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產量始終占據全球鋼鐵業半壁江山的中國鋼鐵行業,卻長期被貼上“大而不強”的標簽。面對減量、提質和低碳發展的三重壓力,中國鋼鐵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走?在日前舉辦的2021(第三屆)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標準化論壇上,多位行業專家指出,標準是質量生成的基因,要有高質量,首先要有高標準。鋼鐵行業亟需制定清晰的標準化戰略,完善的標準化體系,這或將成為鋼鐵業實現減量、提質以及低碳綠色發展的關鍵。自1996年鋼產量突破1億噸開始,中國已經連續25年保持世界鋼產量第一。2020年,中國粗鋼產量占全球粗鋼總產量比重升至56.7%。盡管規模居首,但在少數高端領域,中國的鋼鐵仍然依賴進口。在當日的論壇上,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前主席、星閃聯盟理事長張曉剛以被視為金屬制品中生產難度最大的產品——鋼簾線為例,解釋了中國鋼鐵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他指出,1995年時,中國生產的鋼簾線在一個10公斤重的盤子當中,就有3-5個斷點。但隨著國內鋼鐵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到2020年時,國內先進水平已能做到每100個這樣的盤子當中,只有6-10個斷點,但距離同時期的國際先進水平(每100個盤子中,僅2-3個斷點),仍有一定差距。張曉剛表示,螺栓、高鐵零部件等產品也有與鋼簾線相似的問題。在技術攻關時,中國的鋼產品也偶爾可以達到發達國家最好水平,但可重復性差、合格率低,于是從技術經濟和安全性上考慮,這類產品仍然主要依靠進口。究其原因,他認為,這是因為中國鋼鐵產業同時存在技術基礎和質量技術基礎薄弱的問題。當下,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解決后者,即:產業質量技術基礎薄弱問題(科學實驗驗證能力問題)。如何解決?關鍵在于在數字技術應用中實現數據互認、標準互認和認可互認。比如:使用數字技術保證數據的實時監控和上傳,使其不能被篡改,從而具備互認的前提。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轉型結束后,張曉剛表示,中國鋼鐵企業會在差異化競爭力上有區別,而不是僅僅在規模上。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綱也在此間表示,新消費作為未來擴大內需的關鍵,對標準化以及標準化優化結構的需求都是旺盛的。以折疊屏手機為例,據預測,2021年折疊屏手機的出貨量或同比增長兩倍以上,之后仍有望急劇上漲。而折疊屏手機市場體現的新消費需求,對手機屏的基材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而產生對不銹鋼精密帶鋼(俗稱“手撕鋼”)質量的新要求。但現行標準技術指標無法滿足新產品質量要求,于是,相應的團體標準應運而生。標準還能幫助企業開拓市場、打破外國壟斷。以筆尖鋼為例,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建民透露,長期以來,國內生產圓珠筆頭用的高檔易切削不銹鋼材料主要依靠進口,筆頭產品的生產工藝是國外企業的核心機密。但2018年,由太鋼等聯合起草的國內首個制筆領域的鋼鐵材料標準實施。符合這一標準的國內產品滿足易切削性好,耐蝕性極高等質量條件,改變了中國制筆行業原材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李新創指出,過去幾年來,各種標準為化解中國的過剩鋼鐵產能提供重要依據和保障,也是鋼鐵行業綠色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抓手。未來,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之下,鋼鐵工業低碳發展也亟需標準支撐。他表示,當前低碳標準遠不能支撐鋼鐵行業低碳發展需求,低碳管理、低碳技術、低碳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評價等方面的標準嚴重缺失。全方位成體系的低碳標準研制工作迫在眉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