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作為國民經濟“頂梁柱”,中央企業產業結構整體“偏重”。從這一客觀現實出發,國資央企緊緊扭住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個關鍵發力,實施綠色低碳轉型戰略。 創新采場道路排水系統,實現水循環再利用;升級噴淋系統,降塵效果提升3倍;取締燃煤鍋爐,實行空氣能采暖,年降低燃煤消耗8000噸……在鞍鋼集團下屬本鋼礦業南芬露天鐵礦,大刀闊斧的技術改造不斷提升這座百年礦山的新氣質。 “依托數字技術,我們正在研發車輛無人駕駛、鉤機遠程操控等項目,礦山將進入智慧開采新階段。”南芬露天鐵礦礦長李彬說。 統計顯示,2016年至2022年,中央企業累計化解鋼鐵過剩產能1644萬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19億噸,煤電企業完成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任務,化工企業建設廢水“零排放”項目,建材企業強化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循環利用。 傳統產業加快轉型,新興產業也在加速布局。近5年,中央企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投資年均增速超過20%,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和5G應用“揚帆”行動深入推進。 隨著產業結構持續向高端、向低碳轉變,央企高質量發展綠色成色更足。 能源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吞”掉餐飲廢油,“吐”出生物航空煤油——在鎮海煉化,國內首套生物航煤工業裝置已能夠實現規模化生產。鎮海煉化黨委書記莫鼎革介紹說,與傳統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減少50%以上。 據了解,今年以來,東航、廈航等航司使用來自鎮海煉化的可持續航空燃料完成多個航班飛行,用實際行動守護藍天白云,傳遞“節能減碳、綠色飛行”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國資央企統籌能源保供與綠色轉型,不斷推動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方向加速轉型。 ——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強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電央企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務,單位供電煤耗降至294克標準煤/千瓦時。 ——可再生能源量增質優。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超過49%,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布局氫能產業,穩步推進氫能制、儲、輸、用一體化發展。 ——節能減排交出亮麗“成績單”。2022年,中央企業能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同比分別下降4.5%、3.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同比分別下降8.4%、12.9%、11.2%、7.0%。 減碳有“利器”,保供有“底氣”。國務院國資委推動相關央企堅決扛起能源電力保供主體責任,在增產增供、穩市穩價方面打出“組合拳”。來自國資委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央發電企業以54.7%的機組容量保障了全國63.1%的電力供應。 技術創新賦能綠色發展 6月2日,江蘇泰州,國家能源集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投產,該項目二氧化碳捕集量達50萬噸/年; 同日,經專家組現場考察后確認,全球首次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海上中試在福建興化灣海上風電場獲得成功; 6月4日,廣東深圳,設計功率達110兆瓦的中國航發“太行110”重型燃氣輪機通過產品驗證鑒定,與同功率火力發電機組相比,一年可減少碳排放超過100萬噸…… 連日來,一批綠色低碳硬科技取得突破,折射出中央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熱度與活力。 “科技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也是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支撐。”國資委社會責任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國資央企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強化創新體系建設和政策保障,綠色低碳領域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持續取得新進展。 據了解,下一步,中央企業將聚焦傳統工藝替代難、現有技術挖潛難、新技術投資應用成本高等重點難點問題,堅持攻關和應用兩手抓,加快綠色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和創新應用,為綠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