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鄭雪
2023年的一天,國裝新材料技術(江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裝”)總經理馬小民和日常一樣,接通了一個電話,電話另一端的需求有些不同尋常:對方需要一個低溫型的材料,溫度基本接近絕對零度。 “我們所做的是適用于航空航天場景的耐高溫氧化鋁纖維材料,對方當時只提了需求,其他任何信息都沒有透露。”馬小民說。他之前揭過一個技術創新需求榜單,應該是發榜企業來的電話,雖然心里有些嘀咕,但有新業務上門還是很開心。接觸半年之后,雙方最終敲定了合作。 看似不相干的兩家企業,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的工作機制之下,需求精準對接,實現了相關技術的嫁接和突破,中小企業也借此機會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 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是由工信部中小企業局負責的一項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工作,今年已經是第二年開展。 成功揭榜的馬小民對記者表示:“大企業有需求,我們小企業響應迅速,實現共贏,幫助我們跑出了新賽道,這是好事。”
今年6月,工信部辦公廳發布通知,面向大企業征集擬請中小企業“揭榜”攻關的技術創新需求。經專家論證遴選,從558項需求中共遴選出151項大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形成榜單向公眾發布。
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主要流程為征集大企業需求、組織中小企業“揭榜”、確定“揭榜”企業名單。相關信息于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服務平臺發布。發榜企業遴選1~3家“揭榜”企業,自主確立合作關系,由發榜方自主安排驗收。 “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工作可以理解為,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對接的原則,搭建了一個市場供需高效流通和匹配的平臺。”工信部中小企業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企業有了新的需求,無論是自己在市場上尋找提供相關服務的企業,還是和兄弟企業溝通交流,溝通成本都較高。問一圈下來可能會找到50家企業,仍需篩選,而且不一定能篩到合適的。”一位大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一般很難進入大企業的供應鏈。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更難。”馬小民說。 一方有需求,找不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另一方卻又很難被看見,急需一座溝通的橋梁。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應運而生。 一個詞總結這項工作,那便是“撮合”。這種撮合具有更強的市場導向性和靈活性。 “政府搭建的這個平臺,為有需求、有實力的企業搭建了溝通、應答的渠道。”上述管理人員說。其所在企業想要升級現有的工業設備網絡安全系統,同時還提出了一些個性化需求。雖然相關需求專業性很強,但上述管理人員最終還是通過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工作,找到了供應鏈上下游的“好伙伴”。 在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方面積累了相當專業能力的北京六方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六方云”)便是上述需求的揭榜方。 六方云政府事務經理李文昊負責行業政策研究工作,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自2023年成功揭榜簽訂第一期合同后,今年已經簽了第二期,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借助這樣一個有分量的通道,我們順利拿下了訂單。這次項目的訂單量挺大,為公司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李文昊說。 “關鍵還是要看揭榜方的技術實力。”上述管理人員說。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形成了3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023年日均新設企業2.7萬戶,中小企業總數超過了5700萬戶。 我國中小企業各懷絕技,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工作不僅實現了大中小企業“攜手”、需求精準對接,更重要的是,一套創新需求由市場提出、創新主體由市場選擇、創新成果由市場驗證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機制也逐漸建立。 上述機制作用之下,企業相關技術創新需求得以解決,創新成果逐漸涌現,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實現雙向“奔赴”。 馬小民揭榜的技術創新需求來自某央企,相關材料要用在新一代真空磁懸浮高速軌道列車上。 新材料要從天上到地下,技術難度不小。馬小民打了個比方,就好像平時用來裝籃球、足球的網兜,現在要用它來裝米面,他們面對的新工作就是讓網兜的孔隙變得更密,把市面上還沒有的米袋子、面袋子給做出來。 “查閱相關文獻后發現,氧化鋁纖維作為隔絕熱度的低溫材料很少,但我們多方了解后,判斷國外某裝置的成功案例就是這種材料制成。有了成功的案例,那就做。”馬小民說。 雖然也有彎路,但最終還是做出來了。難關攻克之后,國裝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氧化鋁纖維應用于低溫場景成為新的產業發展亮點,市場迅速打開,同時也和這家央企達成長期合作,成為其產業鏈供應鏈的一環。 “我們借助這項工作和相關研發,快速切入大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之中。同時,也帶來了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對于行業也有一定的引領作用。”馬小民說。 “相關工作推動了大中小企業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面融通。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優勢實現互補,共同攻克產業技術難題,助力大企業精準對接更多未進入供應商體系的協同創新伙伴,也助力更多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產業鏈供應鏈之中。”工信部中小企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