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輿論場上對經濟恢復前景的關注度有所上升,對部分指標波動回落也出現了一些過度解讀。準確判斷當前形勢,抓住主要矛盾,本著遠近兼顧、對癥下藥的原則,實施力度適當的組合政策措施,是十分迫切的任務。
首先,對于經濟恢復、修復進程中一些指標的波動要有客觀認識,有的放矢采取措施。
經過三年疫情沖擊,再加上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需要一個調理、修復的過程,希望指標快速恢復到疫情以前的狀態是不現實的。當前工作的重點不是追求指標的“整體性完美”,而應緊緊牽住擴大內需這個牛鼻子,在投資、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呵護生產力、提升生產力,逐步修復指標。
有經濟學家注意到,當前經濟運行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大宗消費恢復相對較慢,投資恢復滯后于消費恢復,民間投資恢復不及大項目投資恢復等。針對這些問題,要加強宏觀政策引導,采取逆周期調控措施,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要進一步促進線下接觸性消費增長,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包括旅游消費、養老健康消費、新型娛樂消費等。要想方設法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擴大居民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擴張大宗消費需求和供給。在經濟恢復進程中,要一以貫之促進產業結構、投資結構調整優化,防止為一時之需增加低效產能、留下發展隱患。
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尤其要加大先進制造業的比重。先進制造業既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也有利于滿足中高端消費需求。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鼓勵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我國產品、服務、平臺的競爭力。這些長線功夫最終會體現在經濟指標上,但實現各項指標協調均衡,還需要一個過程。
第二,深刻認知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以更加主動、更大力度的開放舉措應對和消化外部不利因素,用好有利因素。
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是符合辯證法的,不必大驚小怪,重要的是積極主動應對。近年來,中美貿易有所收縮,中歐貿易總體保持正增長,中國與一些歐洲國家的貿易增幅還比較大;與此同時,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俄羅斯、南美國家、非洲國家的貿易規模在穩步增長。中國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有超大規模市場,有不斷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這都是中國發展全球貿易的有利條件。所以,外部打壓是會對我國經濟帶來一些影響,但影響有限,總體可控。今年前5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6.77萬億元,同比增長4.7%;月度進出口從今年2月份開始實現同比正增長,彰顯我國外貿較強韌性。
針對少數國家的打壓、遏制,我們要立體化謀劃、立體化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戰略。加強雙邊、多邊友好合作,與所有愿意和中國開展合作的國家深化合作。用更優的營商環境吸引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拉緊中國優勢產業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鼓勵優質資本進入中國。今年以來,眾多跨國企業高管來華訪問交流,并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達成了一些重大項目合作。與此同時,我們與時俱進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市場管理規范,做到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對外開放和安全。
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仍是緊迫任務,要加大基礎研究、平臺建設、重大項目和關鍵技術方面的投入,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關鍵核心技術每前進一步,對外開放合作就會更主動一分。
第三,堅持穩中求進,系統化謀劃和推進政策措施落實。
我國是一個大國,內部回旋余地大,抗擊風險、實現穩定發展的條件總體有利。就像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所說的,“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為了盡快實現經濟恢復和穩定發展,一方面,要及時調整政策、出臺新的政策,穩定市場信心,促進市場回暖;另一方面,也要強調用系統化、整體化思維考慮問題,審慎選擇政策工具組合。該延續的扶持政策要延續,該退出的要穩妥退出,該銜接的要及時銜接上,該加大力度的要及時加大力度。
近期,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提出8個方面22項重點任務,既立足解決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市場需求,也注重優化調整結構、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今年1至5月份,國家發改委批準核準了一系列重大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能源、交通等行業,將有力帶動結構調整并擴大有效需求。從貨幣政策看,今年3月份以來相繼采取了降準、降低政策利率等措施,促進融資成本下行。從財政政策看,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穩步推進。此外,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已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今年1至4月份,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4689億元;新能源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將延長至2027年底。這些政策措施體現了遠近結合、逆勢而上和順勢而為相統一,既發揮政策效力也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急就章。
當前是我國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期,也是一個“爬坡期”。主要問題是,民間投資還沒有充分激發起來,需求擴張的力度與理想狀態仍有差距,但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前期已經激發起來的市場動能將傳導至投資端和生產端,并進一步促進投資和消費需求擴張。落實好22項降成本重點任務,將有效釋放經營主體活力,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市場預期。我們也希望,在資本市場運作的大型機構投資者,主動引導價值投資,營造積極的財富效應,為實體經濟恢復向好做出積極貢獻。(證券日報?董少鵬)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