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改委在2023年的報告里面,提到了今年穩增長的手段,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基建:隨后,1月份各地就陸續發布了大基建開工的項目,投資額、目標增速均超預期。從增速看,不少省市都是兩位數的增長目標,這相比去年,是邁了一大步。當然這個數統計還不完全。各地的投資額都是萬億級別的,僅深圳規劃就要達到1萬億的規模。讓人感嘆的是,連深圳都需要靠投資拉動了,更別說二線城市了。毫無疑問,今年是基建大年。這個基建主要還是傳統基建,新基建(5G,新能源等)占比只占15%。從三駕馬車看,去年的消費非常的萎靡,本來消費一直是占增長的大半,2021年超過64%的占比,可到了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變成了投資驅動,消費貢獻僅1%,而過去三年平均值都為3個百分點。這是因為中國的家庭收入增長變慢了,大環境又存在不確定性,很多人把錢存起來,消費很謹慎。到了今年,消費肯定會邊際改善,然而,經濟要快速增長,投資依然是最好的動力。有三點原因:
第一,因為消費不可控,這是自下而上的。消費是依賴老百姓的集體行為,可是居民不去下館子,你也沒辦法,光發消費券,作用畢竟有限,更何況大部分還是那種滿200-10的,老百姓也不是傻子。第二,投資可控,這是自上而下。這是各個地方主導,直接可以砸錢,見效很快。各個地方能上馬的項目肯定就會陸續上馬,能開工的工程,今年都會陸續開工。第三,消費產業極其落后。消費產業的供給側,是目前中國最落后的產業之一,有非常大的潛力。元氣森林的創始人說,我們的消費產業,跟芯片一樣落后。小到零食、紙尿褲,大到快餐店、連鎖品牌酒店,知名的都是國外的品牌;電影、兒童繪本、動漫里面的人物都是歐美日的人名,外國文化深入青少年心里....(說起來,最近B站和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聯合出了個《中國奇譚》,還不錯,可以看看)如此天量的基建項目和投資金額,砸到市場里面,會發生什么?大基建的投入,一定是有利于房地產的刺激和消費,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基建是誰在投,大家都知道吧?那請問他們有沒有錢?去年全國有一半土地是靠城投撐場面。很多城投公司都是負債累累。某些城投現在非常缺錢了,只能去借錢,找誰借?只能是銀行。城投發的地方債也是銀行在買單,找銀行借錢融資,有了錢就開工上項目。銀行也很愿意借給城投,畢竟背后有地方政府背書,剛好銀行都發愁錢貸不完呢。所以,你現在聞到了印鈔機的味道沒有?1月份的金融數據出來了,M2又是兩位數12%的增長。光是第一個月新增的貨幣供給,就已經是去年全年增量的四分之一!天量基建+配合放水,再拉動房地產的增長,各個地方再賣地回款,去填坑還銀行的債,這就是一個循環。是不是有點2008年之后的感覺,2008年有一個4萬億的天量貨幣,這些錢基本上也都流入到基建的投資里面去了,給城市面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速公路,高鐵,地鐵修的飛起,不光是基建產業鏈上的人賺錢了有錢消費了,同時這些基建配套也給房子帶來了高附加值,推動了房價上漲。2012-2014年,各個地方又大力加杠桿,依托地方平臺又搞了一大波基建,2015年和2016年,房地產又是一波大牛市。那一次,雖然地方債務率因此而陡然提升,但基建對當時經濟的托底作用確實也顯著,只是可持續性差了點。關鍵是短期還真的擺脫不了,你要想賺錢,就得跟著路徑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