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可見其戰略意義。建筑業作為碳排放的重要行業,在“雙碳”背景下更將迎來巨大挑戰,“建筑行業將何去何從?”這一問題困擾著每一個建筑建材企業,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五大方向尤為關鍵。
1 產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 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智能建筑和建筑工業化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建立以標準件為基礎的專業化、規模化、信息化生產體系。 據研究,預制裝配式在全生命周期內可減碳7.5%,大大緩解了傳統建筑能耗高的問題。因此,裝配式建筑是建筑行業幫助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的實際比例只有10%左右,雖然仍處于比較初級的水平,但整體已經走過了從0到1的初級階段,逐漸走向從1到n的發展階段。 在“雙碳”戰略的牽引下,未來的裝配式建筑必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 2 超低能耗建筑:讓低碳成為常態 超低能耗建筑也稱被動建筑。這個概念來自德國最早的被動式建筑。被動建筑和主動建筑的區別在于能源利用的方式。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指適應氣候特點和自然條件,采用高超的建筑結構設計和自身循環系統,采用新風熱回收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通過保溫隔熱性和氣密性更高的圍護結構提供舒適室內環境的建筑。溫度舒適、透氣性好、氣密性好、能耗低是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最大優勢。 建筑行業一直是能耗大戶,在面臨低碳零碳目標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國超低能耗建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2021年,全國各地均陸續出臺過超低能耗建筑相關政策,2022年,我國31個省市發布了相關綠色建筑補貼政策,明確各地區對星級綠色建筑的財政補貼額度和范圍。 3 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 目前,建筑行業也仍是用電大戶,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6%,近年來還在持續增加。 2021年9月8日,住建部發布國家標準《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GB 55015-2021)。該規范為強制性工程建設標準,自2022年4月1日起實施。該法規強制要求計算建筑物的碳排放量。提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需要精細化。 隨著低碳環保的全球共識,建筑領域的能源替代也將成為趨勢,未來光伏一體化將成為趨勢。 4 數字化轉型:雙碳戰略的重要引擎 《中國建筑能耗》數據報告顯示,建筑業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51%。可見,碳排放大戶并不是隨便說說的。 2021年是中國碳排放權交易的元年,這意味著中國在碳減排領域進入了市場化階段,各行業都在尋求新的減排方案,幫助實現國家雙碳目標。 碳中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企業不僅是數字技術創新的載體,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如今,越來越多的建筑企業逐漸被迫在安全、質量、進度上融入數字化技術,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低碳環保。 5 智慧城市:用科技助力低碳減排 城市作為人類經濟社會活動集中的地區,不僅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雖然目標的實現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這一過程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 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如火如荼,對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發揮了巨大作用。一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新一代數字信息技術的賦能。IOT、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也將全力支持雙碳戰略的實施,推動民生、交通、辦公等場景的節能減排,助力探索技術創新驅動雙碳戰略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 作為國內領先的綠色建筑建材產業互聯網代表之一,萬郡綠建為廣大產業鏈企業提供標準化、落地化、集約化的數據產品服務,幫助建筑建材企業在銷售、采購、管理、經營等環節實現成本降低及效率提高,通過技術為平臺會員在品牌推廣上發揮網絡效應,在數據挖掘處理能力上挖掘更多商業價值,讓產業鏈企業真正的感受到產業互聯網所帶來的契機與希望。讓建筑行業產業鏈相關上下游企業,共建共享,數字經濟帶來的快捷、便利,助推自己的企業快速發展。 作為綠色建筑產業忠實的推動者,萬郡綠建還將繼續發揮平臺力量,踐行國家的“雙碳”承諾,為客戶搭建生態業務,推動行業結構轉型,驅動全球建筑產業供應鏈的融合、整合和再升級。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