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21日發布《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指出,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并不意味著貨幣條件維持不變,而是要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動態優化和逆周期調節,適度熨平經濟的周期波動,在上行期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在下行期對抗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
《報告》指出,“穩健”強調了貨幣政策應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面對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增強前瞻性、靈活性、針對性,強化逆周期調節,同時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度,保持貨幣條件與經濟平穩增長及物價穩定的要求相匹配,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如何衡量不多也不少?《報告》稱,從數量上看,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應與名義GDP增速大體匹配;從價格上看,利率水平應符合保持經濟在潛在產出水平的要求。在總量適度的同時,還要適當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定向滴灌功能,優化流動性的投向和結構,促進結構性調整和改革。
對于下一階段的宏觀形勢,《報告》判斷,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有不少有利條件。全球經濟總體仍延續復蘇態勢,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韌性較強,宏觀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同時,中國經濟平穩運行也面臨一些挑戰。全球經濟增長勢頭有所減弱,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內生增長動力有待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有較大空間,但也面臨艱巨挑戰。
《報告》稱,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既要防止貨幣條件過緊引發風險,也要防止大水漫灌加劇扭曲和繼續累積風險,其核心是服務好實體經濟。同時,要平衡好總量和結構之間的關系,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幾家抬”的政策合力,從供需兩端共同夯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協調好本外幣政策,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間的平衡。強化正向激勵機制,促進金融結構調整優化,提高金融結構的適應性,在服務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增強金融體系的韌性。
從具體的貨幣政策工具看,2014年以來,人民銀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工具,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并為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有力支持。
《報告》指出,我國基礎貨幣發行機制的改變,不僅適應了經濟金融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有效地滿足了銀行體系創造廣義貨幣的需要,也為加快推進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轉變創造了條件。
《報告》稱,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導,貨幣政策傳導的中樞在銀行,人民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操作的市場化方式,激勵和調節銀行貸款創造存款貨幣的行為是有效的,貨幣政策仍有很大空間,人民銀行大規模從金融市場上購買國債等資產意義不大,沒有必要實施所謂量化寬松(QE)政策。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根據經濟金融發展和金融宏觀調控需要,不斷完善人民幣發行機制,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并以此促進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來源:上海證券報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