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寶鋼股份持續深化改革,加速變革,全面對標找差,打造極致效率,充分發揮一公司多基地協同優勢,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國內碳鋼板材領導地位進一步強化。寶鋼股份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產品經營、技術創新、綠色低碳、智慧制造、效率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方面。創新深化產品經營。公司圍繞“1+1+N”產品族群,堅持差異化、同質化產品結合發展,推動取向硅鋼、汽車板等產品的商業模式創新,面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等級無取向硅鋼專業生產線全線投產,“1+1+N”高盈利產品增量超 250 萬噸,冷軋汽車板和取向硅鋼保持高市占率,公司冷軋汽車板繼硅鋼之后獲評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公司面向量大面廣的 6 大行業,組建 26 個解決方案團隊,為用戶提供全流程整體解決方案,引導用戶需求升級。積極踐行技術引領。公司 R&D 投入率 5.68%,發明專利申請超 1300 件,新試獨有產品比例 37%。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180-260℃超高溫深海油氣開采用特殊扣油管實現國產化;熱鍍高鋁鋅機組高性能軸套軸瓦實現穩定應用。“三性技術”穩步推進,建成氫冶金中試平臺和豎爐計算模型,實現冷連軋模式高硅高牌號無取向硅鋼的大批量穩定生產。全年累計完成“耐熱刻痕取向硅鋼B18HS070”等 10 項產品全球首發和“高精度吉帕級普冷復相鋼簡約流程高效穩定制造技術”等32 項標志性技術認定。有序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公司四基地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公示,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率、固廢返生產利用率分別達 99.92%、30.93%,處于行業領先水平。碳減排、碳中和方面,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實現減碳 21%階段性目標,百萬噸級氫基豎爐成功點火并產出直接還原鐵,基于高爐轉爐工藝的高端薄板減碳產品以及基于全廢鋼電爐工藝的高端長材減碳產品分別實現首單供貨,產品碳足跡計算系統通過第三方認證。公司獲得 《中國上市公司雙碳領導力排行榜》 最高等級評價“卓越”且排名榜單第一,并獲評“碳中和標桿企業”。持續深化智慧制造。公司智慧安保管理信息系統、智慧經營決策支撐系統(二期)等主體項目建成投用。“工業大腦”課題完成開發并上線投運。高效智能工廠新增“一線一崗”產線和“一線一室”產線近 50 條。全年新增投運 200 多臺工業機器人。寶山基地煉鐵廠一、四期焦爐成功實現四大車無人化運行,煉鋼廠鐵水全區域遠程集控系統成功上線。東山基地煉鋼廠四座轉爐全自動、全模型生產系統建成投運,實現全流程、全自動、全模型工藝貫通。寶山基地《5G 賦能寶鋼全連接工廠協同智造》項目獲第六屆“綻放杯”5G 應用征集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聚力打造極致效率。公司大力推進鐵鋼軋界面效率提升,TPC 周轉率、鐵水溫降、熱送熱裝率再次突破歷史最好水平。持續提高機組成材率,廢次降發生率和現貨發生率持續降低。實現成本削減超 50 億元。深挖存量資產利用效率,完成 36 條待處置產線的盤活處置;員工人均鋼產量再上新臺階。公司以“創享改變生活”為品牌口號,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品牌內涵,加強品牌推廣的渠道創新和組合傳播。公司以寶鋼汽車板 SMARTeX 和硅鋼 BeCOREs 兩個領軍品牌為“抓手”,代表綠色鋼鐵發展方向的明星產品品牌、面向重點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品牌兩翼驅動,產品品牌族群不斷壯大與發展,已擁有覆蓋汽車板、硅鋼、冷板、熱軋、厚板、鋼管、條鋼等全部碳鋼品種大類的產品品牌系列,引領用戶選材升級。公司鋼材產品種類、規格齊全,產品具有一定的差異化優勢,品牌有較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造船和海洋工程用鋼、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重軌等產品行業領先,鐵路用鋼、集裝箱用鋼和造船板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熱軋酸洗鋼帶、冷軋熱鍍鋁鋅板、橋梁用結構鋼等數十項產品被評定為“金杯獎”,鋼簾線盤條等 7 類產品被評為“遼寧省名牌”。造船用鋼、橋梁用鋼、核電用鋼、管線用鋼、鐵路用鋼、家電用鋼等作為公司優勢產品,具有較高的市場占用率,深受下游客戶認可與好評。鐵路車輛用鋼、導電用鋼、核電用鋼市場占有率均位居國內行業第一;鋼軌、管線鋼市場占有率國內行業第二。鞍鋼股份榮獲比亞迪“杰出戰略合作伙伴”獎、東風日產“優秀供應商”獎、一汽解放“核心供應商”“榮耀伙伴”“協同發展”三項大獎、江淮汽車“質量引領”獎、長安汽車“戰略生態獎”、廣汽乘用車“優秀供應商”、廣汽埃安“優秀合作獎”、中集集裝箱優秀供應商、海信集團戰略合作伙伴獎、海爾智家卓越合作伙伴獎等多個客戶獎項。獲得中鋼協家電材料創新應用獎等。鞍山區域鐵礦資源儲量豐富,鞍鋼集團下屬礦業公司掌握鐵礦資源量 88 億噸;擁有 2.8 億噸/年采剝生產能力、6500 萬噸/年選礦、2200 萬噸鐵精礦生產能力,居國內首位,世界前列。另外,鞍鋼集團擁有年產 800 萬噸的卡拉拉鐵礦基地,并具有較強的鐵礦國際貿易能力。擁有引領行業發展的潔凈鋼冶煉、中厚板軋制、冷軋涂鍍、基于大數據的流程管控、節能環保等先進工藝技術,掌控了一批核心、引領、基礎、前沿等關鍵技術,以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和專有技術數量為標志的知識產權工作在冶金行業位于第一梯隊,專利創新指數在中國鋼鐵企業中綜合排名位列第三,綜合研發實力位居鋼鐵行業領先地位,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產品綜合研發實力位居鋼鐵行業領先地位。船板和鐵路鋼軌新品種及鋼軌生產技術的研發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深海高壓油氣輸送用高強厚壁管線鋼系列產品技術工藝水平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擁有我國首個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2023 年,液化二氧化碳運輸船液貨艙用 P690QL2 鋼等 3 個產品實現了全球首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核電大鍛件用高純凈、均質化連鑄坯開發及安全殼用構筑特厚板研制》課題通過國家驗收;工信部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Al-Si 涂層熱成型鋼項目”通過國家驗收;負責承擔未來產業 3 個領域中的 6 個重點技術;《第三代超大輸量管線用鋼板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應用》獲冶金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23 年,公司獲得國家受理專利 742 件,其中發明專利 544 件,占比 73.3%,同比增長 4.7%;獲得 PCT 國際發明專利申請 7 件,同比增長 40%;獲得國家授權專利520 件,其中發明專利 301 件,占比 57.9%,同比增長 8.6%;累計擁有有效專利 3,811件,其中發明專利 2,515 件,占比 66.0%,同比增長 4.0%;獲得 PCT 國際發明專利授權 5 件,巴黎公約國際發明專利授權 2 件。認定備案專有技術 95 件,申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25 項。開展《綠氫制備技術》等專利導航項目 6 項,在《新能源電池殼用汽車鋼》等 9 個技術領域形成包括 55 件發明專利在內的專利群布局。公司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復核,10 件產品專利在“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認定試點平臺”上登記備案。低成本高爐煉鐵技術、煉焦用煤快速選擇技術、轉爐超純凈鋼生產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熱軋 1780、2150 和 1580 線生產線、冷軋生產線、線材 2#線和萬能線、寬厚板生產線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自主集成的冷軋寬帶鋼生產工藝技術、自主研發與應用的冷軋機板形控制系統核心技術、寬厚板生產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1580 熱軋生產線采用多項國際領先的尖端熱軋技術,同時配置定寬壓力機、熱卷箱和7 架連軋機組;5500 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寬厚板軋機之一。鲅魚圈基地裝備、工藝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實現設備大型化、流程連續化、參數模型化、操作自動化、管理信息化、信息數字化。歷經幾代人精神的積淀、概括、提煉和升華,形成了“創新、求實、拼爭、奉獻”的企業核心價值觀,誕生了被譽為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根本大法的“鞍鋼憲法”,涌現出孟泰、雷鋒、王崇倫以及新時期的郭明義、李超等先進模范人物,獨特的“英模文化”對于凝心聚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技術創新成為第一競爭力。公司及下屬京唐公司、智新電磁、冷軋公司均為高新技術企業,報告期內研發投入50.2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4.41%。依托“一院多中心”研發體系,做深技術攻關項目,做優專家工作站,做實對外合作平臺。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孵化創效不斷加速。報告期內,取得的重大進展包括:專利授權:獲得專利授權685項,其中發明專利229項,智新電磁“一種確定冷軋機傳動力矩的方法及裝置”“一種無取向電工鋼及其制備方法、應用”2項專利獲得第24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一種底層優良的低溫高磁感取向硅鋼制造方法”獲得第一屆河北省專利獎優秀獎。標準制定:參與制定并發布國際、國家、行業、團體各級標準21項,其中牽頭制定6項。科技獲獎:獲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21項,省級管理創新獎8項。其中“增強成形性雙相鋼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等6項獲冶金科技獎一等獎,“新型高性能耐候橋梁鋼及應用關鍵技術”獲河北省科技獎一等獎,“鋼鐵企業打造全球競爭力的高端電工鋼產品開發與運營管理”獲全國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公司堅持電工鋼持續引領、汽車板做精做強、鍍錫(鉻)板高端突破的發展戰略,不斷提高戰略及重點產品占比,促進產品質量和效益雙提升。報告期內,三大戰略產品(電工鋼、汽車板、鍍錫(鉻)板)產量同比增長約 12%,重點產品產量同比增長約 17%。電工鋼產量 169.5 萬噸,同比增長約 14%,高端產品占比穩步提升。電工鋼品類中,高端產品占比65%,同比提高 2 個百分點。高磁感取向電工鋼產量 30.0 萬噸,同比提高約 46%,0.20mm 及以下超薄規格高磁感取向電工鋼繼續保持國內銷量第一。無取向電工鋼產品結構持續優化,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產品產量 80.8 萬噸,同比增長約 11%,其中新能源汽車用高牌號無取向電工鋼產品產量同比增長約 29%,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前 10 車企穩定供應 9 家,國內銷量前 10 車企全部實現穩定供貨。汽車板產量 402.5 萬噸,同比增長約 12%,產品結構和用戶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鍍鋅、高強、外板產量同比分別增長約 21%、15%、24%,超高強、鍍鋁硅產品同比分別增長約 6%和 39%,UF 鋼供貨量同比翻番。用戶結構進一步升級,核心主機廠數量、供貨量均穩中有升,日系用戶供貨量同比增長約 38%,新能源汽車客戶供貨量同比增長約 51%。鍍錫(鉻)板產量65.6萬噸,同比增長約6%。完成二次冷軋產品 DR-10 工業試制,實現 DR 材產品牌號全覆蓋,0.13mm 食品罐產品批量穩定生產,制造能力進一步提升。功能飲料、易開蓋用產品產量均創歷史新高,高端品種比例穩步增長;加大海外市場開發力度,高抗硫食品罐產品供貨拉美市場。重點產品特色化、差異化推進取得新進展,服務國家重點工程。船用LNG燃料罐用9Ni鋼實現10爐連澆生產,交貨量同比翻三番;高鋼級輸氫管線鋼批量生產,產品在國內首條摻氫管線實現萬噸級示范應用;與下游管廠聯合成功開發18m超長管管線鋼,填補國內超長管線空白;光伏支架用耐候鋼實現490-800MPa級別全覆蓋;風電鋼實現420MPa級別產品批量供貨,供貨量同比增6倍;搪瓷鋼(SRT550)成功應用于多米尼加2.85萬方超大型罐體項目。作為世界首家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鋼鐵企業,公司深入推進超低排放治理,保持河北省環保績效評價“A級”。公司堅持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路線,圍繞國家低碳戰略和客戶降碳需求,積極推進極致能效與減碳技術實踐。公司參與《鋼鐵企業重點工序能效標桿對標指南TCISA 293-2022》《能效標桿示范驗收標準和驗收辦法》的制定,為行業極致能效工程推進貢獻力量。公司獲評“鋼鐵綠色發展標桿企業”“2023年度鋼鐵極致能效工程能效標桿三年行動組織推進先進集體”“2023年度省級節水型企業”,京唐公司獲評河北省首批“碳管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單位”。公司及下屬子公司熱連軋鋼板及鋼帶、冷軋鋼板及鋼帶、熱鍍鋅鋁鎂合金鍍層鋼板及鋼帶產品EPD在鋼鐵行業EPD平臺成功發布。取向電工鋼、管線鋼、新能源汽車用無取向電工鋼、汽車用熱軋高強度鋼板及鋼帶、汽車用冷軋高強度鋼板及鋼帶5類產品入選工信部“綠色設計產品名單”。公司建有跨地域、多基地、一貫制的產銷一體化協同管理平臺,生產設備數字化率超過90%,“一鍵式控制”工序達到51個,應用203臺套“工業機器人”和26個“RPA流程機器人”,建有無人化智能庫區15個。報告期內,公司重點圍繞“鐵前一體化”、“冷軋燈塔工廠建設”、“京唐智慧物流管控平臺”推進數字化轉型及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完成“鐵前一體化”管理系統項目建設,實現球團、燒結及高爐工序的數據監控、采集、分析,為降低鐵成本、提升鐵前一體化協同管控提供重要支撐;鐵水溫降管控系統正式上線,實現魚雷罐可視化跟蹤、按需出鐵、魚雷罐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助力提高鐵水物流效率,魚雷罐周轉次數較上年提高1次/日;“冷軋燈塔工廠”二期25個用例上線,實現智造場景深化應用;“京唐智慧物流管控平臺”實現運輸計劃編制、車輛調度、路線規劃等自動化與智能化,物流效率整體提升15%。公司是控股股東首鋼集團在中國境內的鋼鐵及上游鐵礦資源產業發展、整合的唯一平臺,生產用鐵礦石、焦炭、煤炭資源的供應具有安全保障。鐵礦石方面,首鋼集團擁有鐵精粉年產能400萬噸的水廠鐵礦、杏山鐵礦,同時控股鐵精粉年產能2000萬噸的秘魯鐵礦,正在建設的馬城鐵礦鐵精粉年產能700萬噸,具有儲量高、成本低,運輸環保高效的特點,投產后公司鐵礦資源保障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焦炭方面,遷鋼公司焦炭主要由首鋼股份與開灤股份合資的遷安中化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供應,京唐公司焦炭由京唐公司與山西焦煤合資的唐山首鋼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責任公司供應,焦炭資源供應保障有力。煤炭方面,公司與國有大型煤炭集團簽有長期協議,首鋼集團參股的首鋼福山資源集團有限公司也向公司提供部分優質煉焦煤資源,煤炭供應保障有力。公司以客戶為中心,深化“技術+服務”的營銷策略,打造首鋼服務,提升品牌價值。不斷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效率,加強新能源汽車服務團隊建設,滿足客戶對于質量、交付、研發、服務等不斷提升的要求,技術營銷持續加強。逐年提高EVI服務能力,報告期內EVI供貨量同比增長17%。建立產品優勢分析模型,通過強化產品研發、提升制造能力,推動重點產品保持競爭優勢,戰略產品擴大領先優勢。形成以營銷中心為核心,5家區域性鋼貿子公司和11家加工中心組合的集中統一、快速響應、運行高效的營銷管理網絡,有效保障了對下游客戶的穩定供貨,成立15支大客戶服務團隊,鞏固提升產業鏈龍頭企業與優質中小客戶相結合的渠道結構。培育產業鏈合作的比較優勢,與行業重點客戶開展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合作,進一步增強合作深度、提升合作粘度,穩固市場份額。報告期內,公司成功舉辦汽車板、電工鋼等5類產品技術論壇,分別在日產、本田等5家主機廠開展“首鋼日”活動,獲華晨寶馬“最優服務商獎”、比亞迪“最佳合作伙伴獎”等21項獎項,收到國家管網、一汽大眾等用戶高效服務感謝信23封,首鋼“制造+服務”認可度持續提升。深入推進人才強企戰略,構建多層次全員培訓體系,健全人才晉升考評機制,暢通人才職業發展路徑。建立高潛人才“遠航”全生命周期職業發展體系,扎實推進“四橫三縱”全員培訓體系,舉辦深藍特訓營、未來工匠青訓營等培訓項目,強化人才賦能,為干部提素和人才成長搭建平臺;制定《首鋼股份2023年三支人才隊伍激勵機制實施方案》,強化業績導向、實干導向,加強高層級職務人員培養與發展,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占比穩步提升。報告期內,公司1崗位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1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1人榮獲“首都勞動獎狀”,1人獲評“北京大工匠”,2人獲評“全國鋼鐵行業技術能手”,2人獲評“全國機冶建材行業工匠”,1人獲評“首都最美巾幗奮斗者”,1人當選“首都市民學習之星”。公司經過不斷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主業裝備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和大型化,整體工藝裝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釩鈦冶煉和釩產品生產技術方面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公司具備國內品種規格最全的棒材、冷熱軋板材及深加工能力,產品結構豐富,應用廣泛,享譽國內外。以客戶結構高端化倒逼產品結構持續優化,推進“鋼鐵向材料、制造向服務”轉型升級,給鋼鐵賦予更多材料內涵,打造鐵基及釩鈦材料原創技術策源地和應用創新高地。公司建立了科技創新體系和工作機制,高端品種研發成效顯著。公司通過技術升級,創新要素整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緊盯國家戰略發展和新興市場需求,加快先進鋼鐵材料研發,提升盈利能力;瞄準產線難點,以技術攻關、流程再造為方向,降本提質增效;定向研發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應用領域更廣泛的定制專屬新材料,建設高附加值系列釩鈦新材料體系,進一步發展耐高溫合金材料和不可替代型復合材料。公司依托自動煉鋼成本系統創新開發的“廢鋼末端化管理技術”,進一步提升了鋼水冶煉過程中的廢鋼利用率;成功研發的微碳鋼“轉爐-LF 精煉爐-連鑄”簡流程生產新工藝,解決了澆筑過程水口堵塞等問題;唐鋼新區打造的“高爐-轉爐-連鑄-熱軋流程優化與一體化調度系統”智能制造體系在行業內獲得充分認可,邯鋼新區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化等先進技術榮獲工信部“2023 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公司始終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在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我國鋼鐵行業率先實踐綠色轉型的樣板。公司積極響應集團低碳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在助力“雙碳”戰略、環境管理、清潔生產、綠色運營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動企業環保升級和綠色轉型,建設清潔、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綠色鋼鐵企業。唐鋼新區 2023 年獲評河北省首批碳管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單位;中厚板公司 2023 年被評為環境績效 A 級企業,唐鋼新區和邯寶公司成功通過 2023 年 A 級復核;唐鋼新區和中厚板公司 2023 年榮獲河北省“無廢企業(工廠)”稱號。公司地處華北地區,環京津、臨渤海,經濟發達,交通便捷,“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以及雄安新區未來的建設和發展,都將會為公司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