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中國寶武與中鋼集團啟動重組。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劃入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兩家鋼鐵企業實施重組,是黨的二十大之后中央企業第一例集團層面的戰略性重組,對于優化我國鋼鐵工業布局、提升鋼鐵產業現代化水平意義重大。鋼鐵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也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產量尚不足世界千分之一,如今已連續27年居世界第一產鋼大國。中國鋼鐵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太鋼不銹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時指出,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業在科技創新上再接再厲、勇攀高峰,在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邁出新的更大步伐。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科技大學的老教授們回信,對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促進鋼鐵產業創新發展、綠色低碳發展提出殷切期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中國鋼鐵產業這個全球“老大”如何變優變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鋼鐵業將怎樣回應中國式現代化賦予的時代命題?

在中國寶武馬鋼集團的車輪精品庫區,職工認真檢查產品。(企業供圖)
由小到大,由大向強,鋼鐵業成為新中國最早建成的完整工業體系2020年12月23日,中國寶武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德榮站在金色爐臺宣布: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鋼產量突破1億噸。中國鋼企問鼎全球第一,是一代代鋼鐵人接續奮斗的結果。原寶鋼集團第一任董事長黎明遠程“一鍵”,下達了2020年中國寶武第1億噸鋼煉鋼指令。隨著轉爐烈焰升騰,激情燃燒的歲月浮現眼前。新中國成立前夕,鞍鋼開工典禮當天,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送來錦旗——“為工業中國而斗爭”。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缺鐵少鋼。1949年我國鋼產量僅15.8萬噸,不足當時美國一天的產量,甚至不夠每家每戶打一把菜刀。黨和國家將發展鋼鐵業作為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支撐。毛澤東同志說:“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樣東西就什么都好辦了。”1953年,“一五”計劃啟動,在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鞍鋼“三大工程”位居首位。1957年,國家開啟“三大、五中、十八小”的鋼鐵工業建設戰略布局,武鋼、包鋼等鋼廠應運而生。1964年隨著“三線”建設啟動,攀鋼在西南崛起。在計劃經濟年代,鋼鐵業成為新中國最早建成的完整工業體系。盡管如此,想要做大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歷經波折的中國鋼鐵業靠改革開放打開了新天地。1978年12月23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布當天,寶山鋼鐵總廠在東海之濱打下開工建設第一樁。這個“改革開放1號工程”,投入之多、技術之新、難度之大均創下新中國工業之最。彼時,國家經濟尚未完全恢復元氣,傾全國之力建寶鋼,投資額至少300億元。寶鋼決策建設過程一波三折,歷經搶建、停建、緩建和續建。“歷史將證明,建設寶鋼是正確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一錘定音。“當時,中國鋼鐵工業整體落后世界至少20年,寶鋼引進的是全球‘第一流的現代化’,不僅高起點買回了硬件,還破天荒地帶回一整套現代化企業管理資料!”在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專家學術委副秘書長陳子琦看來,寶鋼的建成,開啟了中國鋼鐵企業爭創世界一流的發展之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快速推進,鋼鐵業發展迅猛。1996年,我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大關,進入新世紀后更是攀上10億噸高峰,品種質量顯著改善,實現了由凈進口向凈出口的歷史性轉變,曾長期困擾的鋼材短缺局面一去不復返。如今,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中國鋼鐵鑄就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鋼筋鐵骨。大國重器壯國威。航母飛行甲板對鋼材要求極高,不但需要承受艦載機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產生的強烈沖擊和高摩擦力,還要承受高達幾千攝氏度的尾焰灼燒,全世界僅有少數國家可以生產用于建造航母的甲板用鋼。鞍鋼出色完成了建造首艘國產航母所需的甲板鋼、球扁鋼等關鍵型號鋼材的生產。從“長征七號”探空到“蛟龍”探海,從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到開采可燃冰的海上鉆井平臺“藍鯨1號”,從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到穿山掘地的盾構機……上天、入地、下海,中國鋼鐵勢不可擋。超級工程顯身手。“鋼鐵鳳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支撐起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巨型穹頂的5萬噸高強鋼板全部來自河鋼,其用鋼量相當于半個鳥巢;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以42萬噸的主梁鋼板用量解鎖橋梁史傳奇,在中國鋼鐵的支撐下,傲然屹立伶仃洋。百姓生活添光彩。走入廚房,打開冰箱,使用天然氣做早飯,之后乘交通工具出行,這是無數國人普通的清晨,卻處處隱藏著鋼鐵的身影。一座特高壓輸電塔大約需要200噸鍍鋅角鋼;20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儲存在以9鎳鋼為材質的儲罐中,其體量可供6000戶家庭使用1個月;4萬公里高速鐵路、16.9萬公里高速公路、240余個民航機場、年產2600余萬輛汽車及上億臺家電……鋼鐵業支撐了跨越式發展,也成就了自身蝶變。作為工業門類中的大行業,鋼鐵業具有資源和資本密集、產業關聯度高、經濟社會影響大等特點。資料顯示,鋼鐵業通過采購原料、半成品、能源以及對外支出服務費用等,可帶動其他經濟部門創造2.5倍的增加值,同時每創造1個鋼鐵就業崗位可帶動供應鏈創造6.5個崗位。由此,鋼鐵業發展得到很多地方的重視。“世界鋼鐵業發展重心交替,源于英國、美國和中國3個國家分別實現了千萬量級、億量級、十億量級人口規模的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表示,在全球市場上,中國鋼鐵將長期引領世界鋼鐵業發展。鋼鐵業作為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面臨著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嚴峻挑戰世界市場云譎波詭,全球鋼鐵業面臨困難和挑戰,中國鋼企坐上了過山車。2021年,我國鋼鐵業盈利創歷史最好水平;2022年以來,鋼企效益大幅下滑,三季度企業虧損面大幅增加。這不禁讓人聯想起2015年的鋼鐵“寒冬”。彼時,鋼鐵業產能嚴重過剩、地條鋼橫行,市場供大于求矛盾突出,鋼材賣出了“白菜價”,鋼企陷入“越增產越虧損”的怪圈,全行業面臨生存危機。壯士斷腕去產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2016年至2018年,鋼鐵業壓減粗鋼產能1.5億噸以上,取締地條鋼產能逾1.4億噸,凈化了市場環境,扭轉了供需嚴重失衡局面,產能利用率升至合理區間,行業得以脫困發展。“2022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鋼鐵業最困難的一年,但不會重蹈覆轍。”行業專家認為,眼下,鋼鐵業的問題主要出在需求側。市場的嚴重沖擊疊加原燃料成本高企,導致鋼企效益急轉直下。但行業整體資產狀況相對良好,政策監管嚴格,供給側有差別化調控加持。相信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行業也將企穩向好。2022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承受超預期下行壓力,下游行業需求偏弱,鋼價下跌。房地產低迷拖累鋼材消費。在我國10億噸鋼鐵消費量中,建筑用鋼占比為56%,螺紋鋼占比為25%。房地產是螺紋鋼消費最大的領域。前9個月,鋼筋產量同比減少2223萬噸,占鋼材減量的96.3%。“銷售1噸螺紋鋼有時要虧200元,很多同行都趴下了。”川威集團總工程師謝建國說,螺紋鋼再也回不到過去了,當務之急是轉型升級。“今天市場出現的問題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黑天鵝,有其必然性。”中鋼協黨委書記何文波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工業化逐步走向成熟,鋼鐵需求總量逐漸下降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只是時間、節奏和幅度會因為外部環境變化而有所不同而已。大勢勝于周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產函數正在發生變化,發展面臨的硬約束增多,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接近上限,碳達峰碳中和成為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框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長方式難以為繼,鋼鐵業作為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面臨著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嚴峻挑戰。與此同時,鋼鐵業已進入峰值平臺區,未來一段時間需求將呈現高位波動態勢。需求觸頂,減量提質成為鋼鐵業發展的主旋律,一些短板、弱項亟待解決。目前,我國22大類鋼鐵產品中有17類自給率超過100%。從我國進口鋼材來看,仍有約20%比重尚未實現完全自主可控,總量約為220萬噸,多用于國內重點工程、重大裝備、國防軍工等關鍵領域,極易受制于人。同時,鋼材產品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以生產鋼簾線為例,1993年我國鋼鐵企業生產1盤10公斤的鋼簾線斷點數高達10個,到2020年我國鋼鐵企業生產100盤1噸重鋼簾線的斷點數為6個至10個。然而,國際先進企業生產100盤1噸重鋼簾線斷點數僅為二三個。”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張曉剛說。鐵礦石、煤炭、電力等上游支撐產業,中游鋼鐵業,建筑、汽車、機械等下游用鋼行業共同構成了我國鋼鐵產業供應鏈體系。但產業上下游發展并不均衡,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近80%,安全風險凸顯。“近年來,我們建立了許多鋼廠,但沒有自己的‘糧食基地’怎么行?”中鋼協總經濟師王穎生坦言,建鋼廠的前提是確定原料來源,鋼企首先要考慮原料保障問題。鋼鐵業歷經長期高速增長,裝備、工藝、技術經濟指標等躍居世界前列,但創新機制等方面尚不同步,產業內在素質有待提升,邁向價值鏈中高端仍需付出艱苦努力。我國規上鋼鐵冶煉企業達330家,不同企業之間水平差異較大,不同地方之間的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給行業治理帶來挑戰。“2022年以來鋼材消費量下降約3%,降幅不算大,但鋼企都很難受,這跟力量太分散,行業自律難落實有直接關系。”建龍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志祥說。產能過剩是鋼鐵業的老問題。為鞏固去產能成果、做好總量控制,有關部門嚴字當頭實施產能產量雙控,但一些地方和企業在短期利益驅動下,仍存在違法違規新增產能的沖動。片面追求量的擴張和注重質量效益兩種新舊發展理念的博弈呈膠著態勢。從企業調研看,目前,全行業對中國鋼鐵所處市場環境變化的長期性和必然性有了更加現實、清醒的認識,適應性正在增強。沙鋼集團董事長沈彬認為,2021年之前還是增量競爭的時代,現在已經進入到存量甚至減量競爭的時代,每家鋼廠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不減,就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與以往不同的思路和對策。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表示,河鋼產能較集團組建時壓減近20%,但依靠產品升級的強有力支撐,企業經濟效益提升、競爭力增強。高端化、個性化、綠色化等市場需求方向是主攻重點。“鋼鐵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是突破口,轉型升級是主線,目標是實現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何文波強調,立足新發展階段,鋼鐵業要聚焦全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這一根本任務,堅持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轉型、發展路徑創新,圍繞經濟性、生態性、安全性的三維目標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繼去產能后,兼并重組成為鋼鐵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一個突破口。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鼓勵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減量化兼并重組,重點推進產鋼大省的企業實施兼并重組。隨后出臺的專項文件,被視為鋼鐵業兼并重組的頂層設計。“促產業集中,對我國鋼鐵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范鐵軍認為,產業集中度過低,市場就易出現過度競爭,供需關系和價格也會隨之大幅波動。2016年,經國務院批準,原寶鋼集團、武鋼集團重組為中國寶武。兩家央企合體后,以資本運作方式大力推進鋼鐵業專業化整合:先后重組馬鋼集團、太鋼集團、新鋼集團,實質性控制重鋼股份……中國寶武2021年鋼產量增至近1.2億噸,營業收入增至近萬億元,利潤總額激增10倍左右。在2022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中國寶武躍居第44位。2022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下發通知,中國寶武等5家企業因功能定位準確、資本運作能力突出、布局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正式轉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擱淺多年的鞍本重組也于2021年8月取得實質性突破,重組后的鞍鋼集團粗鋼產能達6300萬噸,位居國內第二、全球第三。中國鋼鐵業“南寶武,北鞍鋼”的格局,至此奠定。“十三五”以來,鋼鐵業重組實現前所未有的突破,實屬來之不易。專家表示,在行業快速發展期,市場行情好、企業效益好,各路資本會源源不斷涌入,促產業集中的目標實現難上加難。此外,兼并重組還涉及跨地區、跨所有制等復雜因素。2015年前后,市場重壓下的鋼企“抱團取暖”意愿增強。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重組優化,也營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2022年初,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依托行業優勢企業,在不銹鋼、特殊鋼、無縫鋼管、鑄管等領域分別培育1家—2家專業化領航企業。兼并重組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之一,中國特色的并購通常被賦予幫助企業解困以及控制區域市場的功能,但也不乏挑戰。“鋼企須冷靜觀察形勢,明確兼并的戰略目標和定位,謹防盲目為做大而擴張或抄底心態。”原攀鋼集團副總經理周家琮提醒說,有些企業熱衷于低成本快速擴張,一味擴規模爭老大,戰略定位不清晰,并購后又未能很好整合融合,行業不景氣時就會成為包袱。產能過剩、行業減量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鋼企尤須瘦身健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