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按照《貴州省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編制工作清單》(黔雙碳辦發〔2022〕2號)要求,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起草了《貴州省鋼鐵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貴州省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貴州省煤化工(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貴州省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貴州省鋼鐵行業主要包括以鋼鐵及其制品、電解金屬錳、鐵合金、工業硅為主的黑色金屬材料,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也是我省工業領域碳排放的重點行業。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推動我省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碳達峰目標,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結合相關規劃,制定本實施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思維,統籌處理好行業發展和減排、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聚焦“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為引領,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強化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落實國發〔2022〕2號文件要求,積極推進鋼鐵行業低碳循環和高端化發展。錨定目標,系統推進。堅持把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作為鋼鐵行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總體導向,全面統領減污降碳和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統籌工業經濟增長和低碳轉型、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關系,協調推進碳達峰各項任務,助力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平穩有序,重點突破。堅持節能降碳和示范引領協同推進,穩妥有序、循序漸進,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突出余熱余能、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和首鋼水鋼、首鋼貴鋼等重點單位,抓好試點先行、示范創建和推廣應用。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注重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推動鋼鐵行業低碳零碳技術開發。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應用,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政府引導,市場發力。堅持雙輪驅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以碳減排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綠色低碳技術產品推廣應用,提升綠色低碳管理效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以高質量的綠色低碳供給激發綠色低碳新需求,引導綠色低碳新消費。到2025年,省內鋼鐵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70噸及以上綠色智能新型電弧爐(特鋼除外)普及率達100%,錳硅合金、高碳鉻鐵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行業節能降碳效果顯著,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大幅提高。到2030年,100噸及以上綠色智能新型電弧爐(特鋼除外)普及率達100%,鋼鐵企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100%。25000千伏安以下鐵合金礦熱爐全部完成升級改造,同步配套余熱發電和煤氣綜合利用設施,鐵合金企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60%。電解金屬錳企業全部達到清潔生產先進(標桿)水平。鋼鐵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強度進一步優化,為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提供有力支撐。優化產業布局,整合產能規模,調整產品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助力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1.優化產業布局。依托滬昆線、川黔線、黔桂線、南昆線等鐵路貨運優勢,推動鋼鐵行業集群化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積極推動福鑫、聚鑫、閩達、長樂、長嶺、和興等城市鋼廠的整合和搬遷,形成貴陽、遵義、黔西南和黔東南為核心的短流程精品建筑鋼材產業集聚區;依托電力、區位等優勢及產業基礎,推進省內錳系合金產業加快向興義清水河(含威舍)—義龍新區—安龍等地轉移。充分考慮資源稟賦條件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整合現有電解金屬錳產能,建設松桃、萬山、遵義坪橋等綠色錳產業發展園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地方各級政府負責落實,不再列出)2.整合產能規模。統籌考慮市場需求、交通運輸、環境容量和資源支撐條件,落實國家產能置換政策,通過產能置換依法依規引入鋼鐵指標,適度擴大省內粗鋼產能規模。鼓勵鋼鐵企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力。依托省內豐富的礦產、電力資源,擴大工業硅產能規模,提高硅基材料比重。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力推進電解金屬錳存量整合升級,嚴格控制電解金屬錳產業發展,對產業現有存量進行優化調整改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調整產品結構。加快推動鋼材產品提質升級,持續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支持鋼鐵企業瞄準下游產業升級,發展高品質特殊鋼、鋼繩生產用鋼、不銹鋼、高標準軸承鋼等多品種鋼材,更好滿足市場需求。嚴格控制鐵合金產品中主元素和碳含量的波動范圍,降低磷、硫等雜質含量。鼓勵企業牢固樹立質量為先、品牌引領意識,加快拓展細分市場,完善產品系列化、品種多樣化、品牌特色化,提升品牌效應。(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構建綠色供應鏈,打造綠色工業園區,全面提升企業清潔生產水平。1.建設綠色工廠。按照用地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培育省內鋼鐵行業綠色工廠。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優化工藝流程和建設改造廠房,實現集約化用地。選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進行建設改造,強化爐料結構優化、余熱利用降碳的源頭減量技術應用,高爐煤氣精脫硫治理技術,燒結煙氣循環、高爐煤氣均壓放散煤氣全回收、加熱爐換向煤氣回收等過程控制技術配套應用,減少生產過程中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實行清污分流、大力推進廢水資源化利用,鼓勵利用鋼鐵企業內污水制備生產新水。固體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鼓勵企業利用高爐渣生產礦渣棉、微晶石、微晶玻璃和耐火材料等產品,鋼渣采用“破碎—篩分—磁選”回收鋼渣中的鐵等。推行資源能源環境數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統,實現資源、能源及污染物動態監控和管理。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引導貴州鋼繩集團、首鋼水鋼、福鑫、聚鑫等企業進一步提標改造,鼓勵申請綠色工廠認證。(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構建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鼓勵企業加速推進采購端、物流端、銷售端建設,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鼓勵貴州鋼繩、首鋼水鋼等龍頭企業開展綠色產品設計、選擇綠色材料、實施綠色采購、打造綠色制造工藝、推行綠色包裝、開展綠色運輸、做好廢棄產品回收處理,實現產品全周期的綠色環保。鼓勵首鋼貴鋼等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試點,探索建立綠色供應鏈制度體系,積極開展綠色產品認證。依托滬昆線、川黔線、黔桂線、南昆線等鐵路貨運,鼓勵“公轉鐵”綠色低碳運輸方式,推動優化大宗貨物運輸方式和廠內物流運輸結構。積極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推動綠色產業鏈與綠色供應鏈協同發展,建立綠色低碳供應鏈管理體系和供應鏈管理試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大數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全面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探索綠色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產品分銷以及回收處置利用全產業鏈清潔化,推進企業生產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綜合利用全流程清潔發展。加大清潔能源推廣應用,提高工業領域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實現大氣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源頭削減。深入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評價認證,推動鋼鐵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快省內鋼鐵企業及園區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到2025年,滿足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III級基準值要求的企業占比達100%,到2030年,達到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II級基準值要求的企業占比達60%。(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原則,推進資源高值高效利用,構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快實現循環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全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重點圍繞尾礦、廢石、冶煉渣、錳渣等,建設一批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培育一批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企業,探索區域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模式。1.推進再生資源高值化循環利用。培育廢鋼鐵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龍頭骨干企業,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依托優勢企業技術裝備,推動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依托貴州省大數據產業優勢,運用互聯網+建立全方位廢鋼鐵產業管理平臺,構建省內省外雙軌、線上線下并行的廢鋼鐵再生資源供應鏈。完善“回收—加工—配送”產業鏈,建設廢鋼破碎線尾料深度處理、高值化利用項目示范工程和“廢鋼鐵加工配送示范基地”,提高廢鋼鐵再生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廢鋼鐵行業向產業化、產品化、區域化、規模化發展。積極推廣先進國產化的汽車拆解生產線,滿足今后汽車報廢高峰期的需求,增加廢鋼鐵資源總量。到2025年,省內廢鋼鐵加工企業全部完成廢鋼鐵加工準入。(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推進“三廢”資源規模化綜合利用。推進鐵合金渣、鋼渣等冶煉廢渣產排企業綠色轉型升級,建設“鋼鐵渣零排放”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推動高爐渣、鋼渣及尾渣深度研究、分級利用、優質利用和規模化利用。鼓勵從除塵灰中回收稀有稀散和稀貴金屬等有價組分,提高生產端資源利用效率。推廣冶煉渣低能耗破碎磁選和超細粉磨、礦渣復合微粉等技術。到2025年,鐵合金渣資源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到2030年,設有鋼渣微粉等深度處理設施的鋼鐵企業占比達100%,設有鐵合金熱熔渣生產礦渣巖棉等深度處理設施的鐵合金企業占比達50%以上。重點圍繞松桃“錳三角”錳渣治理,強化源頭減量,加強省內低品位錳礦的浮選或磁選等富集預處理技術工藝研究和應用,提高礦石品位,降低單位金屬錳產廢量。針對錳渣中錳離子、重金屬離子、可溶性鹽等有害雜質,推動錳渣無害化排放標準制定和實施,促使錳渣無害化處置。推動硫化渣、電解陽極渣分類排放(堆存),為綜合利用創造條件。推進錳渣資源綜合利用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力爭錳渣在生產水泥調凝劑、混合材、高性能混凝土摻合料、新型墻體材料等行業低成本產業化技術上取得突破。推廣普及轉爐煤氣、高爐煤氣制氫氣等鋼化耦合技術和礦熱爐煙氣凈化后燃燒發電技術。加快推進貴繩集團酸再生及高純鐵粉回收技術升級改造項目,鼓勵使用城市中水作為循環冷卻水的補充新水,鼓勵企業內部循環冷卻水梯級利用,積極采用智能用水管理技術。推廣普及鋼鐵綜合污水再生回用集成技術和鋼鐵冶金行業廢水零排放處理技術。鼓勵電解金屬錳企業采用泡板槽曝氣循環溶解洗板,減少沖洗用水及廢水排放量。到2030年,鋼鐵及其制品行業水重復利用率達97%以上,鐵合金及工業硅行業水重復利用率達95%以上,電解金屬錳行業水重復利用率達90%以上,電解金屬錳廢水處理達標后100%回用于工藝。(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省應急管理廳、省水利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推進余熱余壓資源高效化協同利用。開發燒結余熱發電、轉爐低壓飽和蒸汽發電等技術產業化應用,重點推動各類低溫煙氣、沖渣水和循環冷卻水等低品位余熱回收,推廣電爐煙氣余熱、高參數發電機組提升、低溫余熱有機朗肯循環(ORC)發電、低溫余熱多聯供等先進技術,通過梯級綜合利用實現余熱余能資源最大限度回收利用。加大技術創新,鼓勵支持電爐、轉爐等復雜條件下中高溫煙氣余熱、冶金渣余熱高效回收及綜合利用工藝技術裝備研發應用。到2030年,貴州省煉鋼電爐、工業硅礦熱爐煙氣余熱回收利用設施配套率達10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4.探索區域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模式。支持義龍新區等基礎原材料產業集聚區建設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以龍頭綜合利用骨干企業為依托,打造一批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和企業加強資源耦合和循環利用,創建“無廢園區”和“無廢企業”。構建以鋼鐵生產為核心的工業生態鏈,有序統籌鋼鐵與化工、建材等多產業鏈協同的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積極打造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實施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通過以評促用,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新增工業固廢能用盡用、存量工業固廢有序減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低碳技術重大突破,加大成熟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1.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推進鋼鐵行業低碳技術、工藝、裝備創新突破和改造應用,以技術工藝革新、生產流程再造促進鋼鐵行業減碳去碳。鼓勵企業加大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上的投資力度,加強對低碳冶金、無頭軋制等綠色低碳工藝技術攻關。積極研究直接還原煉鐵、氣基還原煉鐵技術等技術。圍繞熔融冶金渣的余熱回收技術、轉爐煤氣余熱回收技術,開發低溫余熱回收技術,實現余熱資源的充分利用。研發應用以電解金屬錳廢水化學吸收浸出產生的二氧化碳的工藝技術。支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實現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有機結合,推動產業鏈提檔升級,打造低碳創新體系。(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特別是國企央企、大型企業集團、龍頭企業應發揮引領作用,加大在綠色低碳技術應用上的投資力度,實施生產工藝深度脫碳、工業流程再造、電氣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環利用等技術示范工程。推廣燒結煙氣內循環、高爐爐頂均壓煤氣回收、轉爐煙一次煙氣干法除塵等技術改造。推廣高參數煤氣發電技術、煉鋼蓄熱式烘烤、加熱爐黑體強化輻射、高爐沖渣水余熱回收、智能化煉鋼等技術。鼓勵電解金屬錳企業使用新技術、新設備,持續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發揮貴州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集聚優勢,推動數字賦能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強化企業需求和信息服務供給對接,加快數字化低碳解決方案應用推廣。1.深化數字融合創新應用。依托貴州工業云平臺,利用大數據、第五代移動通信(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對工藝流程和設備進行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推進鋼鐵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支撐企業內外數據匯聚和建模分析,為個性定制、智能生產、網絡協同、服務延伸等新模式應用提供支撐保障。實施“企業上云”行動,推廣設備聯網上云、數據集成上云等深度用云。遴選融合發展標桿企業,形成兩化融合應用示范,開展綠色用能監測評價,建設能源管控中心,推動數字技術融合創新提升對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服務供給能力,釋放數字對鋼鐵行業發展的倍增作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實施“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鼓勵企業、園區開展能源資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地下管網漏水檢測等系統建設,實現動態監測、精準控制和優化管理。鼓勵企業結合生產工藝條件改造,實施料場智能視頻監控、堆取料機自動作業、料場三維圖像測控、料場智能調度;實施燒結智能監測與診斷、智能閉環控制、優化配礦、智能計劃排產;探索煉鐵遠程一鍵爐前控制、高爐運行工礦智能監測與診斷、操作制度優化、智能無人抓渣及配料閉環控制;綜合利用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高精度控制等技術,實施無人化智慧鐵水運輸;長流程+短流程煉鋼工序物料屬性及設備運行工礦智能監測分析,實施“一鍵脫硫”、“一鍵煉鋼”智能化控制,廢鋼進廠自動定級。鼓勵企業大力推進智慧物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生產和營銷各環節的應用,不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強對廢鋼資源全生命周期數據的智能化采集、管理與應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大力推進“機器人+”“5G+”“AI+”行動,支持企業建立貫穿全流程數字化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形成多維度、多環境數據源實時同步的數字孿生體。通過5G等先進網絡實時采集能耗數據,實現全方位的用能情況感知;通過平臺集成ERP、MES等系統內生產計劃及設備定檢修計劃,根據能源用戶需求,借助平衡計算公式,實現各類能源介質供需計劃的靈活制定,有效提升用能合理程度;廣泛采集生產全流程質量數據,實現生產過程對產品質量實時在線監控。集成全廠污染物監測分析儀表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實現污染物濃度超限預警。通過3D仿真,實施智能物料管理、智能庫存預警及遠程無人管控,提升倉儲物流管理效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4.建立數字化碳排放管理體系。加強信息技術在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等領域的開發部署。推動企業重點用能設備上云平臺,形成感知、監測、預警、應急等能力,提升碳排放的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管控水平。推進企業構建碳排放數據計量、監測、分析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管理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按照“整合重組,優化布局,調整結構,綠色低碳”的思路,扶優汰劣,建設綠色工廠,構建產業綠色生態新格局。努力提升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和產品能效水平,推進行業低碳化、智慧化、高端化發展。1.鋼鐵及其制品。引導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落實國家產能置換政策,適度擴大省內粗鋼產能規模。實施“一企一圖”,鼓勵企業結合自身特點繪制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路線圖,明確企業碳達峰具體路徑。推進鋼鐵冶煉全流程電氣化提升改造行動,鼓勵鋼鐵企業對標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I級基準值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支持鋼鐵企業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及生產過程節能減碳改造。加快高品質綠色建筑用鋼、工字鋼、角鋼、槽鋼等電力鐵塔用鋼、耐磨鋼產品生產推廣,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和MC產品認證。鼓勵首鋼水鋼、首鋼貴鋼積極開展非高爐煉鐵和氫冶金試點工程項目。到2025年,廢鋼鐵加工準入企業年加工能力和設有鋼渣微粉等深度處理設施配套率進一步提升。到2030年,長流程的噸鋼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達1.75噸以下,短流程的噸鋼(特殊鋼除外)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達0.45噸以下,省內鋼鐵行業新增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家及以上,新增綠色工廠2家及以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管理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鐵合金及工業硅。堅持“產量不減、市場不丟、上大壓小、扶優汰劣、漸次調整”原則,引導推進鐵合金行業轉型升級,鞏固鐵合金、工業硅等產業基本面。加快成熟工藝普及推廣,鼓勵采用企業爐料預處理、原料精料入爐,提高爐料熱熔性能,減少熔渣能源消耗,推廣煤氣干法除塵、組合式把持器、無功補償及電壓優化、變頻調速等先進適用技術,推進節能低碳新技術示范應用,重點推廣應用回轉窯窯尾煙氣余熱發電等技術,推進液態熱熔渣直接制備礦渣棉示范應用,實現廢渣的余熱回收和綜合利用,逐步推廣鐵合金電爐尾氣制燃料乙醇、飼料蛋白技術,實現二氧化碳捕捉利用。加強先進技術攻關,開展爐渣、硅微粉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綜合利用新技術研發。科學謀劃發展硅基新材料,推進產業鏈向低磷低碳硅錳合金、高硅錳合金、高純硅鐵、硅鋁鋇、硅鈣鋇、硅鈣鋁等中高端延伸。補齊工業硅下游產業鏈,以提高工業硅產品附加值為目標,優先打造工業硅—有機硅、多晶硅等一體化生產加工企業,積極培育引進有機硅、多晶硅、硅鋁合金、單晶硅、三氯氫硅、碳化硅等材料生產加工企業。新(改、擴)建硅鐵、工業硅礦熱爐須采用矮煙罩半封閉型,錳硅合金、高碳錳鐵、高碳鉻鐵、鎳鐵礦熱爐采用全封閉型,容量≥25000千伏安,同步配套余熱發電和煤氣綜合利用設施。到2030年,全部完成對25000千伏安以下的普通鐵合金電爐以及半封閉電爐升級改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管理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電解金屬錳。依托錳礦資源稟賦,科學開發利用,堅持“嚴控增量,存量兼并重組”的思路,規范有序發展電解金屬錳企業,做優做強,倒逼電解金屬錳產業轉型升級;堅決關停生產規模小、環境風險隱患大、污染治理水平低的企業,做到每個縣(區)布局不超過2家電解金屬錳企業,并加快推進“退城入園”,加快集中化、規模化發展。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專項行動,全面推進綠色礦山、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鏈和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提升能效管理水平,強化環境智慧管理,加強“三廢”綜合治理。到2030年,培育2家電解金屬錳龍頭企業生產規模達16萬噸,其他企業生產規模達6萬噸及以上。全省新增錳渣無害化率達到10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管理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鼓勵企業進行節能提效技改升級,調整優化用能結構,推進屋頂光伏發電建設,用能低碳化、智能化、系統化改進。1.調整優化用能結構。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推進鋼鐵、鐵合金行業進行能源結構調整,增加綠電使用比例。對能效低于行業基準水平的存量項目,加快節能低碳、提質增效改造,并于2025年前完成改造升級,未能按期完成改造升級的項目堅決予以淘汰退出。推廣先進適用節能低碳、優化用能結構、鋼化聯產等技術,加大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提升企業全流程信息化水平,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2.加快工業微電網建設。推動能源基礎設施可持續轉型,建立健全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引導企業加快屋頂光伏、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建設,推進多種能源利用高效互補。鼓勵畢節、六盤水、安順、黔西南、黔南等具備富足光照條件區域的企業進行屋頂光伏發電改造。(省能源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3.加快實施節能降碳改造升級。落實地區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實施節能改造工程。煉鋼電爐配備廢鋼預熱成套設備,全面提升煉鋼電弧爐、鐵合金礦熱爐智能化控制水平,提升行業節能水平,實施變壓器、電機等能效提升計劃,推動風機、水泵、壓縮機等用能設備進行變頻改造,電解金屬錳行業推廣實施永磁無鐵芯電機等新型節能設備。鼓勵企業在燃料優化、智能管控、產業協同、綠色物流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開展節能降碳示范性改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一)加大政策支持。強化政策保障,新技術新工藝應用、綠色化智能化改造、資源綜合高效利用等方面稅收優惠政策。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用好省級各項財政專項資金,加大對節能低碳突破性技術研發及應用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強化政策引導,構建激勵政策,推行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差別化電價政策。(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能源局、省稅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二)發展綠色金融。支持金融機構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前提下,為鋼鐵行業碳達峰重點項目提供長期限、低利率資金。鼓勵銀行業將綠色貸款占比納入業績評價體系,圍繞安全降碳需要,建立綠色低碳項目庫,提高企業申貸獲得率。有序推進綠色保險,鼓勵保險機構對低碳項目給予保費定價優惠支持。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探索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綠色金融業務,助力鋼鐵行業低碳技術推廣和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中國人民銀行貴陽中心支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三)完善統計核算體系。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建立碳排放數據采集、審核及評估體系,推行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對企業加強碳計量技術研究,依據行業特點建設雙碳數字化管理平臺給予政策支持,助力碳排放“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實現。(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一)加強組織領導。構建橫向協同、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體系,主管部門圍繞碳達峰目標,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對碳達峰工作的統籌協調,督促重點任務落實落細,合力推進各項工作。地方政府結合地區行業現狀,做好階段性目標任務和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安排,建立碳達峰重大項目清單,實施動態跟蹤,中央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力爭率先實現碳達峰,做好行業表率,助力地方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二)強化責任落實。壓實屬地監管責任,各地區部門認真落實國家碳強度和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圍繞碳達峰目標要求,各司其責細化分解重點任務,推進目標任務落實;加強對行業碳排放情況的日常監測和現場檢查,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鋼鐵行業龍頭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明確企業碳達峰目標和路徑。(三)嚴格監督考核。加強節能低碳監管,建立數字化碳管理體系,逐步將鋼鐵企業納入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做到實時監測,統籌推進碳達峰、碳排放與能源消費同管理、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統的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和動態監測考核機制。鼓勵重點企業編制低碳發展報告,健全企業碳排放報告與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碳排放信用監管機制。(四)加強宣傳培訓。加強低碳節能政策宣傳,組織開展碳排放核算、交易、管理等專業化、系統化培訓,開展低碳節能知識講座,普及鋼鐵行業節能降碳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提高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相關人員的碳達峰業務水平。發揮電視、網絡、廣播和報刊等新聞媒體作用,引導鋼鐵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做好對節能降碳典型案例的征集,加強行業低碳技術交流合作,推廣低碳節能新技術及綠色裝備的應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