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室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的材料,這是一種由氧化鋁原子通過特殊的技術加工合成出的新型納米材料,厚度僅為25~100納米,具有超薄、重量輕、堅固耐用等特性。這種材料將被用來開發許多最新的高科技產物,比如已經在構想當中的機器昆蟲。當然,它的作用還不只于此,科研人員將能夠開發出各種新的用途。
NO.2 Solar Frontier公司打破太陽能薄膜光電吸收率記錄
位于東京的日本銅銦硒(CIS)薄膜光伏(PV)太陽能模塊最大制造商Solar Frontier公司宣布,與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合作研究,開發出標準尺寸的0.5cm²薄膜太陽能電池,該電池能量轉換效率創造22.3%的新記錄,并得到歐洲最大的應用研究機構——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驗證。這比德國斯圖加特ZSW團隊2014年9月使用銅銦鎵硒(CIGS)0.5cm²電池創造的21.7%紀錄提高了0.6%。
NO.3 提高薄膜質量的“光電子燒結”
在薄膜表面利用納米顆粒燒結可以把納米顆粒導入薄膜內部以制造功能薄膜,但往的燒結需要比較高的溫度,這既影響薄膜質量又影響生產效率。針對這一問題,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采用氙(Xe)燈作為光電子發射源,利用光電子燒結納米粉顆粒。這項技術可以使燒結溫度大大降低,由此將會使諸如太陽能元器件、柔性電極等的性能及生產效率有所提高。
NO.4 透氧膜氧滲透通量衰減有望被抑制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慎和朱雪峰帶領的研究團隊在低溫穩定混合導體透氧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團隊對BSCF透氧膜在操作條件下微結構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細致研究,發現透氧膜氧滲透通量衰減的主要原因是透氧膜晶界處發生相變造成的;為此提出了將納米粒子引入透氧膜材料的晶界處以阻止相變的發生,從而抑制氧滲透通量的衰減。
利用納米粒子修飾的BSCF透氧膜在550~650℃下,氧滲透通量是其它膜材料通量的10~1000倍;更為重要的是在600℃下運行500h,氧滲透通量未見明顯衰減。這種將納米粒子引入材料晶界處抑制相變的新方法可拓展到其它由晶界誘發的異相成核相變體系。
NO.5 可測定人體血流量的薄膜設備
目前的血流測試方法只能在診所中進行,這種方式設備復雜、測試耗時,且不能測定人體的血流流量。
針對這一問題,來自中國和和美國的研究人員近日聯合發布了一項科研成果——一種可測定人體血流量的薄膜設備。這種設備由Cr、Cu合金以及一層硅片制成,他能夠通過測量人體中細微的溫度變化來評估人體的血流量。該設備的優點是簡單方便并且對人體無損傷。
NO.6 太陽能領域的新挑戰者—鈣鈦礦薄膜
鈣鈦礦薄膜因性能優異一直被認為是未來太陽能產業的潛在競爭者,但是因為在實驗室外的測試性能不佳,其發展受到限制。今年一批由國際科研團隊制備的鈣鈦礦薄膜電池通過了國際認證機構的檢測,這意味著鈣鈦礦薄膜電池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正式成為薄膜太陽能領域的挑戰者。
NO.7 歐盟功能金屬氧化物薄膜材料應用于新一代電子裝置
由歐盟8個成員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葡萄牙、希臘和斯洛文尼亞的微納米電子工業界聯合科技界組成歐盟微納米電子技術平臺(ORAMA ETP),制定出戰略科研議程(SRA)和技術開發路線圖。建立起可全面分析模擬功能金屬氧化物的二元、三元和四元結構數字模型,可有效分析材料的物理化學、電磁傳導、摻雜機制、薄膜形態和光電特性等,預測薄膜材料的特定功能。采用先進的細胞粒子等離子技術(Particle-in-Cell plasma technique),在低溫情況下通過柔性襯底模板沉積法(Patterned Deposition),實現功能金屬化合物薄膜材料的低成本生產。
截至目前,技術平臺已成功開發出材料的一系列創新型產品應用。例如,替代傳統開關、旋鈕或按鈕的觸摸屏產品;檢測低濃度氣體或化合物的傳感器;電致變色或光致變色玻璃產品等。
NO.8 浙江省最大功能性膜材料研發生產基地開工
浙江省規模最大的功能性膜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在國家級富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場口新區舉行開工奠基儀式。該項目由杭州華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大華塑業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總投資3億元,占地80.6畝,總建筑面積3.72萬平方米,從法國、日本進口4條功能性膜定制生產線。
該項目計劃于2017年底竣工,全部投產后預計年產值5.2億元,主要研發生產應用于四大類新興產業領域的功能性膜材料:
1、以PEN膜為代表的、應用于航天、動車、微電機等方面的特種絕緣材料。
2、以LCD膜為代表的、應用在移動終端、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液晶顯示方面的光電新材料。
3、以太陽能背板襯膜為代表的、應用在太陽能光伏、節能建筑裝飾等方面的新能源節能環保類新材料。
4、應用于薄膜開關、柔性印刷電路板等方面的計算機應用新材料。
NO.9 科研人員發明高導電薄膜材料可用于智能設備
據美國“僑報網”報道,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和高麗大學的科學家們合作研發出了一種新型可彎曲、可伸縮的納米材料,該材料可應用于穿戴電子產品中以及制造其它智能型材料。據稱,這種薄膜型納米材料是由錯綜復雜的轉向納米纖維絲網構成,絲網采用電鍍技術并依附于固體基質上。除了可彎曲和可伸展性,它還具有透明和高導電性的優點。
NO.10 2017年我國塑料薄膜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
由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塑料薄膜制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塑料薄膜產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長速度達到了15%,2017年我國塑料薄膜產量將達到1957.86萬噸。此外,“十二五”期間我國塑料薄膜市場將保持20%以上的容量擴張,預計2017年我國塑料薄膜市場規模將達到5423.31億元。
NO.11新型薄膜涂層使隱形眼鏡變屏幕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迅速發展,人們迫切需要具有生物兼容性的基質和涂層新材料。由南澳大利亞大學未來工業研究所(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s Future Industries Institute)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聚合物薄膜涂層,能在隱形眼鏡上導電,為造出微型電路帶來了可能。
研究人員指出,制造這種導電的涂層式水凝膠,對于未來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很有意義。這種薄膜涂層還能用在其他方面,包括全塑料汽車鏡子、電致變色窗戶、智能窗戶等。這些窗戶輕輕一按開關就會變暗,再一按又會恢復透明,能控制進出的光量。
NO.12 高性能分離膜材料有望提高工業生產效率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團隊在《自然·材料學》雜志網絡版發表報告說,他們將近年來新研發的有機微孔高分子材料合成方法與傳統成熟的界面聚合成膜工藝結合,成功制備出富含分子尺度孔道的超薄高分子膜。報告作者之一、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員宋啟磊博士說,這項研究為膜材料的設計和膜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谶@一成果,未來有望設計開發出多種新型有機多孔高分子材料和超薄膜材料,這類材料在氣體存儲、分離、催化和儲能等領域的應用都極具潛力。
NO.13高強碳納米管薄膜材料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華東理工大學王健農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在碳納米管(CNT)薄膜的連續制備和性能優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所制備的薄膜不僅具有良好的取向性和致密性,還有超高的抗拉強度(高達9.6 GPa)。其相關成果以“High-Strength CarbonNanotube Film from Improving Alignment and Densification”為題發表在納米領域國際著名期刊 Nano letters上。
NO.14脊柱植入手術新進展:生物活性膜可改善骨骼植入效果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劍橋大學和圣安東尼奧大學的研究員發明了一種用生物活性膜涂膜聚合物植入的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明顯增強動物模型中的植入物與周圍骨骼間的結合,并極大的增加脊柱手術植入成功的幾率。
研究中所使用的聚合物是聚醚醚酮(PEEK),它具備類似于骨骼的機械性能,因此,可應用于脊柱手術。但PEEK卻不能很好地與骨骼結合在一起。為此,研究員們以前多用羥基磷灰石(HA)涂膜在PEEK上,HA是一種與骨骼結合良好的磷酸鹽。過去,HA涂膜并未在動物模型中測試過。而現在,在動物模型的HA-涂膜植入物的測試非常成功。
NO.15 通利科技韓國上市 江陰板塊擴容至40家
江陰通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在韓交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江陰第40家、境外第15家上市公司。作為一家專注于生產精密涂布功能性新材料和高分子薄膜材料的企業,通利科技引進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地先進生產設備,同時整合了國內外精干的研發團隊,運用國際最先進的工藝和技術,開發生產各種功能性新材料。
NO.16 功能薄膜材料在航天上的應用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物理氣相沉積潤滑薄膜課題組研制的新型物理氣相沉積固體潤滑薄膜材料為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運轉部件提供了可靠潤滑,保障了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相關運動機構的穩定運行。
NO.17 《微、納米功能薄膜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國家標準制訂》項目通過驗收
由上海計量測試承擔的科研項目《微、納米功能薄膜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國家標準制訂》通過驗收。該標準的制訂為功能薄膜的測量提供可參照的標準方法,為相關薄膜測量儀器的研制及薄膜測量結果一致性提供技術支持。
網址:http://www.ayzwhls.com/
地址:北京西城區廣安門外北濱河路甲一號310室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ayzwhls.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