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1日,國內29家主要上市鋼企均已公布2018年半年度報告,大多數上市鋼企效益飄紅。不過,上半年上市鋼企噸鋼凈利潤最高為約600元,最低為負200多元,噸鋼平均凈利潤僅為300多元,遠非個別媒體所說的噸鋼盈利達到1000元,甚至是1300元以上,鋼鐵行業利潤仍屬合理回歸。盡管如此,企業效益和運行質量的改善,仍為我國鋼鐵行業化解供需矛盾、改善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么,行業進入難得的平穩運行期,接下來應該做點啥?
首先,行業進入平穩運行期,也是去產能的決勝期。
平穩運行的首要支撐條件是供需基本平衡,這個平衡得益于鋼鐵行業兩年多來的去產能。因此,要想保持當前的良好態勢,我們仍然要抓住去產能的“牛鼻子”不放松。價格上漲、效益好轉,給鞏固去產能成果、進一步去產能增加了難度。一方面,從5月22日~6月15日開展的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防范“地條鋼”死灰復燃專項抽查結果來看,鋼鐵行業違法違規建設產能的行為時有發生,新增產能的沖動猶存;另一方面,“僵尸企業”退出的難度也在加大,債務等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隨著市場好轉,鋼企效益也在逐漸改善。在這個時候,尤其要抵御短期利益誘惑,避免因貪圖一時之利貽誤轉型發展時機。全行業要充分認識到化解過剩產能并非一時權宜之計,而是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要從優化布局著手,立足高質量發展布局謀篇,徹底摒棄傳統的粗放發展理念,徹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徹底出清“地條鋼”等落后違法違規產能,徹底解決“僵尸企業”退出或轉型發展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為優質產能依據市場需求調控產量、維持供需基本平衡創造條件。
其次,行業進入平穩運行期,也是進一步推進去杠桿的機遇期。
一方面,4月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在召開第一次會議時首次提出“結構性去杠桿”,對去杠桿工作進行了細化,分部門、分債務類型提出不同要求,推進地方政府和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盡快去杠桿;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發布,重新梳理了我國金融市場資產管理業務,進一步明確了監管標準和要求,為去杠桿創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另一方面,鋼企抓住市場向好的有利時機,盤活現有資產,處置不良資產,資產質量明顯改善。上半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員企業中有75家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占統計企業的75%。其中,華菱集團1月~5月份利用內生現金流償還銀行債務41.86億元;三鋼堅持生產經營和資本運作“雙輪”驅動,資產負債率從2015年的70.80%下降到2018年7月份的43.29%。
接下來,鋼鐵行業要繼續以市場化理念積極推進去杠桿;鋼企要進一步強化資金管理,加強與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溝通與協調,同時利用好資本、債券市場,積極引入社會投資者,以減少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
最后,行業進入平穩運行期,也是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力期。
當前,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問題已基本解決,脫離了“寒冬期”時既沒精力又沒實力謀發展的窘境,進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我們要著力構建科學嚴密的質量管理和監督體系,全面增強決策者、管理者、經營者以及生產者的質量意識,積極推進質量攻關和標準研制工作,以智能化、綠色化、精細化、高端化為主攻方向,促進鋼鐵產品質量升級;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和競爭機制,發力高端領域,加強關鍵技術、裝備的創新突破,加大智能制造領域投入,著力打造一支有頭腦、有思想、敢創新、敢擔當的人才隊伍,進一步探索并形成可在全行業內推廣和復制的創新發展模式;要深刻認識環保整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加大環保投入,積極開展環保提標改造工作,加快推廣應用成熟先進的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大力推動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控體系建設,促進相關資源能源回收利用產業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安全生產理念,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體系,不斷更新完善安全操作規范,強化安全教育培訓,加強設備設施檢修維護,牢牢守住安全這條生命線;要積極促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企業自律,依法依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努力打造公平誠信的競爭環境和信用環境,塑造中國鋼鐵工業新形象;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合理地進行國際化布局,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進程中展現大國鋼鐵的使命、擔當。
在鋼鐵行業經受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等重重考驗,邁向既大又強的進程中,一條從去產能到平穩運行,再到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逐漸清晰。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鋼鐵行業定能堅守信念、保持定力、穩住陣腳、迎難而上,真正實現鋼鐵強國的夢想。
(來源:冶金)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