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路透社、環球時報等
路透社7日獨家爆料稱,據熟悉大西洋兩岸談判的消息人士透露,隨著10月31日最后期限臨近,美國與歐盟一項旨在排擠中國的所謂“綠色鋼鐵”貿易協議談判遇到瓶頸。
2018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根據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遭到美國業界及國際社會的廣泛反對,并引發美歐鋼鋁關稅持久爭端。2021年10月31日,美國和歐盟宣布雙方重建鋼鐵和鋁貿易關系,有意就“全球可持續鋼鋁協議”進行談判,以破解鋼鐵和鋁行業所面臨的碳排放量大、產能過剩等問題。
路透社稱,美歐雙方設定兩年時間進行談判,計劃針對從高碳排放工廠和鋼鐵產量遠遠超過市場需求的國家進口產品問題,在美國和歐盟設置貿易壁壘。“有關參數針對的是占全球鋼鐵產量一半的中國”,報道說。
據路透社最新消息,熟悉貿易談判的美方消息人士稱,歐盟最近幾周對美方提議缺乏參與度,這令美國談判代表感到沮喪。這些消息人士透露,對于旨在減少碳排放和抑制產能過剩的聯合貿易限制措施的結構問題,雙方仍存在深刻分歧;歐盟方面消息人士則透露,雙方尚未就如何定義“綠色鋼鐵”達成一致,歐盟方面還擔心,美方提議可能會通過歧視第三方國家和設定進口數量限制藐視全球貿易規則。
報道繼續稱,美方消息人士還表示,談判進展受到歐洲漫長夏季假期的嚴重阻礙,如果在未來幾周內沒有取得重大突破,那么最后期限10月31日一到,雙方可能沒有任何解決方案。一名美國消息人士為此表示,“我們現在正處于成敗在此一舉的關鍵階段。”
“美歐在鋼鋁貿易上搞不成小圈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曾在《環球時報》撰文表示,美歐之所以將所謂產能過剩的指責瞄準中國的鋼鐵工業,與鋼鐵產品本身的同質化競爭和資本密集度有直接關系。粗鋼、鋼材等產品很難實現差異化,主要依賴價格競爭,而且鋼鐵是重資產、順周期行業,容易受到經濟波動的影響。美歐以往主要指責政府干預和補貼導致了中國的產能過剩,但實際上中國鋼鐵產業競爭非常激烈、市場化程度很高,國有企業的比重不過1/3左右,政府也完全沒有必要去補貼這樣一個成熟產業,反倒是對主動削減產能的企業有相應的補貼。于是,近年來美歐又把矛頭對準鋼鐵生產的碳排放,并企圖以此為由設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歐盟正在討論出臺的碳邊境調節措施就是一例,其中主要針對的行業就包括鋼鐵。此次,美歐協議中也包含了未來討論鋼鐵產品碳含量的相關問題,其目的依然是約束中國的競爭力。
屠新泉表示,事實上,美歐與中國在鋼鐵產業更多的是互補關系而非競爭關系,歐盟、美國分別是鋼鐵進口第一、第二大經濟體,表明它們的產能根本無法滿足各自的需求。特別是美國,拜登政府誓言重建美國的基礎設施,正需要大量鋼鐵產品,而以美國每年8000萬噸左右的國內產能,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物美價廉的鋼鐵產品。因此,美歐與其挖空心思歸咎于人、拉幫結派圍堵別人,不如首先加強自身,同時本著合作精神和國際規則,共同推動世界鋼鐵貿易的良性發展。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