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園區污水入江、環保企業頻上“黑榜”、生態鄉鎮炸山毀林……
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一些行業、企業、工業園區、地方政府卻把生態環保名頭變成掩蓋環境違法行為的幌子。
“環保馬甲”的存在,暴露出一些地方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環保工作中弄虛作假,掛羊頭賣狗肉,不作為甚至亂作為,嚴重損害群眾的環境利益和政府公信力,亟待全面清理、依法整治。
馬甲一:省級生態園區污水入江
工業園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污染問題日漸突出,一些園區環境監管長期缺失,任由企業亂排亂放。
一些工業園區把“生態示范園區”“節能示范園區”“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等稱號變成了非法排污的遮羞布。
某省緊挨長江岸線的一座工業園區,近年承接了沿海十幾家化工企業的轉移,一批化纖廠、鋼鐵廠、藥劑廠落戶園區。
因為嚴重的污染問題,這個工業園區被環保部門屢次點名,媒體連年曝光,周邊的部分居民被迫遷走。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重化工園區先后被評為“省級生態工業建設示范園區”“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近期,半月談記者在這個工業園區采訪看到,設在江邊的污水處理廠排入長江的廢水顏色渾黃,濺出白色的泡沫。
原來,在污水處理廠排污管口之下,還有被雜草遮蓋的小排污管從附近的化纖廠延伸出來,不斷排放黃褐色冒著刺鼻熱氣的廢水。
2016年1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通報中提到,由于地方日常監管缺失,江西宜豐工業園長期偷排或超標排放。
據了解,宜豐縣在2008年被授予“省級生態工業園試點縣”,但近年來這個工業園因環保問題飽受質疑。
據宜春市紀委通報,2016年12月14日,宜豐工業園區部分企業違法排污,導致下游縣自來水出現異常。
當地緊急關停整頓20余家企業,多名領導干部被問責。
馬甲二:環保行業、節能企業頻上黑榜
據環境保護部今年5月發布的消息,環保部派出的23個督察組已完成第二輪強化督察工作,督察結果顯示,66.2%的企業存在環境問題。
在環保部公布的2016年二季度排放嚴重超標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中,江西宏宇能源發展有限公司赫然在列。其因主要污染物嚴重超標排放被開出千萬元巨額罰單。
而這家企業在官網自稱“產值超百億的集新能源、新材料、傳統化工于一體的新型工業化循環經濟企業”。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先鋒”的環保產業同樣亂象頻現。據統計,目前全國環保企業數量已超過3萬家。
但從環保部門通報的違法案例來看,環保產業存在數據造假、惡性競爭、質量不過關、面子工程等問題。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對山東濟南綠杰公司進行執法檢查時,被企業相關人員扣留,一時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這家公司官網稱,致力于燃煤鍋爐改造,其除煙塵節能技術先進,外排廢氣達到國家最新標準。
但就是這樣一家標榜“環保節能”的公司,卻被查出鍋爐沒有環保手續,電焊生產工段無粉塵及廢氣收集處置裝置。
馬甲三:國家級生態鄉鎮炸山毀林
在一些生態資源稟賦較好的地方,政府一邊用“綠色模范城市”“森林城市”“生態鄉鎮”發展旅游招攬游客,一邊暗地里炸山毀林,讓當地群眾深受其害。
2016年1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向廣西反饋的督察情況稱,桂林漓江流域非法采石問題突出,有18家采石場位于漓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
桂林市海洋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在恭城縣境內有3家采礦企業、6個采礦區,長期違規開采,生態破壞嚴重。
中部地區某市境內也擁有全國知名的風景名勝區,但長期放任一些采石企業亂采亂挖,破壞生態。
當地政府負責人在向上級匯報產業發展計劃時,稱下轄一個縣確定大力發展石材產業,打造“節能環保石材產業園”,一時引起外界質疑。
記者在一個“國家級生態鄉鎮”采訪時發現,沿省道每隔數公里就能看到采石場在挖山采石。
來來往往的運石車揚起的粉塵讓沿路村莊的村民只能關門閉窗。
“說是封山育林,卻讓采石場這樣挖山!”
村民們反映,有采石場24小時開工,為了不讓人看見漫天的粉塵,專門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引爆炸藥開山。
山腳下的農田因為厚厚的粉塵無法生長莊稼,農民的房屋也被震裂開口子。
掛羊頭賣狗肉為哪般?
一些地方政府、產業園區、企業為何熱衷于披上生態環保的“馬甲”,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打著生態環保旗號可以要錢要政策,甚至騙錢騙政策;同時,一些地方政府把生態環保名頭當成標榜政績的“噱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指出,在政策紅利集中的領域,往往存在造假現象。
一些地方、企業和個人打著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的旗號,一方面去爭取相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躲避監管,還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根據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定,生態環保示范單位能夠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在資金、招商引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服務等方面享受扶持。
各地財政也設立專項資金,扶持重點項目建設。中部某省近年來連續拿出數千萬元財政資金用于支持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去年,武漢市檢察院反貪局披露,一個不達標的節能環保項目,在地方官員的“精心”安排下,一路綠燈拿到國家財政補貼720萬元。
“評上生態工業園有一定的財稅補貼,項目申報也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評上后在招商、外宣和匯報工作時就都有了‘噱頭’。”
一位曾擔任縣委書記的官員透露,獲評生態園區、循環園區、森林城市等各類名號,是政府顯性直觀的生態政績。
其二,打著節能環保的旗號承接高污染、高耗能產業,方便推高GDP。目前,中西部一些地方產業尚未培育成熟,出于政績考慮,政府還在維持落后產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地承接沿海重污染、高耗能產業。
有專家指出,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密集存在于產業園的狹小空間里,無論采取哪種清潔生產和集中治污方式,均難以解決超出當地環境容量導致的污染問題。
某省級工業園區官網上赫然寫著:“‘只要來xx,一切都寬松’,是我們永遠的承諾。”這個工業園區多次曝出環境污染事件,被上級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
時至今日,當地政府仍打著多年前確定的“省級生態工業園試點縣”稱號推介這個工業園。
中共中央編譯局研究員曹榮湘指出,打著節能環保的旗號不環保,深層原因是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唯GDP政績觀,使得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
“一些地方為了財稅收入等因素不轉型發展,同時也不排除一些地方存在官商勾結的可能,個別官員對轄區的高污染、高耗能企業視而不見。”
其三,戴著生態環保的“帽子”,更易鉆環保監管的空子。
最近,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通報,全國7省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因為環保措施落實不力被環保部集中約談,7省市1278人被環保問責,暴露出各地環保監督執法力度不夠,相關部門未建立有效監管協作機制等問題。
與此同時,環保部發布對28個城市的督察通報,其中,環保“花式造假”再次闖入視線,部分企業看似環保,卻在監控設備和監測數據上動手腳,企圖蒙混過關。
環保稱號絕不是“免檢牌”
如何讓企業、行業、地方政府把環保稱號當作一種高標準、嚴要求,而不僅是一個光環或是一張擋箭牌?
專家提出,環保監管還需標本兼治,一方面要動真格、敢亮劍;另一方面,加快去產能、調結構。
首先,動態管理,讓各類生態環境示范評比名副其實。記者注意到,目前在一些地方出臺的生態環境示范單位評比方案中,重申報輕監管,重評比輕處罰,有的尚未明確退出規定。
生態環保名頭不能成為“免檢牌”。評選機構一方面要提高評比標準和準入門檻,一方面要動態審核,嚴格管理。各級政府、社會組織要對評選出來的各類生態環保稱號實行動態管理,對抽查存在問題的地方責令限期整改,造成嚴重影響的要撤銷其稱號。
第二,嚴加監管,讓生態環境紅線真正帶電。目前,一些地方都針對森林資源、濕地資源、水資源等劃定了保護紅線。
但面對更廣泛、更復雜、更長遠的環保監督任務,問責利劍需時刻高懸。“劃定紅線不難,但守住紅線還需要建立完善獎懲機制。”李佐軍說,不管是誰,只要觸犯了法律紅線就要依法嚴肅處理,同時,以常態化的嚴格問責,使各級政府都繃緊“綠色發展”這根弦。
曹榮湘認為,戳破環保“概念泡沫”,關鍵要通過督察、考核、問責壓實政府環保責任,環境監督執法要從單純的監督企業,轉向監督企業和監督政府并重。
第三,謹防污染園區、超排企業“穿衣戴帽”,鉆調結構、去產能的空子。一些工業園區因污染問題被環保部門、媒體點名曝光后,并沒有下力氣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而是忙于組織正面宣傳,釋放欺騙群眾和執法機構的“煙幕彈”。
例如,某縣的化工產業園區是省級生態建設園區,2015年因為非法排污導致多起環境事故。此后,當地政府鋪天蓋地搞宣傳,確立目標稱要把這個工業園區打造成“綠色生態園”,可是“雷聲大,雨點小”。
2016年底,這家工業園區再次因為偷排偷放、群眾反映強烈而被上級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
生態環保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標準。違法操作、監管不力的工業園區以及產能落后的企業,即使披上綠色環保的“馬甲”,也要堅決淘汰。
“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專家認為,當前經濟轉型步伐加快,各地應將生態環保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切入點,把生態環保產業、園區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和平臺,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科技創新,提高企業項目的準入門檻,倒逼地方經濟轉型。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