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水泥沙石大量堆積,沒有攪拌車轟鳴作業,1月17日上午,在臨高縣碧桂園瀾江華府項目1號、5號、6號樓的施工現場,施工方將預制好的樓板、樓梯、內隔墻板等構件,通過干式工法作業逐一疊加,整個工地看起來既整潔又有序。
與此同時,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高峰新村,村民符鳳蓮正打掃剛住進來的新別墅。一年前,這座村莊還是一片荒草地。在短短8個月里,施工方從預制構件工廠運來預制樓梯板、陽臺、雨篷、圍墻板、大門……像搭積木一樣“搭”出了59棟小別墅。去年12月31日,118戶498名村民從大山里搬遷到高峰新村,在新家喜迎新年。
在短期內能安全、環保地完成建設并迅速交付使用,上述的兩個項目有一個共同的名稱——裝配式建筑。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裝配式建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2016年,國家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讓裝配式建筑占全國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2017年,海南從政府投資的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項目開始,逐步向市場推廣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面積從2017年的0平方米,一路攀升到了2020年的1100萬平方米。
裝配式建筑究竟有何魅力?與傳統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的建造優勢在哪兒?
工廠造“零件”
建筑構件由流水線生產預制,工人更少,施工更環保
1月13日,位于澄邁縣老城經濟開發區的海南省建筑產業化股份有限公司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廠房里,建筑工人把鋼筋交叉點用鐵絲纏繞固定后,再澆筑混凝土,一張搭建樓房用的混凝土PC樓板便制作完成了。生產一塊預制PC樓板只需24小時,比在施工現場制作能節省一半時間。
“產業化項目生產的建筑也叫裝配式建筑,簡單來說就是工廠造零件、現場拼房子。”省建筑產業化股份有限公司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負責人關遠程介紹,與傳統建筑建造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具有多重優勢,全面采用建筑工業化可節能70%、節水80%、節材20%、節地20%,無粉塵、無污染,還可以減少建筑垃圾70%。
關遠程說,在當前綠色生態發展、勞動力和原材料緊缺的背景下,傳統的現澆現砌的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大量的模板、腳手架,能源消耗量大,揚塵污染嚴重,不符合綠色發展理念。裝配式建筑的構件在工廠集中生產,生產用水和模板可以做到循環利用,減少施工現場的濕作業和揚塵污染,實現了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在省建筑產業化股份有限公司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過去風吹日曬、每天一身塵土的農民工,在這里成了生產線上的操作工人,負責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成品搬運等不同工序。“這里工作環境好,生產效率高。”曾在傳統建筑工地工作過的工人林語成說,建筑的大部分構件在工廠里加工,避免現場粉塵、泥漿等的污染,實現綠色施工。同時,很多建筑工地的農民工在這里變成了產業工人,他們也能享受到建筑行業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
從飛沙走石、機器轟鳴的工地,到寬敞明亮、流程明確的工廠車間,對于建筑工人而言,裝配式建筑建造模式改變的不僅是工作場地和體驗,還有他們的工作觀念。
“PC構件的生產到安裝,都需要準確無誤,精確到毫米級。”關遠程說,這就要求過去只需專注體力勞動的工人,要轉型成多技能、懂技術的知識型工人。他認為,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業的發展趨向,裝配式建筑在市場的應用推廣,將促使建筑業從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的
裝配式建筑工業化程度高,總量上便可節省人力成本。高峰新村安置點項目生產總監吳良仁介紹,在短短8個多月內“搭”出59棟兩層住宅小別墅的高峰新村項目,整個工程包括加工廠、后勤等人員在內僅有112名工人,這比傳統的建造項目節省了不少人力。
吳良仁說,目前,我國的建筑結構體系主要以鋼筋混凝土現澆結構為主,生產方式較為粗放,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揚塵也往往成為城市里可吸入顆粒物的重要污染源。而裝配式建筑工廠化的生產方式,可極大程度上減少現場施工帶來的污染,提高建筑施工的環境友好性。
現場“拼”房子
零件拼裝成建筑,省時省力降低總成本
1月15日,藍天白云下的儋州市體育中心項目施工現場,巨大的環形鋼結構像是臨空“懸浮”的鳥巢。這些組裝的鋼結構,就是在工廠里預制完成后,再運送到現場拼裝起來的。
“裝配式技術、智慧建造,極大地加快了施工速度。”施工方中建一局海南分公司副總經理肖作飛說,儋州市體育中心“一場兩館”項目是海南省首個裝配式體育場館項目,裝配率達51%。由于項目使用的鋼結構均是在工廠預制加工的,現場施工工序減少了30%,施工約70日就可順利封頂。
據介紹,這個體育場館整體采用空間管桁架鋼結構,總用鋼量預計達9100余噸。耗材數量多、施工難度大,施工方給每根鋼管、每個區塊都分配了獨立編碼,結合單榀連續側式拼裝技術,實現準確拼裝的同時提高施工速度。此外,施工方在吊裝過程中以三維模擬技術為支撐,構建鋼結構施工操作虛擬平臺,實現對大型鋼結構施工的系統模擬,確保吊裝安全、精準、快速施工。
“輕質隔墻板是使用最多的預制件,標準板按BIM模型分類堆放,非標準板就送入切割間現場‘改造’,這樣折損率遠遠低于行業內10%的平均水平。通過工廠預制隔墻板取代傳統手工拼塊安裝,可以讓建設工期縮短一半。”項目技術部有關人員孫健說。
與傳統現澆式建筑模式相比,裝配式建筑建造模式更具標準化、一體化、信息化等特征。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劉聯偉認為,裝配式建筑因其先進的生產方式、科學的拼裝方法,使得建筑工程的質量和精度能有較高的保障。
裝配式建筑不僅能減少人力,而且減少施工現場的和泥、抹灰、砌墻等工序,減少大量木模的投入,避免產生大量建筑垃圾,是一種綠色低碳、高效的新型建筑方式,也是未來建筑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
2019年,海南萬科公司在三亞市建設同心家園十二期8號、9號樓項目,該項目是海南首批符合國家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的項目之一。項目竣工后,海南萬科公司曾統計,該項目在效率提升方面,采用鋁模比傳統木模工效提升16.67%;采用整體衛浴、集成廚房比傳統廚衛施工提升工效50%;實現穿插施工,整體提效23%。
在壓縮人工方面,采用鋁模比傳統木模人工減少26%,水電工減少30%。在節能減排方面,8、9號樓節省木材約1266立方米,減少水泥約586噸,減少砂石用量約1360立方米,減少水用量628立方米。
發展潛力大
擴大市場規模、完善產業鏈配套體系是關鍵
截至2020年底,海南省已投產13個裝配式構件生產基地,全年經過評審確定采用裝配式建筑建造的項目面積已達1100萬平方米,分別是2019年的2.5倍、2018年的13.3倍。
“裝配式建筑是未來建筑業的方向,海南支持裝配式建筑推廣發展,我們看好這里的市場,在儋州建設了廠房。”海南創藍易筑裝配式建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尹長城介紹,目前該公司已經在海南、河北等省份設立生產基地,承接裝配式預制構件業務。
“雖然在技術層面已趨于成熟,但裝配式建筑產業還處于政策推動階段。”省住建廳勘察設計與科技處處長陳永富表示。
業界人士認為,當裝配式建筑領域的技術和應用規模形成體系后,成本就會逐步下降。“推廣裝配式建筑,目前主要是造價成本高和配套產業問題,但是這些都是短期的,一旦裝配式建筑市場發展起來,這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中鐵四局集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預制廠負責人張威說,隨著建筑行業人工成本上漲,傳統方式的成本優勢將減弱。相比之下,工業化、產業化發展的裝配式建筑更有發展潛力。他有信心,未來海南的裝配式建筑市場需求量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陳永富介紹,從2017年起,海南省從政策引導、技術體系建設、產能布局、交流合作和試點示范等方面,全方位推動裝配式建筑跨越式發展,全面實踐綠色建筑理念。
上游方面,為了統籌裝配式建筑在海南的產能布局,除澄邁、定安、萬寧現有的和三亞擬建的裝配式建筑產業化基地外,海南省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新增產能,原則上要集中布局到瓊島西部的臨高金牌港開發區,以利于形成產業集群和規模化效應。
市場培育方面,海南省通過優惠政策鼓勵更多項目采用裝配式建筑或提高項目裝配率。目前,海南采用裝配式建筑建造的項目,正從政府投資的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項目,逐步推廣至商品住宅、辦公商業樓以及公共交通場所等項目。
為推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自2018年以來,省住建廳積極和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中建科技集團、華東建筑集團、中冶建筑研究總院、北京住總集團、海南大學等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發揮建筑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在海南省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中的智庫作用。此外,海南省還成立了裝配式建筑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通過產業聯盟的方式,組織開發建設企業、設計企業、構件企業、內裝企業、質量監管等行業主體,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
萬科、碧桂園等知名建筑企業也敏銳意識到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已開始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筑技術在開發項目中的應用。
“我們現在的安居型住房項目就采用了裝配式建筑建造,可節省建造工期3到6個月。” 海南萬科管理企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旺介紹,以“5+2+X”建造體系建造的三亞市萬科崖州安居房項目,將采用鋁膜、爬架、全混凝土外墻、預制內隔墻、疊合板等裝配式構件,市政道路管網先行,裝修、園林等穿插施工,多空間、多專業、全方位的穿插施工,將實現工期提速。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