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首次被列為任務之首。作為全國第二大鋼鐵生產基地,江蘇鋼鐵行業以占全國11.86%的產量比重,正經歷從“規模驅動”向“價值驅動”的戰略轉型。數據顯示,2024年江蘇鋼鐵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58萬億元,其中高端特鋼占比首次突破35%,這一結構性轉變與“供需雙側協同改革”形成深度共振。
一、需求側改革: 從“量”到“質”的躍遷
當前江蘇鋼鐵消費結構正發生歷史性轉折。建筑業用鋼需求同比下降8.2%,而裝備制造用鋼同比增長12.7%,沙鋼集團研發的Q890D超高強水電鋼成功應用于白鶴灘水電站壓力鋼管,強度較傳統材料大幅提升;梅鋼0.15mm鍍錫板打破進口依賴,助力無錫食品機械行業鍍錫板進口量下降63%,企業采購成本降低20%以上。這種轉型背后是“功能化材料”替代“結構性材料”的底層邏輯——通過解決下游產業痛點創造新需求。
二、供給側攻堅:打破“囚徒困境”
面對全國粗鋼產量“十三連降”的大勢,江蘇鋼鐵行業通過“產能重構+綠色突圍”破解困境。沙鋼集團牽頭推進分布式光伏配儲技術應用,構建“光伏+儲能+鋼鐵”能源網絡,探索解決低溫環境儲能容量衰減等行業共性難題。同時,鑌鑫鋼鐵通過節能改造使噸鋼能耗降幅達16.8%,在績效評級中實現B級向A級的跨越。這種“政策引導+企業自主”的雙輪驅動模式,推動行業集中度(CR10)從42%提升至55%。
三、產業鏈延伸: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
江蘇鋼企正從材料供應商轉向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沙鋼GS超高強海工鋼通過提供腐蝕防護整體解決方案,使單噸產品附加值提升400元;梅鋼依托JIT+C2M平臺實現用戶直連智造,客戶定制化比例提升至68%。這種“制造+服務”模式的價值倍增效應顯著:常州東方特鋼為光伏支架企業設計的輕量化鋼材,帶動下游安裝成本降低0.1元/瓦;永鋼集團構建建筑垃圾-鋼渣微粉-裝配式建材的全產業鏈,2024年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9.3%。當鋼鐵產品應用于深海鉆探平臺、新能源汽車等場景時,其價值已從噸鋼利潤轉向技術溢價。
四、政策協同:避免“二元對立”陷阱 在“沿江沿海戰略”指引下,江蘇形成三大協同機制: 市場協同:蘇州自貿片區開展的鋼材期貨保稅交割業務,年交易規模突破800億元; 創新協同:聯合上海鋼研院、東南大學建立“長三角特殊鋼研發中心”,攻克航空發動機用GH4169合金棒材技術; 生態協同:南通-鹽城沿海鋼鐵基地配套建設碳捕集裝置,年封存CO?能力達200萬噸。 短期抓手上,江蘇鋼企抓住“兩重”建設機遇,如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海風電等項目;長期動能上,配合沙鋼消費升級開發輕量化汽車鋼、梅鋼節能家電板,形成“高端供給創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環。 五、未來圖景:減量發展中的韌性鍛造
2025年江蘇鋼鐵行業仍有“渡劫”之虞一一建筑業用鋼、制造業用鋼、出口用鋼都將面臨減量。行業的終極目標,是通過“減量提效”實現“鋼鐵價值倍增”。這或許正是對鋼鐵行業最深刻的啟示:必須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動態平衡。既要聚焦需求側,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更要抓住供給側,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進有退、有保有壓,增強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平衡性。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