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狼牙套加粗震动入珠套h,被狼交的女人(h)

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歡迎您!

English服務熱線:010-59231580

搜索

專欄:必和必拓成為鎳價受創企業中的一員

來源:要鋼網

印尼的鎳產量激增,給競爭對手造成了巨大打擊,并對西方國家實現關鍵金屬供應鏈多元化的雄心構成挑戰。

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集團是兩年來鎳價暴跌的最新受害者,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個月期鎳價格從 2022 年 3 月每公噸 55,000 美元的歷史高點跌至 16,650 美元。

這家全球最大的上市礦業公司宣布將從10月起暫停其西澳大利亞鎳礦業務。

這一決定是經過明確標記的,可能由于 Wyloo Metals 的 Kambalda 礦山的進料丟失而變得更加容易做出。該礦山于 5 月份因價格低迷而進入維護和保養階段。

澳大利亞的受損企業包括去年 12 月進入自愿托管程序的 Panoramic Resources 和暫停其 Cosmos 礦場開采并 剛剛對其勘探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的IGO Ltd。

必和必拓表示,將繼續投資幾年前被譽為公司電池金屬戰略核心的項目。但該公司承諾到 2027 年才會對暫停投資進行審查,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公司對鎳價前景的看法。

特斯拉公司于 2021 年簽署了必和必拓低碳鎳礦的承購協議,現在必須另尋他處。很可能是印度尼西亞。

——股價上漲拖累價格

受新喀里多尼亞國內動亂影響,倫敦鎳價 5 月份一度上漲至每噸 21,750 美元。新喀里多尼亞是法國統治下的太平洋島國,也是世界第三大鎳礦生產國。

然而,倫敦金屬交易所庫存的快速增加抑制了看漲情緒,投資基金的持倉在 6 月份轉為凈看跌。

自上個月初以來,金屬每天都抵達韓國和臺灣的LME倉庫,目前交易所總庫存為99,576噸,為2022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還有更多人坐在陰影里。

根據倫敦金屬交易所最新月度報告,截至 5 月底,倫敦金屬交易所非倉單庫存總計 67,181 噸。此時總庫存已超過 15 萬噸。

——印度尼西亞洪水

隨著五個新品牌獲得快速批準,流入倫敦金屬交易所倉庫的鎳大部分來自中國,這些新品牌的年產量總計約為 70,000 噸。

截至 6 月底,中國鎳價占 LME 在庫庫存總量的 28%,高于年初的 11%,而去年同期為零。

它是利用印尼的冰銅和混合氫氧化物等原料生產的中國金屬。

中國企業推動了印尼加工產能的建設,并掌握了將該國相對低品位的資源轉化為精煉金屬和電池級硫酸鹽等高純度產品的技術。

印尼于 5 月份獲得首個品牌批準后,可能開始直接向倫敦金屬交易所交付鎳。

該國的產量激增此前僅限于鎳市場的 II 類中間產品領域,但現在已滲透到 LME 交易的 I 類領域。

可能會有更多金屬涌入。世界最大的鎳生產商中國青山公司正計劃注冊第二個印度尼西亞品牌,年產能將增加 5 萬噸。

——擊中地板

很難理解為什么必和必拓對鎳價短期內回升不抱太大希望。

隨著電動汽車革命遭遇阻礙,電池需求未能達到旺盛的預期,這對鎳的事業沒有任何幫助。

即使產量削減幅度加大,市場仍明顯供應過剩。

在必和必拓確認關閉其西部鎳業部門之前,麥格理銀行就已經發現有超過 30 萬噸的產能被關閉。

該銀行已相應下調了預期的供需平衡,但仍預測到2028年每年仍將持續盈余。

麥格理鎳業分析師吉姆·列儂 (Jim Lennon) 認為,價格應該接近底線,并估計將印度尼西亞原材料轉化為金屬的邊際生產成本在 16,000-18,000 美元之間。

問題是,對于其他所有人來說,這個底線都太低了。

——新的依賴項

麥格理表示,去年印度尼西亞的鎳產量占全球產量的一半多一點,到 2028 年這一比例可能會上升到 75%。

這一特殊的電池金屬供應鏈正迅速變得更加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和控制其大量鎳產業的中國運營商身上。

由于中國在鎳業中的主導地位以及鎳業對環境的巨大影響,美國和歐盟一直不愿與印尼接觸。

然而,這種情況可能正在改變,因為少數現有運營商和少數新項目可以與印度尼西亞的低成本生產進行競爭,這一嚴酷的現實阻礙了多元化努力。

美國負責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的副國務卿何塞·費爾南德斯本周訪問了雅加達,議程之一就是探討印尼加入多國礦產安全伙伴關系(MSP)的可能性。

費爾南德斯在雅加達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MSP 的目標是加速開發可持續的關鍵礦產供應,這將為改善印尼礦產行業的環境標準和治理提供一個機會。

顯然,任何更緊密的合作都將取決于印度尼西亞清理其環境行為,并理想情況下放棄使用碳含量高的煤電來運行其鎳加工廠。

但雙方似乎都在向某種礦產協議靠攏,旨在幫助印尼減少對中國資本和技術的依賴。

對美國及其金屬盟友來說,這意味著承認目前所有鎳礦之路都通向印度尼西亞,而且這種狀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本文表達的觀點為作者、路透社專欄作家安迪·霍姆的觀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