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財經 記者:寧坤、高文鵬、孫超、蘇童、王建坤
圖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自春節后DeepSeek走紅以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各類創新頻頻涌現。從消費端到產業端,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記者也在一線進行了調研,一起來看↓↓
圖片
這兩天,一款由中國團隊開發、名為Manus的AI智能體,還在內測階段就迅速成為人工智能領域新熱點。它能像一位個人助理一樣,綜合運用多個大模型來拆分完成任務,在業內測評中的表現已超國際同類頭部產品。
總臺央視記者 寧坤:我們看到比如要從10幾份簡歷中篩選出合適人選,這一智能體會先將打包的文件解壓縮,逐頁瀏覽每份簡歷;記錄下重要信息之后,最后給出推薦建議。
圖片
如今,AI正在改變生產方式。各類好玩又好用的AI應用,為多領域打開想象空間。普通人也能幾分鐘內生成影視級的特效視頻,外貿商家錄下口型聲音就變身多語種達人;智能人形機器人集體走上新能源汽車產線,AI機器狗遠赴南極幫科考隊搬運重物……
湖南湘潭:大模型成“老師傅” 智慧鋼廠“一鍵煉鋼”有望成真
而在遙遠的南極,連科考船用到的部分鋼板,背后也有AI助力。在這些鋼板的產地湖南湘潭,工廠內多個智能化項目已常態運行:天車自動調度、軋鋼自動旋轉、棒材AI質檢(對應畫面),近年來都逐步落地。現在,這里正研究利用業界首個鋼鐵大模型,來改造生產中最為核心的一大環節——精煉。
總臺央視記者 寧坤:在我身后就是一爐正在精煉當中的鋼水,此刻爐中的溫度要高達1500(攝氏)度之上。在這樣一個10米遠的位置,我們也能明顯感受到高溫的炙熱。此刻爐中各類元素在高溫下快速反應后,這爐鋼水也將變得更加純凈。
圖片
監控屏幕前,工程師羅龍建全神貫注。他告訴記者,一爐鋼水精煉需要約30到60分鐘;過程中,“一助手”這一崗位極為關鍵,需要緊盯爐內的溫度和成分變化,來實時計算和調整加料多少、以及送電時長,操作要求如同“大廚”對做飯“火候”的把握。有時短短兩三分鐘內,爐內情況都會有很大差異,而這直接決定了煉鋼質量。
湘鋼寬厚板廠精煉車間副主任工程師 羅龍建:精煉過程比較依靠我們崗位操作人員經驗,要完全成熟做一個合格的“一助手”的話,起碼需要2到3年。比如一些老師傅的話,可以預判出我們實際的鋼水溫度大概是多少,而且溫度偏差的話基本不會超過5(攝氏)度。某一個時間點我要做什么操作,他們就會提前預判。
圖片
如今,經過孵化訓練的預測模型正在逐步掌握“老師傅”的這項技能。
總臺央視記者 寧坤:在這樣一個大屏幕上,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晰看到大模型是如何應用到鋼鐵的精煉環節中的。首先它會將此刻精煉的這爐鋼水的溫度等信息實時采集過來,然后模型就可以預測出在當下這樣一個環節,我們需要怎樣的加料和操作。
圖片
湘鋼寬厚板廠精煉車間副主任工程師 羅龍建:現階段來給我們相當于一個指導,或者甚至到后面它自動來調整合金的加入。相當于把人的能力這塊差別帶來的影響消除到最低,質量、穩定性就會提高。
圖片
精煉有了“AI大腦”,視覺大模型也當起“火眼金睛”。另一車間內,160個大型C型鉤上掛著一卷卷剛生產出來的線材,每卷重量可達約2.3噸,溫度最高時能達到700攝氏度。在這樣的一線,巡檢員肖兵兵已工作近17年。他說,以往操作工需要在現場來回穿梭,盯著鉤子上的編號抄下每一卷鋼材的信息,如同在高溫、高危的環境下跑“馬拉松”。對應品類一旦記錯,必須停機檢查,會影響后續工序和整體效率。
湘鋼精品高速線材軋鋼車間巡檢員 肖兵兵:(以前)累就是來回跑,起碼一天幾百盤。不同的規格、不同的批號爐號,就容易搞混,出錯率比較高。(現在)每一個鉤子上面都有一個識別的數字、識別的二維的一個牌子,然后靠這個(大模型)機器識別、攝像頭自動識別。(還有)機器人就靠著這個信息自動識別,然后自動打牌、自動掛牌。
圖片
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廠內已有32個場景與大模型結合。這幾年來,智能化使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而產品的產量、質量在持續提升。近5年來,他們已累計投資超8億元用于智慧工廠建設,生產效率提高近20%,帶動年直接經濟效益上億元。
湘鋼設備工程部部長 郭理宏:實際上很多傳統行業已經遇到了一種技術上的瓶頸。人工智能的出現,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向上突破更好、更高質量的一個新的路徑。我們準備在2025年推行至少100個左右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
圖片
華為云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領域總裁 尤鵬:像煤礦、鋼鐵、冶煉、化工、輪胎,這樣的一些主要是生產制造行業企業應用大模型的技術,我們深入到企業的核心業務生產流程里面。(未來)低成本的基礎模型,還有我們國產化的算力(疊加起來),2025年一定是AI應用到行業爆發的一年。
圖片
山東濟南:服務器產線滿負荷生產 “算力工廠”與時間賽跑
對外賦能的同時,人工智能產業自身也飛速成長壯大。算力產業,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總臺央視記者 寧坤:我現在是來到了位于山東濟南的一家服務器生產工廠,可以看到光是在我右手邊這樣一長排,就有數百臺各類的算力服務器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測試。隨著今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進一步提速,現在這里生產的AI智算服務器也是越來越多。
圖片
浪潮信息生產部副總經理 馬志強:連上線以后的話,再按一下開關機鍵,(服務器)它就可以跑起來了……
圖片
馬志強告訴記者,過去一年他們基本都是滿負荷生產,廠內改造擴充了許多新的服務器測試位。而在今年DeepSeek走紅后,又突然來了不少新的訂單需求。
浪潮信息生產部副總經理 馬志強:(客戶)比如說是增加了很多這種推理性的服務器。我們AI服務器的訂單量一直在增長,呈倍數級的一個增長。最快的話,(產品)5到7天就可以交給客戶。
圖片
智能化,是幫助馬志強他們保障生產速度的關鍵。半年多前新投用的24米高的智能化立體庫,現在就派上了大用場。
浪潮信息生產部副總經理 馬志強:這個世界的問題,58種智能化的算法,然后有200多種自動化的設備,使我們整體的備料效率提升了4倍以上。最快的話可以3分鐘就能把我們的物料從倉庫送到我們的智能工廠。
圖片
在距離工廠不到1公里處,新生產的服務器也被用在一座今年新啟用的智算數據中心里。工作人員介紹,這里是名副其實的“算力工廠”:10兆瓦的規模,每年可滿足150萬臺服務器的測試需求;此外,還能幫大模型、金融、氣象等行業快速實現AI算力部署。
總臺央視記者 寧坤:在這樣一個“算力工廠”的通道內,左右兩側分別是風冷和液冷不同類型服務器的機房,但是你能想象嗎?這里實際上是由119個預制化的集裝箱,像搭積木一樣拼接堆疊后快速建成的。
圖片
浪潮信息數據中心產品線市場總監 周相峰:這個世界的問題,傳統數據中心的話大概建成的話需要18個月左右,而我們只需要4個月。數據中心建成得越快,我的算力服務器早一點先上架帶來的收益是要高很多的。光我們從發布到現在,(接到這樣)“算力工廠”的需求就有十幾個。在AI的層面上,大家都在搶時間。
圖片
記者觀察:“人工智能+”激活千行百業 追“智”方能致遠
總臺央視記者 寧坤:我在一線走訪的最深切感受,就是AI已經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狀態。業內人士告訴我,曾經他們需要為AI去找應用場景,而今年已變成各行各業主動找上門來用AI。我們也看到,今年,“人工智能+”行動第二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在走訪中我也深切感受到,隨著開源、低成本的國產大模型出現,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關鍵力量。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達近6000億元,并且仍在快速增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這也讓業內普遍看好端側AI應用的前景,今年有望成為爆發的一年。
而這兩天在與代表委員的交流中,我還發現,人工智能也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了新的變革與思考。不少代表委員都提到,要重視防范AI的使用風險,比如AI換臉、變聲帶來的現實風險。大家也提出了很多具體建議。未來,如何積極穩妥用好AI、平衡好AI發展的創新潛力與社會風險,成為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