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發布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稱,臨近年末財政支出力度加大,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較高水平,2019年12月24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
盡管24日未開展逆回購操作,不過臨近年末,為確保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近日明顯加大了預調微調流動性的力度:12月16日,央行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3000億元;12月18日至20日,央行分別開展2000億元、2800億元和1500億元逆回購操作;12月23日,央行開展500億元逆回購。12月18日至23日連續四個交易日,央行投放流動性接近7000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2019年底至2020年初,針對跨年、跨春節的季節性資金需求,這種預調微調市場短期流動性波動的操作可能還會有。與此同時,考慮到銀行長期資金需求仍存以及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需要,降準的空間和可能性也存在。
2019年至今,央行兩次實施全面降準,合計1.5個百分點,并分三次對部分中小銀行實施定向降準。而市場對于在2019年底至2020年初再次降準的預期正在逐漸升溫。
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對于季節性資金余缺,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安排可平穩度過,但考慮到明年1月專項債發行額度較大,需要長期資金予以支持,降準被納入考慮。他表示,雙節期間,據測算資金缺口在3萬億至3.5萬億元人民幣,央行選擇重啟28天逆回購、“MLF+TMLF”的“量增價降”操作,以及配合全面或定向降準一次的概率相對較高。
業內人士認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可帶動LPR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12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動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會議提出,要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明年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貸款增速繼續高于各項貸款增速,其中5家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小微貸款增速不低于20%。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表示,降成本仍然是貨幣政策重要目標,降成本的方式會從2019年的壓縮銀行利差轉變為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我們認為要進一步推動LPR下行并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后續在LPR改革推進、MPA考核以及繼續下調政策利率和降準方面預計將有所作為。貨幣政策方面,2020年一季度存在降準和下調政策利率的可能,以進一步引導LPR下行。”明明說。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此前也發布點評稱,近兩周預調微調市場短期波動的操作可能還會有,甚至存在2019年末宣布降準、2020年1月落地的可能。
相關新聞
中國證券報頭版評論:春節前料成降準窗口期
□本報記者張勤峰
多個信號表明,新一輪降準箭已上弦。農歷春節前,大額季節性流動性供求缺口的存在,為降準政策順勢落地提供時機,未來一個月料成為降準重要窗口期。適逢年度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實施,使得下一次降準有望繼續以全面加定向的方式呈現。
12月以來,市場上圍繞降準的討論不斷增多,穩定歲末年初流動性平穩運行成為關鍵理由。誠然,在監管考核等多因素擾動下,年底資金面素來易緊難松,流動性趨緊壓力形成了央行釋放流動性的動力,再考慮到降準具備的規模性和普惠性優勢,降準的確是可選手段之一。
不過,年底有大額財政支出,流動性總量往往是增多的,資金緊張更多是短時性、結構性的,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基本能夠應對,動用準備金率工具必要性并不太大。近期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補水”已顯現成效,上周資金面在短暫收緊后恢復平穩,本周愈發寬松。24日,銀行間市場上隔夜和7天期等短期回購利率甚至跌到了數年來的低位。隨著財政支出力度逐漸加大,流動性供應有保障,年底前資金面或仍有局部波動,但總體實現平穩跨年幾無懸念。
反觀明年春節前,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形勢趨向復雜,對央行實施降準有一定需求。一是明年春節時點較以往靠前,節前現金流出壓力大;二是1月是傳統稅收大月,且當月稅期高峰與春節前資金備付期重疊,可能放大對貨幣市場流動性的影響;三是一季度往往是信貸投放較為集中的時點;四是部分專項債額度提前下達意味著明年初即有望迎來較多地方債發行;五是明年1月公開市場到期回籠規模較大。如此種種,預示著明年1月資金需求量較大。屆時,降準既可保障跨節資金面,又可助力年初信貸投放,同時有利于地方債有序發行,可謂一舉多得。
適時降準也有助于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準可一次性釋放大量低成本流動性,在有效增加金融機構可用資金同時,還可降低銀行資金成本,通過銀行傳導有助于降低貸款實際利率。12月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沒有繼續下行,銀行負債成本剛性或是癥結所在。而要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可直接下調央行資金利率,即調降政策利率;也可增加央行資金供給,通過改善供求關系降低資金成本。從這點來說,降準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降息”的效果,符合降低融資成本的要求。
應該說,明年春節前實施降準既有必要性也有合理性。未來一個月料成為降準重要窗口期,加上每年初進行的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實施,下一次降準仍有望以全面加定向的方式呈現。(來源:經濟參考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