的可信機制,進而催生了萬億級規模的加密數字貨幣市場。在該電子交易體系的基礎上,有人將比特幣類比到黃金的挖掘過程,即:
(1)通過去中心的共識設定比特幣發行的總量有限(2100萬枚);
(2)每枚比特幣由被稱為“礦工”的計算機競爭挖礦獲得,需要消耗算力和能源;
(3)初期挖礦容易,隨著認可者和礦工越來越多、新發行量逐年降低,挖礦越來越難;
(4)市場的供給量和需求量決定比特幣的價格和礦工的收入,進而決定礦工的投入和比特幣網絡基礎設施的規模。
目前,每枚比特幣的價格已達8000美金左右,所有礦工的集合算力達到4 exahash/s,已經超過了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然而,基于挖礦算力的分配模式受到了多方批評。
首先,能源消耗方面,巨大的算力產生了巨大的能耗,增加了全球二氧化碳排量,甚至已經達到干擾社會電力供給的程度。
其次,根據最新統計數據,0.69%的比特幣賬戶持有比特幣數量占比特幣總數的87.2%,這些賬戶可以視為比特幣社區的“權利中心”,最大的問題在于他們能夠在不受任何監管的情況下操控比特幣價格。
隨著比特幣的快速發展和傳播,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入到比特幣背后的區塊鏈技術和經濟規律,有識之士希望據此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經濟規律來看,區塊鏈分配共識和市場博弈是促進其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每一個區塊鏈項目都希望構建擁有共識規范的社區,分配共識是指所有成員都遵從社區規范并依據提前約定好的規則獲取權利,市場博弈是指社區的可信度、應用范圍和前景越好,則持有者越多、投入越多、拋售者越少,相應權利單位的價值越大,反則價值越低。與傳統股票、期貨等市場相比,區塊鏈強調任何外來的干預都不能修改社區的規范,只有社區成員可以使用其手中的權利投票決定社區的未來。
當社區成員針對共識規范出現觀點沖突(例如完善或者修改)時,一種方式是少數服從多數,另一種方式是分家成為兩個社區。不過分家并非好的選擇,因為分家意味著單個社區規范的影響力降低,權利被認可的范圍變窄了,這將導致整體可信度的降低和權利單位的貶值。也就是說,打破共識對區塊鏈進行分裂(硬分叉)將降低所有成員的權利,這使得每位社區成員在處理沖突時權衡利弊,維護共識規范的統一。
基于上述經濟規律,區塊鏈能夠為社區成員帶來共識規范和權利,成員投入越多則權利越大,權利越大則對共識規范的話語權越大。這種方式能夠最大程度地激勵社區成員通過投入資金或者貢獻內容以提高社區的價值,因此能夠用于組織廣大群眾力量通過眾包的方式解決問題。
例如在金融領域,最核心的任務是風險控制,而風險控制是以信息和情報為基礎的。當前,情報的來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央行征信、政府監督信息公開、互聯網征信等標準化的信息;
(2)貸款方依據金融機構要求提交的資料;
(3)互聯網輿論。這三種方式都存在時效性的問題,金融機構常常是在企業倒閉或者法人跑路等事件之后才得到相關情報,導致損失。
利用區塊鏈的共識規范和激勵,“眾包風控”可以引入群眾的監督和新的情報來源,降低金融風險,從而為風險控制帶來新途徑。
從技術方面看,區塊鏈是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塊鏈式數據結構被用于驗證與存儲數據,分布式節點之間的共識算法被用于生成和更新數據,密碼學機制被用于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被用于操作數據。簡單來講,在區塊鏈系統中,每過一段時間,各參與主體產生的交易數據會被打包成一個區塊。數據區塊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排列,形成數據區塊的鏈條,各參與主體擁有同樣的數據鏈條,只能添加新的信息,無法刪除或修改舊的信息,從而實現多主體間的信息共享和一致決策,確保各主體身份和主體間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公開透明。
基于上述技術特點,區塊鏈能夠用于解決若干金融領域存在已久的問題。金融的核心是信用的建立和傳遞,由于信用評估代價高昂、中介機構結算效率低下、監管方式有限等原因,傳統的金融服務手段難以有效解決行業中長期存在的諸多痛點。
例如在資產證券化(以下簡稱 “ABS”)行業,在我國監管部門推出備案制后,ABS發行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ABS行業的發展規模和體量還有較大發展空間。2017 年我國ABS市場存量為1.8 萬億,占信用債比例為9.82%,而在美國這一比例為31%,因此ABS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今年6月,“京東金融-華泰資管19號京東白條應收賬款債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 成功設立并將于深交所掛牌轉讓。該項目以京東白條應收賬款債權為基礎資產,由華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計劃管理人,興業銀行擔任托管機構,京東金融擔任資產服務機構。在該場景中,區塊鏈技術改善了資產證券化的現金流管理,提高金融資產的出售結算效率,增強證券交易的透明度,降低增信環節的轉移成本,同時有利于監管機構實現穿透式監管。
從區塊鏈在消費ABS 領域的應用實踐來看,以資產證券化業務流程為切入點,解決了資產證券化服務商模式的數據痛點,從而使資金方能穿透地了解底部資產,中介機構也能夠實時掌握資產違約風險。對于監管方而言,更能有效把控金融杠桿、提前防范系統性風險。這一創新嘗試將為整個金融交易市場提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保證資產數據真實透明的寶貴經驗,也為未來進一步拓展區塊鏈應用場景提供了無限可能。
又例如在供應鏈金融場景下,傳統供應鏈金融的核心痛點在于企業償付能力難以評估,交易本身真實性難以驗證,信息相互割裂、無法共享,履約風險無法有效控制等。區塊鏈技術通過共識算法解決信任問題,通過智能合約防范履約風險,從而使信任可沿供應鏈條有效傳導,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履約效率。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的“債轉平臺” 能夠盤活應收賬款,降低融資成本,有效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的痛點。今年京東金融供應鏈金融參與發起的醫療區塊鏈金融聯盟旨在構建基于區塊鏈聯盟鏈的醫療供應鏈金融商業生態,希望借助區塊鏈重塑供應鏈金融征信體系。
綜上所述,區塊鏈的本質在于利用共識機制以實現分布式節點之間數據的同步存儲和驗證,通過技術手段增加網絡節點之間的一致性、提高作惡成本。這種方式提升了網絡玩家之間的信任,從而為聯盟協作和去中心的社區活動提供新的生產關系,我們認為,區塊鏈最終必將改善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