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明確了中國經濟循環的戰略方向,引領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時近秋分,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即將收官。
承上啟下,第三季度是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關鍵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前主要經濟指標延續恢復向好態勢,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比上月加快0.8個百分點,消費穩步擴大,服務業較快恢復,新動能繼續成長……推動經濟回升的宏觀政策持續顯效,中國經濟大循環動力不斷釋放。
在經濟彰顯積極信號的同時,也要看到面臨的風險挑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國際經濟循環格局深度調整,國內經濟仍面臨不少困難。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怎樣持續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明確了中國經濟循環的戰略方向,引領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大國經濟,需要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
暢通經濟大循環,立足國內大市場,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塑造新競爭優勢,在經濟血脈的循環暢通中,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堅定向前。
8月4日,東方航空接收的兩架國產C919大型客機首次開啟“雙機商業運營”,同日共同執行“上海虹橋—成都天府”航線。
截至目前,C919已累計獲得30多家客戶、1061架訂單,商業運營穩步向規模化邁進。
超大規模市場——這為國產大飛機產業化、規模化、系列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據中國商飛公司預測,2021年至2040年,中國航空市場預計將接收9084架新機,成為全球最大單一航空市場。
不斷提升的研發制造能力——國產商用飛機型號的研制、運營,將帶動中國航空制造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拉動產業鏈整體升級。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在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中國經濟正不斷展現新格局,開拓新空間。
這是事關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安排,也是夯實經濟發展根基的關鍵一招——
3年前的春天,2020年3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浙江寧波舟山港,實地考察復工復產。
疫情沖擊下,國外原材料進不來、國內貨物出不去,使得這個外向型經濟占重要地位的經濟大省受到影響。
“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回京后十幾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高瞻遠矚,領航定向。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把國內大循環搞好,這是治本之策。‘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們敞開大門,誰來與我們合作都歡迎。經濟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贏才是最好的。”
把國內大循環搞好,是遵循規律、適應新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經濟活動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個動態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對社會再生產的四大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進行系統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形象比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就像人們講的要調理好統攝全身陰陽氣血的任督二脈。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
2006年,67%;2022年,35%。
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折射大國經濟發展模式深刻轉變。
從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應對外部沖擊,我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已發生深刻轉變。近年來,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今年上半年,內需貢獻率這一指標依然超過100%。
這是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經濟運行的深刻轉變。
主要發達國家都擁有強大內需市場。2020年,美國和日本對外貿易依存度分別為18.3%和25.2%,明顯低于世界42.1%的平均水平;兩國最終消費率分別達82.1%和74.7%。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發展的客觀條件也已改變:中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經濟總量持續攀升,如今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
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內需為主導,就可以有效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內部可循環,就可以做到供給體系有效暢通、韌性強大。
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看,總需求不足已成為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矛盾凸顯。今年以來,盡管經濟總體回暖,但進入二季度,投資、消費、出口、工業等指標出現波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面臨新的困難挑戰。
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
8月份以來,在一系列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政策舉措作用下,我國工業和服務業生產加快,國內需求繼續擴大,積極因素累積增多,國民經濟恢復向好。但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面臨的國際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和周期性因素疊加,持續恢復基礎仍需鞏固。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增速換擋,傳統發展模式動力不足的問題在疫情后更加凸顯。”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王昌林說,通過資源要素投入、簡單擴張需求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難以為繼,必須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為經濟平穩增長提供持久支撐。
把國內大循環搞好,是未雨綢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主動作為——
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廣袤田疇上,一幅五彩秋收圖徐徐鋪展。在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各地各部門正全力以赴,確保實現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目標。
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說,夏糧實現豐收,早稻也實現增產,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良好基礎。目前秋糧生產總體穩定,有利于全年糧食穩產增產。
端穩中國飯碗、確保糧食安全,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部分國家內顧傾向上升,世紀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相互交織,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紊亂、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能源供應緊張等風險頻發;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迅猛推進,全球創新版圖加速重構,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遠變化。
這是去年我國進口額最大的商品:集成電路進口額約2.77萬億元,占全部進口總值的15.3%;原油進口額約2.44萬億元,占比約13.5%。
2010年至2021年,我國進口零部件占中間品比重從26.2%下降至18.4%,折射我國自主創新水平穩步提升。但關鍵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問題依然凸顯,原油、鐵礦石、天然氣、大豆等初級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于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僅僅是簡單的數量對比關系,更主要的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社會生產過程具有較強的韌性和控制力,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昌林說。
把國內大循環搞好,是高瞻遠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現代化理論認為,作為后發國家,要實現趕超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利用自身比較優勢,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經濟現代化路徑和戰略。
廣西欽州港碼頭,一趟趟滿載跨境貨物的鐵海聯運班列從欽州港東站駛入內陸市場。今年前8個月,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累計運輸貨物56.2萬標箱,同比增長12.8%;目前運輸范圍覆蓋我國中西部18個省(區、市),貨物流向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個港口。
以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為聯通,關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彼此呼應,新疆、云南、廣西、四川、重慶等省份相互聯動,長江黃金水道橫向協同,昔日內陸成為開放前沿。今年上半年,我國中西部地區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8%,高出全國整體增速0.7個百分點。
現實需求和潛力大、生產和供給能力強、要素稟賦總量優勢明顯、政治經濟融合度高、創新要素加快匯聚……超大規模經濟體具有的顯著特征,是實現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最具獨特性的比較優勢和動力源泉。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說,持續增強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把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不斷夯實中國經濟發展根基。
3年多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全國上下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意義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思路越來越清晰,構建新發展格局蹄疾步穩,經濟大循環扎實推進。
科技支撐不斷強化——中國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中國空間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
供需兩端穩步提升——中國以44萬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連續14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不斷增強。
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加暢通——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同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之比由2012年的18%降至2022年的14.7%。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總額位居世界第一。
立足國內、擴大內需、暢通循環,成為中國經濟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攻堅克難、闊步向前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
7月19日,一份重磅文件對外發布——
聚焦占我國經營主體總量超90%的民營企業,《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為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增強中國經濟內生動力提供支撐。
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工作機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8條舉措出臺;延續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免政策……隨著一系列舉措密集出臺,各類經營主體發展預期趨穩,8月份中小企業發展指數連續3個月回升。
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暢通國內大循環,是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時之選,也是在全球秩序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實現資源要素更加高效優質配置的選擇,其核心動力來源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說。
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強,以有效供給穿透國內大循環堵點——
在我國發展現階段,暢通經濟循環最主要的任務是供給側有效暢通。有效供給能力強可以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進而促進產生有效需求,實現經濟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新質生產力”,9月6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到這一概念。總書記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出現變化,特別是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出現變化,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全面上升。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進行戰略性、全局性謀劃,提出一系列奠基之舉、長遠之策: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聯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實現有效貫通;堅持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
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基礎研究納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
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外媒評價說,在左右中長期技術研發實力的基礎研究領域,中國實力正在切實提高。
“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將更加依靠‘從零到一’的基礎性、顛覆性創新和產業升級,這將加速產業結構升級與創新成果轉化,助力供給側有效暢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說。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增強國內大循環需求牽引力——
2023年我國電影暑期檔票房首次突破200億元,觀影人次5.05億;今年暑期國內旅游人數達18.39億人次,實現收入1.21萬億元,旅游熱度顯著高于2019年同期;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假期,出游需求一路上揚。
盡管當前國內消費恢復仍面臨壓力,但依然驚人的消費規模、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時時彰顯著國內大循環巨大潛力。
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發布“一老一小”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提高等稅收優惠政策……一系列擴內需政策密集出臺,從需求、供給、流通等環節協同發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擴大內需并不是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沖擊的一時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這是中國國情的生動體現:2022年北京市人均GDP超過19萬元人民幣,是甘肅省人均GDP的4.2倍;在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珠三角9市經濟總量占整個廣東的八成多,而粵西、粵東、粵北12市不足兩成。
只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過去5年,全國城鎮常住人口增加約7700萬人,城鎮化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按2022年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距約1.38萬元計算,城鎮化每年直接產生的居民消費增量約為2000億元。考慮到未來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整體提升,直接增量和間接帶來的消費潛力更大。”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龍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