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數字經濟不僅在助力疫情防控、帶動經濟復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窗口期”。
日前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長速度,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今后,哪些領域將成為建設重點?
5G下一步建設重點
疫情無意中通過“鯰魚效應”和加速器效應,讓數字經濟發展的引擎——5G、 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基建潛力凸顯,讓各國更加認識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9月6日舉行的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談到如何發展數字經濟時指出,要善于創造軟環境,持續完善法治環境,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資源和服務供給,保護公平競爭,反對壟斷。
新型基礎設施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其中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屬于信息基礎設施。
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首席專家賀仁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數字化轉型正給雙循環提供數字協同樞紐和基石,新基建是數字化轉型的載體和底座,尤其作為數字基礎設施需要適度超前建設。5G將實體產業的“人機物”鏈入數字世界,工業互聯網實現實體產業上下游互聯互通逐步實現大規模網絡化協同效應,人工智能將實體產業關鍵生產技術逐步智能化、云服務化,在產業生態層面逐步實現數據驅動。
作為新基建之首,5G是其他新基建領域的信息聯接平臺。當前,我國5G網絡建設仍處于規模部署階段。專家表示,按照14億人口估算,2023年末,5G基站要達到250萬個以上。因此,未來2~3年,我國5G網絡建設仍將呈現持續推進趨勢。
9月1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透露,目前我國5G基站、終端連接數全球占比分別超過70%和80%。全國行政村、脫貧村通光纖和4G的比例均超過99%,農村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表示,接下來,我國5G發展重點將繼續圍繞夯實網絡基礎、拓展應用場景和優化生態環境三個方面展開。
“堅持適度超前,全面推進5G網絡建設,加快向鄉鎮覆蓋延伸。深化5G共建共享,推進異網漫游。通過交通樞紐、商業中心等重點區域5G覆蓋,尤其是在人口比較密集的高校、醫院這些特殊場所加大重點覆蓋,最終提升大家5G的服務體驗。通過5G虛擬專網,混合虛擬專網等方式,在網絡建設方面推進重點行業5G建設應用。”趙志國說。
而從5G規模部署階段到未來垂直行業應用,還需要解決和突破哪些問題?
在9月末舉行的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一場5G主題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談到,全球經濟社會各領域對5G的期待尤其高,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5G和過去四代(移動互聯網)不同,它是涉及多個場景的,而這些場景匹配了經濟社會各領域。“還有一點,5G不僅僅是一個傳輸的技術,它很大程度是信息技術的組合。5G賦能的時候,發揮應用效能是一系列技術組合產生的化學作用。”
在他看來,到目前為止,5G應用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各行業。“還要解決很多問題,比如成本、網絡工程化、運營模式問題。”余曉暉稱,5G時代有沒有殺手級應用,這是一個全球關注的焦點,這不是通信行業可以自行解決的,是需要與各行業結合才可以解決的,這是非常關鍵的。
賀仁龍告訴記者,相較于4G的應用和投資,5G要實現應用,首先基站的建設需求就遠遠高于4G階段的基站需求,按目前的基站建設進度來看,仍有一段時間的路要走。
他還表示,從投資回報來看,4G時期的投資基本是從個人用戶、通過移動互聯網來收回,但是5G不同。由于前期投資大,未來更主要是通過行業的深度應用來收回投資。這不是僅靠個人用戶就足夠的,要靠機器設備、生產設備互聯,用5G去服務行業應用。“所以5G基站建設就需要考慮以產業園區為中心,并不是以前按照居住、辦公圈定的以人為中心,“現在我國近100萬個5G基站已經做到主要地級市的基本覆蓋,未來還需要圍繞行業應用做深度覆蓋。”
中國信通院預測,預計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該院發布的《5G產業經濟貢獻》顯示,預計2020至2025年,我國5G商用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日前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長速度,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7月,肖亞慶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修課”。
數字經濟發展
下一步有何重點?
在上述9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上,肖亞慶表示,接下來將圍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大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營造良好的發展生態來布局數字經濟的發展。
可以看到的是,在數字化轉型以及雙碳的背景下,眾多傳統企業和互聯網領域都看到了機遇。工信部公布的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九成集中在制造業。
一家工業互聯網企業創始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概在4、5年前,整個大環境和市場上的風向已經很明顯地開始偏向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等。加上當前制造業處附加值還比較低,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窗口期,在實現高端制造的過程中就有不少機遇。
賀仁龍則認為,制造業客觀上加速產業鏈供應鏈整合和協同,同時,產業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全產業鏈深度數字化轉型的創新平臺與模式逐步呈現。
他說,國家開啟了針對制造業的政策體系。鼓勵中小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教育改革為制造業輸送人才,鼓勵產學研深度合作輸送技術,開立北交所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
接下來制造業轉型可以關注兩個大方向:一方面,“十四五”期間,制約制造業各方面的卡脖子技術逐步突破,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保鏈固鏈擴鏈;另一方面,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重心在于破解工業機理,制造業真正成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發揮主戰場,深度學習、強化學習、遷移學習乃至類腦技術等必然要廣泛應用到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這首先要解決工業機理的數字化知識化產品化,特別是工業軟件、工業APP等“工業之魂”關鍵技術的突破與推廣。“根據這兩個方向,北交所與科創板就提供給了相關企業上市的機會”,賀仁龍稱。
根據《2021埃森哲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研究》,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水平穩步提升,其中轉型領軍企業優勢持續擴大,并成功將數字化優勢轉化為營收優勢。
該報告顯示,近四年來,構建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平均得分從37分上升至54分,各行業企業整體數字化水平穩步提升。從企業細分看,轉型領軍企業由于數字化基礎較好,在疫情沖擊下顯示出強大的韌性,不僅占比大幅上升至16%,對其他企業的數字化優勢持續擴大達到35分之多。領軍企業更成功將數字化優勢轉化為財務優勢,與其他企業的營收增速差距從疫情前的1.4倍擴大至3.7倍,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正進入強弱分化的分水嶺。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