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近日印發的《“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建筑能耗中電力消費比例超過55%。
國盛證券指出,綠色建筑是產業升級重要方向,孕育豐富的成長投資新機遇。建筑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隨著國內綠色建筑頂層設計持續完善,能夠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使用空間的綠色建筑逐步成為建筑行業轉型升級主線。根據測算,2025年綠色建筑市場規模有望超9萬億元。就上述目標,業內專家表示,建筑領域全過程碳排放約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的50%以上,開展該領域碳排放達峰行動,加快推進建筑能效提升、綠色建造試點、建筑電能替代、綠色建材與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等工作,對推進環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降低建筑領域碳排放以及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都具有深遠意義。此前,住建部發布的《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也將于4月1日起實施。那么,建筑行業實現碳減排當前面臨哪些難點?行業該如何落實《規劃》目標?多環節存在明顯短板“當前,我國建筑領域在碳排放數據量化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建筑節能低碳建設標準體系也不完備,亟需建立健全該領域的碳排放核算體系。”廣西壯族自治區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副院長朱惠英表示。在朱惠英看來,標準體系是指導標準化工作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國建筑節能和低碳建設的標準化工作仍處于“進行時”,各地在構建適宜城鄉建設各領域、各層級的碳排放核算標準方面缺乏統一的指導依據。朱惠英在調研中還發現,以數據為導向的建筑能耗統計制度也不完善。“目前各地或多或少都存在能耗統計獲取數據規模和范圍有限的問題,且獲取渠道系統性、可持續性不強,數據統計大部分只強調電耗,而對燃氣、供熱、水資源消耗等其他基礎數據的統計收集重視不夠。另外,實施能耗統計的制度動力不足,目前該工作仍由政府主導,建筑業主體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不足。”此外,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項目管理與建造師分會會長陳華元指出,由于建筑業具有體量大、鏈條長、環節多、精細管理難等特點,在碳減排目標約束下,其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和國際化程度還不高,低碳化發展刻不容緩卻又面臨不少難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