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綱要》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放眼全球、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我國標準化發展的宏偉藍圖,在我國標準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綱要》實施一年來,我國標準化改革創新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迎來嶄新局面,主要變化個人認為有“三個新”。《綱要》是第一份由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標準化綱領性文件,不僅強調標準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還第一次明確標準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綱要》發布實施后,在全國迅速掀起標準化工作熱潮,10部委印發《“十四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規劃》,16部門印發《貫徹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行動計劃》,近20個省(區市)已制定落實《綱要》配套政策措施,一些中央企業也紛紛出臺實施《綱要》具體舉措。從總體上看,標準化已從專業性強的技術工作演變為涉及面廣、影響長遠的基礎事業,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常備工具和重要抓手。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標準化步入快速發展期,先后經歷了2015年國務院印發實施《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2017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訂的《標準化法》以及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綱要》。在這“三步曲”中,改革重點解決制約標準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修法是對改革成果的固化,而《綱要》則是對標準化發展未來的擘畫。如果說改革是基礎,修法是傳承,那么《綱要》則更多體現的是創新。《綱要》在充分吸收中國工程院“中國標準2035”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成果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新路徑。隨著《綱要》深入宣貫實施,各界特別是企業、消費者對標準和標準化的認識更加科學、客觀、理性和全面。比如在五級標準功能定位方面,標準的層級更多是與其適用范圍而不是水平聯系在一起,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不再被認為是更高水平的標準,而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在促創新、拓市場方面的功能更被看重。又如在標準化作用領域方面,除傳統產業領域,標準化不斷向社會事業領域拓展,全域標準化越來越深入人心,標準化成為政府管理、社會治理、法人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還比如在標準化發展的理念方面,經歷了標準數量規模的擴張,人們越來越看重標準化的實效,看重標準實施帶來的效益。可以深刻感受到,《綱要》發布實施,為標準化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標志著標準化事業發展迎來全新時期。《綱要》內容豐富,從發展理念、目標任務、重點領域到機制創新,涉及標準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綱要》就是支持標準化發展的“政策包”。經過一年的實踐檢驗,《綱要》提出的舉措在不同程度、不同層面上得到落實,成效逐漸顯現,標準化發展也呈現出一些新動向,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三個化”。第一是標準體系結構的“二元化”,在各領域、各方面標準體系的構建中,既注重發揮政府頒布標準作用,也注重發揮市場自主制定標準作用,標準體系“二元化”已成為全社會共識。第二是標準化過程和內容的“數字化”,適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需要,標準“數字化”趨勢明顯,已成為國際國內標準化最為關注的話題,并沿著標準制定實施過程的數字化和標準內容數字化兩個方向快速迭代發展。第三是標準化發展重點和理念的“綠色化”,隨著“雙碳”目標任務的不斷深化,綠色低碳逐漸成為標準化的重點,綠色發展日益貫穿標準化全過程。回顧《綱要》實施一年來的影響和成效,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個新”變化,還有一個方面的情況值得關注,那就是標準化教育方興未艾。大家知道,人才是第一資源,培養人才是標準化長遠發展的大計。據悉,由中國計量大學等發起成立的“一帶一路”標準化教育與研究大學聯盟,有35個國家的118所高校加入,已舉辦多屆“一帶一路”標準化教育與研究合作論壇。深圳技術大學質量和標準學院已獲批負責籌建全國標準化教育標準化工作組,并舉辦了全國首屆標準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活動。湖北省市場監管局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辦了在鄂高校標準化教育師資研修班。此外,大理學院成立了標準化學院,青島大學標準化工程專業連續兩年被評為“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的“A+”等級。我們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標準化專門人才培養的陣地中,《綱要》提出的“將標準化納入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開展專業與標準化教育融合試點”正逐步成為現實。標準化教育的蓬勃興起,使我們對中國標準化事業的發展滿懷期待,對中國標準化事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